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這一字體脫胎于隸書,歷史悠久、源流清晰,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并有了較為規(guī)范的筆法范式?!墩f文解字》記載:“漢興有草書,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chuàng)之意,謂之草書?!边@些正是草書的核心特征。
漢末張芝、索靖等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今草,之后又有“二王”、張旭、懷素不斷完善。毫無意外的是,他們的草法都是建立在漢代草書基礎(chǔ)上的,尤其是王公貴族的草書作品,符合這些世家大族的審美要求。
如今,書壇僅剩下一件西漢的草書墨跡真品,它就是劉歆所寫的《草書序六藝為九種墨跡》,此作完完整整、一字不缺,僅開篇一頁略有模糊。劉歆是西漢皇室后裔,王莽篡漢后延請他擔任“國師”,并主持教育。
經(jīng)過他的選擇、刊定,將《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小學》九部經(jīng)典定為“六藝”,這就是“六藝為九種”的來歷,劉歆親自為它們寫下序文,全卷洋洋灑灑近百行、2000余字,包含草隸、章草筆法,開行草之先河。
王羲之家族曾收藏過這幅作品,羲獻父子臨摹不下百遍并從中取法,所以后人在卷首題寫“右軍之祖”四字,以說明他筆法的源頭,在學界看來,王羲之的草書與這幅字相比,就如同“小學生”。
王獻之在卷后跋文中寫道:“運筆沖秀雋永,骨采兼絕,行體之極則,非潛思好學如子駿,未易幾乎此也?!蹦芰睢岸酢眹@服,逐漸此作水平之高?!缎蛄嚍榫欧N》遞藏有序,曾歸劉備、二王、米芾、文徵明、項元汴、清內(nèi)府等所藏。民國時期以珂羅技術(shù)復制,保存至今。
如果我們想糾正“草書不規(guī)范”的弊病,學到正統(tǒng)且有古意的草書技法,當從此帖臨起。此作起筆多藏鋒逆入,中鋒行筆,轉(zhuǎn)折圓轉(zhuǎn)絞轉(zhuǎn)處理,形成“折釵股”般的立體感,受篆隸筆意影響。起收筆重按、中段略提,筆畫飽滿而不臃腫,體現(xiàn)“以簡馭繁”的特點。
結(jié)字取“欹側(cè)之勢”,卻通過筆畫呼應(yīng)維持重心,左右呼應(yīng)形成張力。善用留白,強化空間節(jié)奏,形成“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對比。墨色清潤簡淡,從濃到枯呈漸變狀態(tài),無刻意“漲墨”或“破墨”,更顯文人的雅雋,無任何燥氣與俗氣。
縱觀全卷,筆法不炫技巧而重內(nèi)質(zhì),結(jié)字不事險絕而求自然,墨色不尚濃烈而貴清潤,這種“中和之美”,開創(chuàng)魏晉書法的先河。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yīng),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