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康熙四十四年,深秋。
一個九十三歲宮女的死訊,竟讓日理萬機的皇帝龍顏悲痛,下旨以嬪妃之禮厚葬,更破天荒地停靈十四天,只為能親眼送她最后一程。
出殯那天,京中皇子幾乎盡數(shù)到場,皇十二子胤祹甚至親自為她守陵。
她是誰?一個宮女,憑什么能攪動整個紫禁城,贏得帝王如此厚待?
從草原來的“口袋”,縫補了誰的命運?
她叫蘇麻喇姑,原名蘇茉兒。
在蒙語里,“蘇茉兒”是毛口袋的意思,后來又叫蘇麻喇,成了“半大口袋”,這名字土得掉渣,卻是一個科爾沁草原窮苦牧民家最實在的念想——好養(yǎng)活就行。
可誰能想到,這只“口袋”,后來竟裝下了大清幾代君王的敬重與依賴。
大約在孝莊文皇后還是個五六歲的小格格時,蘇麻喇就被挑進了貝勒府做侍女,命運這根看不見的線,就這么把兩個女孩兒拴在了一起。
公元1612年,蘇麻喇姑進府沒過幾年,十三歲的布木布泰,也就是后來的孝莊,在兄長護送下遠(yuǎn)嫁后金,嫁給了努爾哈赤眼里前途無量的八阿哥皇太極。
蘇麻喇姑作為貼身丫鬟,也跟著小主子,一同踏上了前往盛京的路。
這主仆二人,一個金枝玉葉,一個出身卑微,卻在異鄉(xiāng)成了彼此的依靠。
初到盛京,語言不通,文化兩樣,日子想必是難熬的,但這個小丫頭骨子里有股韌勁兒,沒被眼前的難處嚇倒。
她展現(xiàn)出驚人的學(xué)習(xí)能力,不僅把滿文學(xué)了個通透,說得利索,一手滿文更是寫得龍飛鳳舞,漂亮極了。
這份本事,可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方便,更是為她日后輔佐孝莊、啟蒙順治和康熙打下了硬邦邦的底子。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蘇麻喇姑用行動證明,肚子里有貨,到哪兒都站得穩(wěn)...
深宮里的一點光,照亮了大清的開國路?
皇太極登基稱帝后,大清國號一立,孝莊也成了永福宮莊妃,可這莊妃當(dāng)?shù)糜行┍锴诤髮m一后四妃里頭,她排在最末,連晚她進宮的親姐姐海蘭珠都比不上,更別提什么特殊恩寵了。
即便后來生下了皇九子福臨,也就是后來的順治帝,境遇也沒好到哪兒去。
主子失意,底下人自然不好過,但蘇麻喇姑始終不離不棄,像塊壓艙石,穩(wěn)穩(wěn)地待在孝莊身邊,成了她最信得過的心腹。
這份信任,可不是憑空掉下來的,1636年,皇太極改元崇德,大清初立,萬象更新。
從國號到典章制度,再到宮里宮外的衣裳穿戴,都得有個新氣象,皇太極對這官員們的冠服最是頭疼:既要體現(xiàn)滿蒙特色,又不能土里土氣,得兼顧實用和好看,還得巧妙地把漢人的東西揉進去。
這活兒,讓一幫大老爺們兒抓破了頭,而孝莊心里亮堂,知道蘇麻喇姑手巧,腦子也活,對各民族的服飾門兒清,便向皇太極力薦。
蘇麻喇姑小時候家里窮,針線活是家常便飯,進了府里又練就一手好女紅,她領(lǐng)了旨意,親自動手,居然真的設(shè)計出了一整套涵蓋皇帝、后妃、宮人乃至文武百官的開國冠服。
而這套衣服,從皇太極那會兒一直穿到大清朝完蛋,二百多年沒大改,你說這有多牛!
