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溶于樹海的建筑空間
樹海是凝固的碧濤,生生不息。
當建筑不再是岸邊的礁石,而是沉入這片綠色的海洋,它們便獲得了另一種生命形態(tài)。
樹木,不再僅是建筑的背景或點綴。它們編制空間,篩落光影,用自然的韻律吟誦氛圍,更是建筑自身的延伸,模糊人造與天成的界限。
從東方園林的意境營造,到當代先鋒的生態(tài)實踐,建筑以謙卑或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嘗試著與這片“綠?!边M行更深層次的滲透與對話。
讓我們走進五個空間,感受那份溶于樹海的靜謐、生機與哲思。
01
蘇州拙政園
中國古典園林以植栽造景,塑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天然意趣。
植物與綠色,在其中扮演著不輸建筑的重要角色。
拙政園號稱蘇州第一園,其植栽疏朗雅致,意境幽深。在一幢幢窗影里、一層層屋檐下,對話建筑和建筑里的人。
▲花窗
留聽閣藏在西園內部,非常徑深,幾乎是游園路線的終點。
在這里有一對花窗,通透玻璃,細膩云紋,搭配著窗外滿目的綠意。
透過它,好像看到了流動的山川河海。
▲前景
▲蘭花與窗
室內還別出心裁地安置了玻璃屏風和盆栽。
深深淺淺的樹影,透過玻璃仿佛水墨暈開,祥云紋如浪花翻涌。
前后景的關系隨游客步移景異。雖然只是方寸之地,卻空間層次深遠,景色如畫。
▲卅六鴛鴦館
留聽閣的附近,是卅六鴛鴦館。
整座建筑都鑲嵌著藍紫色的花窗,圖案如海棠菱花。
玻璃花窗色彩上有些微的不同。如果趕上陽光好的時候,花窗的光影還會投射到白墻上,光暈夢幻。
▲卅六鴛鴦館
倒影樓位于在西花園狹長的縱向水系的北邊,與水廊相連。
樓臺倒影在池水中搖晃,隨著水波向外蔓延,頗有一種“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感覺。
▲倒影樓
樓中是明瓦花窗。這“明瓦”非“瓦”,而是打磨成薄片的貝類的殼,透出溫潤朦朧的柔光。
裊裊水面上,樓亭峰影隨波浮動,連著路過的行人一同入畫。
▲倒影樓
東南三院里,聽雨軒的植栽在下雨天可以拍打出各種聲音,是園林中五感設計的代表。
如果幸運趕上枇杷成熟,還可以在枇杷園嗅到芬芳的果香。
▲枇杷園
▲聽雨軒
拙政園里,花鳥樹池為自然者,營建為人為者,二者相映生輝。一窗一樹,一葉一影,皆是造園工匠向樹?!琛瘉淼撵`魂,讓綠意在建筑中吟唱。
02
Sumori-an旅居酒店
編輯家Satoshi Igarashi和建筑師福岡美保成立了將“森林生活”變成新生活理念、日?;顒拥穆镁悠放?strong>Morinoie。
▲森林生活
其中以輕井澤、八岳的山岳地區(qū)為中心,在瀨戶內、京都、東京等地主要承接住宅和別墅的新建、修繕。
其中Sumori-an旅居酒店作為代表,靜靜地矗立在輕井澤森林,想象旅居在森林中簡單的生活實踐,平靜、治愈。
▲Sumori-an
Sumori-an設計上以線性和簡約布局為主。
柔和的弧形屋頂和白色的外觀讓人不禁聯想到隱匿于林間的“森林茶室”,散發(fā)著靜謐而獨特的氣息。
▲橫向長窗
進入室內,首先映入眼簾是寬大的窗戶,隨著窗戶打開,人與自然仿佛跨越了界限,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森林治愈之旅 。
▲室內陳設
簡約陳設,木質元素與柔和的墻色形成對比,窗前的綠意更營造了自然相擁的感覺。
從客廳到臥室、浴室,一步一景如畫卷鋪開,讓人沉浸于靜謐之中。
▲手工
▲手工
在這里沒有酒店的便利,一切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完成,從準備飯菜到整理、清潔、洗衣服和鋪床,這些都是可以為自己的時間增添色彩的自由活動。
設計師希望讓人回歸最原始的狀態(tài)。
▲Sumori-an
“在這里時間是屬
于自己的,不過多參與復雜事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令人萌發(fā)一種簡單、幸福、舒適的
想法,臥榻而棲之時想把時間留住,最終會在想著吃什么樣的早餐中睡著”。
他們想要塑造的是一方天地,一場對生活節(jié)奏的重塑。
▲Sumori-an
“枝葉是最小的林,當與之產生共鳴時已進行了一次最美的旅行?!?/blockquote>03
匈牙利音樂之家
