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需要識別孩子指紋才能解鎖的兒童指紋水杯,成為不少家長追捧的開學新用品,并持續(xù)霸榜某電商平臺兒童水杯熱銷榜。“一年級新生有必要買指紋保溫杯嗎”等討論帖也隨之大量出現(xiàn),推動搜索量和銷量雙雙攀升。據(jù)極目新聞報道,這些指紋水杯售價比普通的水杯高出近一倍,其宣傳的賣點在于有效防止校園“惡作劇”,或避免“誤飲共杯”,讓孩子喝水更安全。
這是“智商稅”還是真的有用?網(wǎng)友們討論不休。從產(chǎn)品宣傳點來看,指紋水杯確實滿足了部分家長的使用需求。一些小朋友的邊界意識尚未形成,甚至有時對于玩鬧、惡作劇也把握不好尺度。
家長借助產(chǎn)品的科技功能來確保孩子對水杯的專屬使用權,也未嘗不可。商家瞄準的也正是家長對子女健康安全的關切,并將這種關切轉化為切實的產(chǎn)品功能。家長愿意為這類產(chǎn)品支付溢價,也是市場經(jīng)濟中的正常現(xiàn)象。
但如果深入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似乎很難界定,這到底是需求催生出了市場,還是市場催生出了需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潛在風險很容易被放大和傳播。產(chǎn)品的一些宣傳語,恰好對準了家長對于兒童在校安全問題的焦慮心理,但其是否又額外制造出了更多的焦慮,進而激發(fā)出原本沒那么多的消費需求,確實是值得探究的一點。
指紋水杯看似一勞永逸又高效地解決了“共杯”問題和惡作劇現(xiàn)象,但卻更像是將“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邊界感”“如何應對校園中的小摩擦”這樣一些復雜的、多維度的教育問題,簡化并置換為一個單一的、可通過消費就能解決的“產(chǎn)品功能問題”。
家長們在焦慮情緒的驅動下,很容易就接受了這種簡化邏輯,認為只要買對了產(chǎn)品,就能解決一部分教育問題或是完成了一部分教育責任。但這種“購買式思維”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讓我們忽視了教育中那些無法被商品化的核心要素——用心地陪伴和正確地引導——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無法通過消費和技術捷徑能達成的。
兒童時期正是人格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同學間的物品分享、交流互動,甚至是適度的沖突和解決沖突的過程,都是兒童完善心理健康和學會優(yōu)質社交過程中所需要經(jīng)歷的體驗。家長們渴望通過尋求技術手段將孩子們包裹在一個絕對安全的“無菌”環(huán)境中,其實很難,也沒有太大必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孩子學習說“不”,以及學會適度建立個人邊界的機會和體驗。
因此,相比用技術尋求“安全”環(huán)境、用購買尋求心理安慰,更重要的還是培養(yǎng)孩子尊重他人物品的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增強自我防護意識,以及教會他們分辨何為不合理行為且拒絕他人不當行為的方法和勇氣。
對于學校而言,是否對孩子們的惡作劇行為有相應的規(guī)范和引導,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惡作劇”后,有無正確的足夠尊重兒童心理的處理辦法,也尤為重要。這些無法被量化、無法被技術加速的慢功夫,或許才是孩子健康成長所真正需要的。
再說回到指紋水杯本身,其實也不必急著為它貼上“智商稅”的標簽,作為一款育兒產(chǎn)品,它有著特定的適用場景和實用價值,也有著進一步完善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而我們對于這類育兒產(chǎn)品的討論,其實也無須止于簡單的接納或拒絕,而應培養(yǎng)一種理性的消費自覺,清晰分辨出購買沖動是源于真實的需求,還是內(nèi)心的過度焦慮?如若能從這種焦慮中感悟到孩子真正的需要,也不失為一種理性的成長。
原標題:《兒童指紋水杯成爆款,是“智商稅”還是真有用?》
欄目主編:施薇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