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壹
編輯|貳幕君
2003年4月1日,愚人節(jié)。本該是充滿歡笑的一天,卻成了無數(shù)人心碎的開始。
那天傍晚,張國榮——這位華語世界無人不愛的巨星,從香港文華東方酒店二十四樓縱身一躍,告別了人世。
多年來,公眾大多接受了一個說法:他是因為抑郁癥而選擇了離開。
然而最近,向太的一席話,仿佛一塊巨石投入平靜多年的湖面,再次激起了層層波瀾。
提起那段往事,向太的語氣里滿是遺憾,她說自己到現(xiàn)在都記得清清楚楚,那天傍晚,距離后來的噩耗不到一個小時,她接到了張國榮的電話。
電話那頭的聲音完全沒了往日的溫和從容,只剩藏不住的激動,甚至帶著點急促的哭腔,張國榮一遍遍地追問她:“你信不信我沒抑郁癥?也沒撞邪?” 語氣里滿是渴望被相信的急切。
可誰也沒想到,這竟是他們之間最后的一段對話。不久之后,噩耗傳來。
為此,向太自責了整整二十二年。她在鏡頭前哽咽:“如果當時我能多做一點,結(jié)局會不會不一樣?”
長久以來,公眾所聽到的,幾乎都是與抑郁癥相關(guān)的敘述。他的姐姐張綠萍曾說,張國榮患的是生理性抑郁癥,是大腦化學物質(zhì)出了問題,發(fā)作時非常痛苦。
經(jīng)紀人陳淑芬也提到,他在生前最后一年因為電影《偷心》籌備不順、媒體持續(xù)追擊,病情加重,一直在求醫(yī)。
就連他留下的紙條上,也明確寫著一個英文詞:“Depression”(抑郁癥)。
還有不少生前好友,如導演關(guān)錦鵬、設(shè)計師莫華炳都曾提到,他后期出現(xiàn)手抖、失眠、胃酸倒流甚至灼傷聲帶等癥狀——這些都符合抑郁癥的臨床表現(xiàn)。
而向太的這番話,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她甚至暗示,是否有一些“靈異的原因”,比如拍戲時“撞到了不干凈的東西”。
這種說法,聽起來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從常理上看,“靈異”一說不具備任何科學依據(jù),更像是一種情緒性的猜測。
更何況,如果張國榮真的想澄清自己沒有抑郁,為什么不找身邊最親近的經(jīng)紀人,而是打電話給向太?這也讓很多人感到不解。
也有人懷疑,向太選在這個時間點開口,是不是在效仿王晶,借機吸引眼球?畢竟哥哥已經(jīng)離開二十二年,許多事難以考證,突然拋出另一種說法,難免引人猜測其動機。
之前王晶也曾提過他轉(zhuǎn)型導演受阻、情緒困擾、性取向被輿論施壓等事,但這些,也始終沒有得到完全的證實。
張國榮的離去,是華語娛樂界一道從未真正愈合的傷口。他的歌聲,從《Monica》到《沉默是金》,至今仍被人反復聆聽。
他的銀幕形象,從《霸王別姬》到《阿飛正傳》,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經(jīng)典。他的才華、他的真性情,讓無數(shù)人念念不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