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銀河系中心是否存在超大質量黑洞” 曾是困擾天文學家數十年的謎題。直到 20 世紀末,科學家通過持續(xù)追蹤銀河系中心區(qū)域恒星的運動軌跡,才找到確鑿證據 —— 那些以驚人速度圍繞 “不可見引力源” 旋轉的恒星,像一個個 “宇宙指南針”,直指一個質量約為太陽 430 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后被命名為人馬座 A*)。
這場跨越數十年的 “恒星追蹤實驗”,不僅證實了黑洞的存在,更揭開了銀河系演化的核心秘密。
要理解恒星運動如何 “暴露” 黑洞,首先得明確銀河系中心的觀測困境 —— 銀河系中心位于人馬座方向,距離地球約 2.6 萬光年,中間被大量塵埃和氣體云遮擋,可見光無法穿透,早期天文學家只能通過射電波、紅外線等穿透性強的波段,模糊觀測到中心區(qū)域存在一個強射電源(1954 年被命名為人馬座 A*)。
但僅憑射電波信號,無法確定這個 “引力源” 的本質:它可能是密集的恒星群、中子星團,也可能是黑洞。真正的突破,始于對 “恒星運動規(guī)律” 的精準觀測。
1992 年,天文學家安德烈亞斯?蓋茲與萊因哈德?根策爾分別帶領團隊,啟動了一項 “長期恒星追蹤計劃”—— 他們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遠鏡(如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 VLT、美國的凱克望遠鏡),通過紅外波段穿透塵埃,聚焦銀河系中心一個直徑僅 0.1 光年的區(qū)域(相當于太陽系到比鄰星距離的 1/42),對這里的恒星進行持續(xù)拍照與位置測量。
之所以選擇這一區(qū)域,是因為若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其強大引力會牽引周圍恒星以極高速度運動,且軌道會呈現明顯的 “受迫旋轉” 特征 —— 這是區(qū)分 “黑洞引力” 與 “普通恒星群引力” 的關鍵標志。
這場觀測持續(xù)了近 30 年,科學家們如同 “宇宙攝影師”,每年為中心區(qū)域的恒星拍攝 “全家?!保偻ㄟ^計算機精確計算每顆恒星的位置變化,繪制出它們的運動軌跡。其中,一顆編號為 S2(后更名為 S0-2)的恒星,成為證實黑洞存在的 “關鍵證人”。S2 是一顆藍巨星,質量約為太陽的 15 倍,它的運動軌跡呈現出完美的橢圓形,而橢圓的一個焦點,恰好指向人馬座 A * 所在的 “不可見區(qū)域”。
更令人震撼的是 S2 的運動速度:當它運行到軌道近心點(距離引力源最近處)時,速度高達 2400 公里 / 秒,是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速度(約 230 公里 / 秒)的 10 倍,甚至超過了某些恒星的逃逸速度。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和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恒星的運動速度與軌道半徑、中心引力源質量滿足嚴格的數學關系 —— 通過 S2 的軌道周期(約 16 年)、軌道半長軸(約 1000 天文單位,1 天文單位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和近心點速度,科學家計算出:這個 “不可見引力源” 的質量至少為太陽的 400 萬倍,且必須壓縮在一個直徑小于 4400 萬公里的區(qū)域內(僅略大于水星軌道直徑)。
如此大的質量被壓縮在如此小的空間內,排除了所有已知的 “普通天體” 可能:若它是恒星群,如此密集的恒星會因碰撞、超新星爆發(fā)頻繁爆發(fā),釋放出強烈的電磁輻射,與觀測到的 “平靜區(qū)域” 不符;若它是中子星或白矮星,其質量上限遠低于 400 萬倍太陽質量(中子星質量上限約為 3 倍太陽質量),無法產生如此強的引力。唯一符合條件的解釋,就是這里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它不發(fā)光、不反射電磁波,卻能通過引力牢牢束縛周圍的恒星,讓它們呈現出 “高速繞轉” 的特征。
S2 的運動軌跡還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預言,進一步鞏固了黑洞存在的證據。
根據廣義相對論,在強引力場中,光線會發(fā)生引力紅移(光的波長變長,頻率降低)。2018 年,S2 運行到近心點時,科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發(fā)現,其發(fā)出的光因黑洞引力產生了明顯的紅移,且紅移量與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結果完全吻合 —— 這是人類首次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觀測到廣義相對論效應,徹底排除了 “其他引力源” 的可能性,為黑洞的存在畫上了 “決定性句號”。
除了 S2,科學家還追蹤到其他數十顆恒星的運動軌跡,進一步印證了黑洞的存在。例如編號為 S14 的恒星,軌道周期約 11.5 年,近心點距離引力源僅約 100 天文單位,速度同樣高達 1600 公里 / 秒;這些恒星的軌道焦點全部指向人馬座 A*,且運動規(guī)律均符合 “超大質量黑洞引力牽引” 的模型。大量恒星的 “集體繞轉” 行為,像一群被無形引力繩牽引的行星,共同指向一個結論:銀河系中心必然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2022 年,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合作組織發(fā)布了人馬座 A * 的首張圖像 —— 一個模糊的暗斑周圍環(huán)繞著明亮的光環(huán),這正是黑洞 “事件視界”(光無法逃逸的邊界)外吸積盤的影像。這張照片直觀印證了恒星運動觀測的結論:那個牽引恒星高速旋轉的 “不可見引力源”,正是黑洞。而這張圖像的拍攝,同樣依賴于恒星運動提供的 “坐標定位”—— 科學家通過恒星軌道確定黑洞的精確位置,才能將全球 8 臺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精準拼接,最終 “看見” 黑洞。
回顧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發(fā)現歷程,恒星運動無疑是 “最關鍵的證據”。它不像射電波信號那樣模糊,也不像理論模型那樣抽象,而是通過可測量、可驗證的運動規(guī)律,將 “不可見的黑洞” 轉化為 “可計算的引力源”。這場發(fā)現不僅證實了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中的普遍存在(如今已發(fā)現多數大型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質量黑洞),更讓人類意識到:黑洞并非宇宙中的 “孤立怪物”,而是星系演化的 “核心引擎”—— 它通過引力塑造星系結構,甚至影響恒星的誕生與死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