城市公園里的眾多樹木使我們深受吸引,并從它們所創(chuàng)造的空間中得到啟發(fā)。
藤本壯介曾介紹:
厚實而繁茂的樹冠覆蓋并保護著周圍的事物,同時又允許陽光照射于地面。我們因此構想了開放的樓層平面,弱化了內部與外部的界限,使建筑成為自然環(huán)境的一種延續(xù)。
▲音樂之家匈牙利音樂之家于2022年建于布達佩斯城市公園,由日本藤本壯介事務所設計。
它被設計成公園綠意自身的詩意延伸——輕盈的“玻璃幕簾”成為氣候邊界,邀請林間的光與清風自由穿行,將整座建筑融化在樹林和音樂里。
▲音樂之家內部巨大的、起伏的屋頂如凝固的聲波,并留出近百個形態(tài)各異的孔洞。
這些孔洞允許枝葉探入,光斑如跳躍的音符灑落。
▲屋頂孔洞三萬片金屬“樹葉”構成的天幕低垂,光影婆娑,瞬間將人包裹于“樹下漫步”的獨特韻律中。
空間在此刻流動,視線穿過透明的玻璃,公園的蔥郁觸手可及,建筑內外渾然一體,自然與聲音共舞。
▲音樂廳空間這里沒有明確的邊界指引,三層空間猶如樂章般徐徐展開。
地下層,聲音圓頂如同沉靜的宇宙核心,提供360度環(huán)繞的“全息聲墻”,讓音符從四面八方將人溫柔包裹;
公園層,玻璃圍合的音樂廳通透輕盈,露天舞臺與綠意相擁,樂聲隨風流淌;
頂層則化作孕育新聲的教育苗圃。
▲音樂廳木質、混凝土與柔和的色調交織,簡潔的線條襯托著空間的本質,光與影在此成為最靈動的裝飾。
▲室內空間音樂之家,遠不止一座博物館。它是一方讓音樂回歸呼吸的天地。
在這里,沒有預設的觀賞距離,觀覽者自由地漫游、駐足、倚坐于旋轉樓梯或蜿蜒墻畔,讓身體安靜地感知空間與光線。
意外的聲音邂逅如同林中鳥鳴,點綴著每個人的探索路徑。向上、向下、向內、向外,每一步都面向不同的綠意和音樂。
▲融入林間的音樂之家“音符是最小的交響,當心靈與之共鳴,便已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聲之旅程?!?/strong>
04
坎德拉馬酒店
坎達拉馬遺產酒店由著名建筑師杰弗里·巴瓦設計,坐落于斯里蘭卡丹布勒雄偉壯麗的風景中。
▲坎德拉馬酒店建筑遵循著現代主義設計原則,同時又尊重了當地傳統(tǒng)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
▲坎德拉馬酒店坎達拉瑪酒店處在斯里蘭卡文明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同時也位于一個人造水庫和一片有數百年歷史的森林的核心位置。
酒店旨在為游客提供當地蔥郁的叢林和Sigiriya巖堡的極致景觀體驗。
巴瓦希望酒店可以與周圍環(huán)境完美融合,它不需要從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而是要悄悄隱匿于其中。
因此酒店巨大的體量采用了順應自然的造型。它藏在周圍的樹葉之后,潛伏在山坡之上。
▲溶于環(huán)境從遠處看,它仿佛是自然景觀的延伸,消失在風景的輪廓里。
巴瓦給酒店的概念是類似當地的天然巖層的“洞穴”。
▲洞穴酒店使用本土材料建造,墻壁似乎是從土地里直接“長出”,屋頂花園則將自然景觀延伸到了建筑之上。
連接不同區(qū)域的坡道、橋梁與通道自然地展開,引導著游客們去發(fā)現探索,與他們周圍的環(huán)境建立聯系。
▲多樣交通坎達拉瑪酒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便是環(huán)境友好型的設計。擁有著綠色屋頂、雨水收集系統(tǒng)以及自然通風系統(tǒng)的酒店為可持續(xù)建筑樹立了標桿。
其使用的被動冷卻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能源消耗,利用當地的自然微風來降低建筑物的溫度。
▲綠化平臺此外,酒店還接納了各種當地動植物,包括猴子、鳥類與蝴蝶。建筑在設計時有意地留下了一些未完成的部分,讓大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使其“完工”。
除了環(huán)境方面的考慮,巴瓦還注重于將當地文化與酒店設計糅合到一起。
▲當地文化酒店展示了斯里蘭卡傳統(tǒng)工藝與建筑技術。當地所產的Kaduru木材和手工赤陶瓷磚得到了廣泛使用。工程還雇用了當地藝術家進行復雜的壁畫創(chuàng)作,增加了酒店的文化底蘊。
巴瓦以將當地藝術融入進他的設計的方式培養(yǎng)了一種地域感和歸屬感,在滿足國外旅客的同時增強了當地文化認同。
