近期,仁愛礁局勢再度升溫,面對中國的強硬態(tài)度,菲律賓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公開警告中方,并拋出了所謂的“沖突條件”,聲稱一旦有人在這里出現(xiàn)傷亡,就會啟動《美菲共同防御條約》,把美國拉下水。
可問題在于,中菲之間軍力差距巨大,美國也未必會真心出手,菲律賓這一舉動看似強硬,實則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
那么,菲律賓為什么要在明知不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還要硬頂?背后究竟是無奈之舉,還是有人在操盤?
三大誤判難有退路
南海仁愛礁的對峙,本來只是一次普通的領土摩擦,但在馬科斯政府的操弄下,卻被硬生生推成了一場高風險的政治豪賭。
馬尼拉現(xiàn)在同時在三條戰(zhàn)線上下注:國內(nèi)政治、對外聯(lián)盟和地區(qū)博弈,他們想通過制造外部矛盾,轉移內(nèi)部困境,可問題是這場賭局并不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一連串的錯誤判斷和虛幻期待之上。
馬科斯政府的第一個誤判,就是以為民族主義情緒能幫自己穩(wěn)住權力,最新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明顯下滑,執(zhí)政黨在關鍵的參議院中期選舉里也只拿下了一半席位,政治控制力在減弱。
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想辦法激發(fā)民族主義情緒,把中國塑造成“假想敵”,以此凝聚人心,這種做法短期內(nèi)確實能拉一些支持,但從長遠看,只會讓局勢變得更危險。
第二個誤判是過度依賴《美菲共同防御條約》,馬科斯以為有美國撐腰,就能在南海問題上硬頂,但現(xiàn)實是,美國雖然嘴上說會支持,可真正到了關鍵時刻,美方未必愿意為菲律賓冒險。
華盛頓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戰(zhàn)略利益,而不是為馬尼拉埋單,菲律賓把未來押在這一條約上,無異于把命運交給別人來決定。
第三個誤判是幻想中國會在壓力下妥協(xié),馬科斯政府把中國海警的正常執(zhí)法行為描繪成所謂“軍事霸凌”,并頻繁組織所謂“民間行動”,打著送物資、帆船比賽、慰問活動的名義跑到仁愛礁挑釁。
他們以為這種表演能迫使中國退讓,但實際上,中國早就表明了立場,不會在主權問題上做出妥協(xié),結果就是,菲律賓一步步把自己逼到?jīng)]有回頭路的位置。
推動南海問題“升溫”的另一個深層原因,是菲律賓國內(nèi)經(jīng)濟壓力越來越大,物價上漲、通脹失控,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基礎設施落后,民眾怨聲載道。
馬科斯政府在內(nèi)政上沒有拿得出手的方案,只能把精力轉向對外沖突,用民族主義來掩蓋經(jīng)濟治理的失敗。
這種操作的危險之處在于,短期內(nèi)能刺激民意,但長期來看卻讓政府被情緒綁架,一步走錯,后面只能不斷加碼,最終會把自己鎖死在對抗的軌道上,仁愛礁事件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外交摩擦。
《共同防御條約》:護身符還是催命符?
菲律賓敢在仁愛礁一次次地挑事兒,靠的就是手里那張自認為是“王牌”的東西。
這玩意就是《美菲共同防御條約》,馬尼拉那邊甚至放話,只要對峙的時候有人受傷或者死掉,就馬上啟動這個條約,把美國拉下水,聽著好像底氣挺足,但其實這都是菲律賓自己一廂情愿,對盟友關系想當然了。
菲律賓這些動作背后,美國的影子看得清清楚楚,美國玩的是“灰色地帶”這一套:讓小弟沖在前面挑釁,自己躲在后面給情報、寫劇本,同時又盡量避免直接卷進軍事沖突里去。
菲律賓在這個體系里被推到最前線,成了“試探者”,美國的媒體也配合得很默契,經(jīng)?!罢谩背霈F(xiàn)在現(xiàn)場,把挑釁鏡頭傳播出去,塑造成菲律賓是“受害者”,借此放大輿論效應。
問題在于,美國的真實目的并不是要幫菲律賓拿回島礁,華盛頓心里很清楚,為了一個小礁石和中國開戰(zhàn)完全不值得,他們真正看重的,是利用南海摩擦來牽制中國,把中國的精力拖在周邊,減緩發(fā)展節(jié)奏。
可誰能想到,偏偏菲律賓把美國的慫恿當成了承諾,誤以為美國一定會出兵保護,這種誤判,才是馬科斯政府最大的外交失算。
現(xiàn)實情況是,美國最多會在輿論上發(fā)聲,在外交場合給菲律賓“撐腰”,但一旦真的動武,華盛頓的顧慮太多,不可能輕易和中國直接沖突,馬尼拉要是把國家安全完全寄托在美國的承諾上,無疑是把命運交給別人來決定。
危險的是,馬科斯政府已經(jīng)把自己和美國綁死在一起,越是挑釁,越離不開美國的背后支持,但與此同時,他們的自主空間越來越小,看似拿著“護身符”,實際是一張“催命符”,一步錯,可能把菲律賓帶進無法收場的局面。
中方出手應對
菲律賓在仁愛礁問題上的最大誤判,不僅是對國內(nèi)民意和盟友關系的誤讀,更嚴重的是低估了中國在主權問題上的實力和決心。
馬科斯政府心里打著小算盤,覺得把一艘破軍艦擱在仁愛礁上擱淺,就能長期占著這塊地方,造出既成事實,可現(xiàn)實一次次打了他們的臉,明擺著這種小伎倆根本站不住腳。
現(xiàn)在仁愛礁這片海域的主動權,妥妥地攥在中國手里,就說最近一次,菲律賓組織了運補船隊過去,結果在海上耗了三天,最后還是被中國海警一路“護送”著回去了,場面別提多狼狽,灰頭土臉的。
要知道,那艘非法擱淺的舊軍艦早已破敗不堪,船體生銹嚴重,甲板上布滿裂縫,幾乎到了報廢狀態(tài),船上的少數(shù)駐守士兵只能苦苦撐著,動輒一百多天無法換防,補給也成了大難題,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中國的應對策略很清晰:人道問題可以照顧,但涉及軍事強化和非法加固的物資,一律攔截,這種做法既展現(xiàn)了中國在主權問題上的堅決態(tài)度,也切斷了菲律賓繼續(xù)賴下去的可能性。
可是馬尼拉想通過拖延戰(zhàn)術維持現(xiàn)狀,但中國的封鎖方式已經(jīng)讓這一計劃越來越難以為繼。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期在仁愛礁附近部署了一艘大型拖船,這不是普通的動作,而是一個極為明確的信號,說明中方已經(jīng)沒有多少耐心繼續(xù)容忍菲律賓的拖延,隨時可能直接采取措施,把那艘擱淺軍艦徹底清理出去。
而這對菲律賓來說,這幾乎就是“最后通牒”,留給馬科斯政府的選擇已經(jīng)很有限:要么主動撤走,用一個體面的方式收場,要么繼續(xù)硬撐,最終被中國直接驅逐,顏面盡失。
事實上,仁愛礁的走向已經(jīng)基本確定,那艘擱淺的軍艦遲早會被清理,它的存在不會改變最終的結果,反而會成為一個警示案例。
仁愛礁的局勢表明,任何國家如果妄想靠挑釁、外部勢力支持,或者錯誤的戰(zhàn)略判斷來挑戰(zhàn)大國的核心利益,最終結局都不會改變,馬尼拉幻想通過一艘破船長期刷存在感,但這條路從一開始就注定行不通。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