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沈陽城外一聲炮響,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日軍蓄意制造“九一八事變”,短短數(shù)月間,遼、吉兩省相繼淪陷,東北軍主力奉命南撤,白山黑水間,彌漫著絕望的陰霾。就在此時,一個名字挺身而出,如驚雷般劃破黑暗——馬占山。他率領(lǐng)不足兩萬的雜牌軍,在嫩江江橋之上,打響了中國軍隊有組織抗日的第一槍。
馬占山時任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日軍占領(lǐng)遼寧、吉林后,將目光投向黑龍江,他們以“保護僑民”為借口,要求中國軍隊撤出江橋,實則想不費一兵一卒拿下黑省。面對日軍的威逼利誘,馬占山斬釘截鐵地拒絕:“吾奉命守土,自當盡守土之責,不能讓寸土尺地落入敵手!”
彼時的馬占山,手下兵力捉襟見肘。部隊多是臨時拼湊的地方武裝,裝備落后,有的士兵甚至只有老舊的步槍和大刀,彈藥也極度匱乏。而對面的日軍,不僅配備了先進的輕重武器,還有飛機、坦克助陣,兵力是馬占山部的數(shù)倍。有人勸他“識時務(wù)”,效仿其他省份“不抵抗”,保全實力。但馬占山深知,黑龍江是東北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失守,華北乃至全國都將暴露在日軍鐵蹄之下。他召集全軍將士,在江橋陣地前立下誓言:“誓與江橋共存亡,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1931年11月4日,江橋抗戰(zhàn)正式打響。日軍以優(yōu)勢火力猛攻江橋陣地,炮彈如雨點般落在中國軍隊的戰(zhàn)壕里,硝煙彌漫,血肉橫飛。馬占山親自坐鎮(zhèn)前線指揮,哪里戰(zhàn)事最激烈,他就出現(xiàn)在哪里。士兵們見主帥如此英勇,也士氣大振,用簡陋的武器頑強抵抗。有的士兵抱著炸藥包,沖向日軍的坦克,與敵人同歸于盡;有的士兵身中數(shù)彈,仍死死握著步槍,不肯后退半步。
戰(zhàn)斗最慘烈時,江橋的橋面被炸毀,江水被鮮血染紅。日軍一次次沖鋒,都被中國軍隊硬生生打退。馬占山部在無援軍、無補給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四天四夜,殲敵數(shù)千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的民眾紛紛舉行集會,聲援馬占山的抗日壯舉,各地捐款捐物,支援前線。就連海外華僑,也自發(fā)組織起來,為江橋抗戰(zhàn)募集資金和物資。馬占山的名字,成為了民族英雄的象征,激勵著無數(shù)中國人拿起武器,反抗侵略。
然而,實力的懸殊終究難以逾越。日軍不斷增兵,馬占山部傷亡慘重,彈藥也消耗殆盡。為了保存有生力量,等待反攻時機,馬占山不得不下令撤出江橋。雖然江橋最終失守,但這場戰(zhàn)役的意義卻遠超勝負本身。它是中國軍隊在東北抗戰(zhàn)中第一次有組織、有規(guī)模的抵抗,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更重要的是,它喚醒了沉睡的中華民族,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抗日的希望。
江橋抗戰(zhàn)后,馬占山并未屈服。他率部轉(zhuǎn)戰(zhàn)黑龍江各地,繼續(xù)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盡管期間遭遇了諸多挫折,甚至一度被迫詐降以保存實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抗日的信念。后來,他重新舉起抗日大旗,與其他抗日武裝并肩作戰(zhàn),直到抗戰(zhàn)勝利。
如今,八十多年過去了,嫩江江橋早已不是當年的戰(zhàn)場,但馬占山和他的將士們用熱血寫就的傳奇,卻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江橋抗戰(zhàn)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是“抗日第一槍”,更在于它彰顯了中國人“寧死不屈、守土有責”的民族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