▲望景真正重要的東西是想法
。如果我們的點子適用于我們的氣候、延綿的植被、輪廓分明的山脈與灼熱的陽光,那么我認為建筑就已經誕生了。”——杰弗里·巴瓦05
Ex of In House
Ex of In House,這座由“建筑詩人”斯蒂文·霍爾打造的實驗性住宅,靜立于紐約萊茵貝克的森林深處。
它并非意圖征服這片綠色海洋,而是選擇成為其中的一個謙遜存在,探索建筑與自然“內”與“外”的嶄新對話。
▲Ex of In House建筑外觀打破了常規(guī)形態(tài),三個球體被巧妙地“壓縮”進主體結構,形成獨特的大小孔洞。
這種設計并非追求視覺奇觀,而是霍爾“Explorations of IN”(內在探索)理念的核心實踐——試圖模糊垂直空間與自然世界的界限。
▲Explorations of IN主入口采用仿生斐波那契螺旋曲線排列,無聲呼應著森林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生長法則。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對這片樹海的侵擾,霍爾做出了明確選擇:將最初規(guī)劃的多棟房屋縮減為唯一一棟,并將面積嚴格控制在一千平方英尺以內。
▲入口空間步入室內,空間感因球體的壓縮與十字型結構的交錯而顯得格外獨特。
完全摒棄石膏板,整個內部由經過精心處理的曲面木材構筑,溫潤的質感在自然光線下流淌。
▲Ex of In House建筑的“開窗”概念被重新定義——那些球體壓縮形成的孔洞,以及精心設計的大面積玻璃面,確保了一天中任何時刻都有充沛且角度多變的光線涌入。
▲Ex of In House木材在光線下煥發(fā)天然的安撫氣息,營造減壓平和的氛圍,空間的內外邊界在此變得柔和。
人物除后方空間面對室內,其余的面均由大面積玻璃承擔,將蔥郁的森林景致框引入室。
▲觀景身處其中,視線被綠意環(huán)繞,卻奇妙地不受外界干擾,帶來專注與寧靜的體驗。
視線隨著腳步移動而變化,室外的水池甚至將漣漪的倒影“送”進窗內。
建筑仿佛不再是森林中的異物,而是其有機的延伸,甚至可以說,是周圍的景觀在溫柔地包裹、滲透著建筑本身。
▲Ex of In House霍爾的設計核心在于一種“壓縮”:壓縮物理空間,壓縮人工痕跡。
但這并非退縮,而是為了更深地融入這片樹海。
▲Ex of In HouseEx of In House 沒有選擇成為樹海中的孤島或巨艦,而是選擇成為森林里一個沉思的幾何體,一個靜默的伙伴。
它邀請居住者以最微小的生態(tài)足跡,沉浸于這片綠色海洋的律動之中,在有限的空間里,感受與自然無限連接的深度寧靜。
結語
從拙政園借景生情的詩意窗欞,到音樂之家消隱于樹冠的透明孔洞;從 sumori-an 擁抱森林的極簡禪境,到坎得拉馬酒店生長于叢林的綠色屋頂,再到 Ex of In House 捕捉光影的幾何呼吸...
這些空間無聲地證明著:樹,確實是另一種意義的海。
它們不是靜止的風景,而是流動的綠色生命力。
當建筑選擇沉入而非俯瞰這片海,便開啟了一場關于邊界消融、能量交換與精神共鳴的深刻對話。
滲透,不再是物理的穿透,更成為空間的哲學、生態(tài)的承諾與心靈的歸處。
溶于樹海的建筑空間,是人類向自然學習的謙卑答卷,也是在鋼筋混凝土之外,為我們預留的一處可以自由呼吸、聆聽葉浪、感受生命律動的綠色方舟。
在這片無垠的“樹海”中,建筑找到了它最詩意的存在方式——不是孤島,而是交出身心的共生。
資料引述:
1.《滿目都是綠綠綠綠!打卡拙政園琉璃綠窗,現在就是它最美的時候 》
2.《 森林治愈系旅居,讓時間有了新的刻度【環(huán)球設計3786期】》
3.《CAPA 案例 | “音樂與自然的交響” 探索布達佩斯文化地標:匈牙利音樂之家 》
4.《 消失的酒店:坎達拉瑪遺產酒店 / 杰弗里·巴瓦》
5.《親自然設計|經典案例賞析——Ex of In House》
編輯蟬 想
責編李婧博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chuàng)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chuàng),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fā)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