兩代帝王的“額涅”
到后來,順治帝親政沒幾年,宮里鬧起了天花,他也倒霉染上了,臨死前,為了不重蹈當(dāng)年皇太極沒立儲君的覆轍,他立了只有八歲的玄燁當(dāng)皇太子,這就是后來的康熙大帝。
其實,早在玄燁剛出生那會兒,孝莊就指定蘇麻喇姑做他的啟蒙老師,教他滿文、蒙文,玄燁兩歲那年,也不幸染上了天花,宮里頭嚇得人仰馬翻。
孝莊和順治當(dāng)機立斷,把皇子們都送出宮外避痘,就在這段時間,蘇麻喇姑衣不解帶,日夜守著病中的小玄燁,精心照料。
正是這次鬼門關(guān)走一遭,讓玄燁獲得了對天花的免疫力,也成了他日后能穩(wěn)坐江山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
康熙后來回憶說,小時候為了躲天花,“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全靠保姆,也就是蘇麻喇姑,在宮外護著他,這么說吧,沒有蘇麻喇姑的這份恩情,可能就沒有后來的康熙爺。
而康熙小小年紀(jì)就當(dāng)了皇帝,蘇麻喇姑又擔(dān)起了重任,她每天在皇帝的乾清宮和太皇太后孝莊的慈寧宮之間來回奔波,傳遞著祖孫倆的囑咐和近況,確保這對隔代親人信息通暢。
蘇麻喇姑比康熙大了整整四十二歲,康熙打心眼兒里敬重她,管她叫“額涅”,也就是“母親”的意思,直到康熙親政,她才算結(jié)束了這種兩頭跑的辛苦日子。
1687年,孝莊太皇太后病逝,這對蘇麻喇姑來說,簡直是天塌了一樣,六十多年的主仆情誼,早已勝似親姐妹,老姐妹走了,她悲痛得整日以淚洗面,人都沒了精神。
康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忍心看著“額涅”這么消沉下去,正好皇十二子胤祹出生,康熙就把已經(jīng)七十多歲但身子骨還算硬朗、腦子也清楚的蘇麻喇姑,請來撫養(yǎng)小皇子。
在清朝宮里,皇子都是交給嬪位以上的后妃撫養(yǎng),讓一個宮女來帶,蘇麻喇姑這是獨一份兒的榮耀,可見她在康熙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胤祹在蘇麻喇姑身邊長了快二十年,管她叫“阿扎姑”(也是母親、奶奶輩的意思),蘇麻喇姑不僅給了他母愛,更言傳身教,把胤祹培養(yǎng)得品行端正,有才有德。
后來胤祹成年,辦事干練,在康熙晚年那場著名的“九子奪嫡”風(fēng)波里,基本保持中立,沒卷進殘酷的政治斗爭,最后也得以善終,而這跟蘇麻喇姑的教導(dǎo)是分不開的。
不沐浴不吃藥的九十三年,活成了一個傳奇
不過說起來,蘇麻喇姑有兩個怪癖,擱現(xiàn)在看簡直匪夷所思,一輩子不怎么洗澡,據(jù)說是因為在蒙古草原長大,水太金貴,認(rèn)為用水沐浴是對老天爺不敬。
她只在每年過年的時候,才象征性地用水擦洗一下身體,更讓人驚掉下巴的是,用過的水她還會喝掉。
還有一個習(xí)慣,就是終生不服藥,不管病得多重,就算是拿草藥燉的雞湯,她也滴口不沾。
這些習(xí)慣在旁人看來怪異得很,卻也成了她傳奇人生的一部分。
1705年,蘇麻喇姑病倒了,當(dāng)時在京城的皇子們,聽說她病了,都輪流去侍奉湯藥,跟對待親媽沒兩樣。
遠(yuǎn)在塞外的康熙皇帝得到消息,特意囑咐皇子們,千萬別把“額涅”挪出宮外就醫(yī),就在她平時住的地方養(yǎng)病就行,這可是皇室核心成員才有的特權(quán)??!
康熙還想讓皇子們勸她吃點藥,騙她說那是草根熬的烏雞湯,不是藥,可蘇麻喇姑精明著呢,堅持說草根也是藥,就是不喝。
沒辦法,只能請喇嘛來念經(jīng)祈福,可惜,這年九月初七,蘇麻喇姑還是走了。
康熙皇帝聽聞噩耗,下旨將“額涅”的靈柩停放七天后再入殮,等他十五天后回京再做最后安排,意思是要親自操辦后事。
皇十二子胤祹更是哭得死去活來,上奏請求為蘇麻喇姑守靈幾天,百日內(nèi)供飯,還要為她誦經(jīng)超度三次,康熙都準(zhǔn)了這份孝心。
最終,蘇麻喇姑以嬪妃的規(guī)格風(fēng)光大葬,安息在了孝莊文皇后陵寢的旁邊,隔了近二十年,這對陰陽相隔的主仆,又以這種方式“團聚”了。
一個出身貧寒的宮女,卻在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這五朝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中,贏得了三代帝王的敬重和信賴,更被康熙和他的兒子們視如親人。
她一輩子沒名沒分,卻在清朝初年那些關(guān)鍵的歷史當(dāng)口,用她的智慧、忠誠和誰也替代不了的作用,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她的故事,也許正印證了一句話:真正的尊貴,從來不是出身和名位給的,而是一個人品格的力量,和她能抵達(dá)的生命深度。
至于那九十三年的高壽,究竟是她獨特的養(yǎng)生之道,還是老天爺對這位德行滿滿的女子的特別眷顧?這就成了另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