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曾頂著“中國最賺錢地鐵”光環(huán)的深圳地鐵,如今每天要燒近1億!
過去連續(xù)14年盈利的風光不再,去年一年就虧了334億。
為了自救,它竟在地鐵站支起了攤子:賣5元一份的包子套餐,3元一個肉包,明檔廚房能看見制作過程。
可這幾塊錢的包子,真能填上百億虧損的窟窿?
更讓人好奇的是,美團、肯德基還扎堆往地鐵站擠,它們圖啥?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地鐵早餐興起巨頭布局
早上8點42分,北京國貿地鐵站,一個黃色的美團"食光機"前,白領們快速掃碼取餐。
10秒鐘,一份熱騰騰的包子豆?jié){就到手了。
而這個普通的場景,正在全國各大城市地鐵站上演。
目前,美團的食光機已經覆蓋北京30個核心站點,正在向80個站擴展。
每天早上6點半到10點,晚上5點到7點半,這些智能取餐柜就會準時"上班"。
里面裝著各種早餐:肉包、菜包、豆?jié){、粥品,價格基本在2到5元之間。
根據(jù)美團的數(shù)據(jù),單個站點月訂單量能破萬,國貿這樣的大站更是供不應求。
同時,兩大餐飲巨頭也在行動。
肯德基在長沙地鐵推出早餐車,還特別推出了護國寺小吃系列:
6元的豌豆黃雞肉卷、5元的京醬肉絲粥,包裝上還印著地鐵線路圖。
麥當勞則在昌平建立"地鐵中央廚房",用氫能源冷鏈車配送到15個站點,主打麥滿分系列和各種輕食。
而與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和連鎖品牌的打法不同,深圳地鐵走了另一條路。
在巨虧334.6億的壓力下,深鐵集團在福田站開出首家自營包子鋪"深云包子鋪"。
3元一個包子,5元套餐,店面雖然不大,但好在設計用心。
明檔廚房讓乘客能看到制作過程,營業(yè)時間從早上7點半一直到晚上8點。
這家連續(xù)盈利14年的"地鐵王",正試圖用包子找回失去的利潤。
他們已經在全市布局24個便民早餐售賣點,采用"固定門店+流動餐車"模式。
除了傳統(tǒng)的包子豆?jié){,還有嶺南特色小吃和預制菜晚餐。
那么這些巨頭,為什么紛紛盯上地鐵早餐?
據(jù)調查,中國早餐市場規(guī)模達2.1萬億,全國地鐵月客運量27.9億人次,深圳地鐵日均客運量880.92萬。
而在地鐵這個特殊的場景里,上班族就是品牌最需要的高價值用戶。
但其實,地鐵早餐不僅僅是賣包子那么簡單。
對美團來說,這是線下流量入口,而對肯德基麥當勞來說,這是品牌下沉。
更重要的是,對于地鐵公司,這就是商業(yè)化轉型的試驗田。
地鐵運營困境商業(yè)探索
深圳地鐵2024年虧損334.6億元,相當于每天燒掉近1億。
不僅如此,過去五年的利潤全部虧損,還額外增加了60億元虧空。
令人奇怪,這個曾經被譽為"最賺錢地鐵"的深鐵,為何淪落至此?
那是因為軌道和物業(yè)相結合模式,已經不好用了。
2024年,房地產市場陷入寒冬,使得深鐵的地產業(yè)務收入占比,驟降至37.36%,收入下滑46.23%。
而深鐵作為萬科第一大股東,更是因為萬科巨虧494.78億元遭受重創(chuàng)。
投資收益從正26.36億變成負26.34億,一進一出就是50多億的差距。
可這,還不是深圳一城的困境。
根據(jù)各地公布的數(shù)據(jù),全國28個城市中。
扣除政府補貼后,26個城市的地鐵全部虧損,只有上海和福州勉強盈利。
地鐵明明是大眾出行剛需,為什么這么難賺錢呢?
首先就是,建設成本高得嚇人。
地鐵每公里造價約7億元,大約是高鐵的兩倍。
再者,就是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要知道,全國中位數(shù)達1126.15萬元/公里,包括人工、電力、維護等各項開支。
但票價卻因為公益屬性,長期維持低位。
面對巨額虧損,各地政府只能不斷輸血,但這種模式顯然不可持續(xù)。
于是,商業(yè)化成了地鐵的"救命稻草"。
比如蘇州地鐵,就在廣濟南路站開了1300平米的社區(qū)食堂,主打一個評價:
素菜3元、小葷8元、大葷12元封頂,湯和米飯還免費。
而北京一些地鐵站,也引入了鮮花販賣機、潮玩盲盒機。
上海嘗試將地鐵和物流結合起來,利用非高峰時段運送快遞。
但商業(yè)化這條路并不好走。
美團的數(shù)據(jù)顯示,早高峰前半小時食光機使用率僅15%,因為大家都在趕路。
多數(shù)地鐵站建設時就沒考慮商業(yè)空間,現(xiàn)在想加也沒地方。
最關鍵的是,如何平衡商業(yè)利益和公共服務屬性,避免影響正常通行,這是個技術活。
展望未來深層思考
現(xiàn)在的地鐵早餐,看似紅火,但仔細算賬會發(fā)現(xiàn)問題。
早餐行業(yè)平均毛利率只有10-15%,一個包子賺不到5毛錢。
巴比饅頭全國5600家店,一年營收也就16.71億。
即便深圳地鐵的包子鋪天天爆滿,面對334.6億的虧損也是杯水車薪。
其實對地鐵公司來說,從單一早餐到全天候服務,地鐵商業(yè)正在升級。
清河站開了200平米的綜合店,集合了早餐、便利店、咖啡等多種業(yè)態(tài)。
一些站點開始嘗試"地鐵+社區(qū)"模式,不僅服務通勤族,也服務周邊居民。
但我們也要保持清醒,不要讓過度商業(yè)化,影響到地鐵的基本功能。
更深層的問題是,商業(yè)化能否真正解決地鐵的困境?
從數(shù)據(jù)看很難,地鐵的虧損主要源于高昂的建設和運營成本,以及偏低的票價。
商業(yè)收入只能是補充,不可能成為主力。
現(xiàn)在5元包子救不了地鐵,但它代表了一種可能。
當?shù)罔F不再只是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成為城市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或許地鐵能找到新的價值。
這不僅關乎地鐵公司的生存,更關乎城市的未來。
要是想讓這個系統(tǒng)可持續(xù)運轉,需要政府、企業(yè)、市民共同努力。
商業(yè)化只是其中一環(huán),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從5元包子開始,中國地鐵正在探索一條平衡公益與效益的新路。
這條路注定不會平坦,但只要方向正確,總會走出困境。
結語
從日賺千萬到日虧近億,深圳地鐵的命運轉折令人唏噓。當房地產黃金時代落幕,這種軌道和物業(yè)相互成就的造富神話,也隨之破滅。如今,無論是5元包子還是便利店,都只是一次自救的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