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文化抗戰(zhàn)之五
艱難中寫成《中國建筑史》
陳明本
梁思成(1901—1972),中共黨員、民盟盟員,著名建筑教育家。
梁思成(1901—1972),籍貫廣東新會。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之父。
抗日烽火中,梁思成率中國營造學社輾轉(zhuǎn)大半個中國,1940年終于在宜賓李莊安頓下來。
他早年曾留學美國,游歷歐洲,想寫出一本《中國建筑史》是梁思成的夙愿。從1931年起,他赴河北、山西、山東、浙江等省,開始對我國著名古建筑做野外調(diào)查和實測,但日軍侵華使這項工作被迫中斷。
李莊的古建筑吸引了梁思成,他稱贊李莊的古建筑有四絕:一是明代旋螺殿,呈八角形,高25米,全是木斗拱結構,不用一顆鐵釘;二是屹立于長江岸邊的清代建筑奎星閣;三是清代建筑禹王宮,宮門氣宇軒昂,宮內(nèi)的九龍石碑,工藝精美,可與北京故宮龍的雕刻媲美;四是張家祠,祠內(nèi)有兩廣總督張之洞題寫的“宏我漢京”匾額,尤其是每扇門窗雕有不同形態(tài)的仙鶴,栩栩如生。
梁思成在李莊繼續(xù)《中國建筑史》的編寫工作。他年輕時因車禍造成的背部老傷,此刻在李莊復發(fā)了。梁思成的脊椎灰質(zhì)硬化,沒有彈性,長期低頭畫圖,脖子也支撐不住,便常用一個花瓶托著自己的下巴繼續(xù)畫圖。
抗戰(zhàn)時的李莊,物資匱乏,生活十分清苦。妻子林徽因臥病在床,實在沒錢用了,梁思成只得乘船到宜賓委托商行當賣衣物,甚至把最珍愛的金筆和手表也當賣了。兒子梁從誡只有天冷了才穿草鞋或布鞋,平時只能打赤腳。
在李莊,梁思成等做的另一件了不起的事,便是編印了兩期已停了幾年的《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學社成員們在李莊的研究成果,大都登在這兩期里,梁思成《中國建筑史》中有關四川、云南的內(nèi)容大都取材于此?!吨袊鵂I造學社匯刊》第七卷一、二期里對宜賓黃傘東漢巖墓、北宋舊州塔、李莊旋螺殿、江安民居都有較高評價。
李莊沒有出版社,沒有印刷廠,紙張缺乏,梁思成便組織大家自己繪圖、編排,自己刻鋼板、印蠟紙、裝訂成冊。紙是土紙,從折頁子、跺齊、打孔、穿線,到裱裝封面都靠自己動手,梁思成著名的《中國建筑史》終于在李莊完成了。
在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據(jù)大量的實物和文獻資料,第一次對中國歷史各時期的建筑,包括城市規(guī)劃、宮殿、陵墓和寺廟、園林、民居等作了詳細的敘述,并對各時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較。《中國建筑史》的問世,“填補了沒有中國人寫中國建筑史的空白,糾正了西方人對中國建筑藝術的偏見和無知的錯誤”①。
抗戰(zhàn)勝利后,美國耶魯大學聘請梁思成去講學,他帶著在李莊寫成的《中國建筑史》書稿,以一個中國學者的自豪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展示在國際學術界面前,博得國外學術界極大欽佩和贊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梁思成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政協(xié)第一、二、三屆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屆民盟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注:①江鴻波、祁明編著,《烽火同濟》,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此文原載《宜賓民盟史》,陳明本等主編,西安出版社2015年出版,此次發(fā)布時有刪改)
本文內(nèi)容系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陳明本(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宜賓市歷史學會副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