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聞聯(lián)播》,繞不開羅京這個名字,26年播音零失誤,字正腔圓的嗓音里藏著“國臉”的專業(yè)與可靠,他曾是無數(shù)觀眾心中“新聞的定心丸”。
可誰也沒想到,2009年,48歲的羅京因淋巴癌匆匆離世,留下妻子劉繼紅和14歲的兒子羅疏桐。
一個本該在父母懷里撒嬌的少年,突然要面對家庭的崩塌,一位沉浸在悲痛中的母親,后來選擇再嫁時,兒子卻提了個出人意料的要求。
如今16年過去,這個曾被命運(yùn)重?fù)舻募彝ィ粌H沒散,反而愈發(fā)溫暖,羅疏桐究竟如何撐起這個家?他提的要求又為何讓無數(shù)人動容?
羅疏桐在父親的追悼會上
羅京:不止“播音巨頭”,更是“家風(fēng)的播種人”
咱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羅京給羅疏桐的“第一課”,藏在他對工作的較真里。
2008年汶川地震后,央視演播室里燈火通明,羅京的聲音每天準(zhǔn)時響起,可很少有人知道,那時他的嗓子已經(jīng)腫得說不出話。
這份“零失誤”的堅持,讓他成了業(yè)內(nèi)公認(rèn)的“播音三巨頭”,央視曾評價他“是播音界的標(biāo)桿,少了他,演播室都空了一塊”。
羅京
可雖然工作上嚴(yán)謹(jǐn),生活里的羅京卻滿是溫柔,他給兒子取名“疏桐”,不是隨口而起,而是源自唐詩《蟬》里“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他想讓兒子像梧桐樹一樣,不借外力也能挺拔生長。
即便每天直播結(jié)束已是深夜,他也會輕手輕腳走進(jìn)兒子房間,看看羅疏桐的作業(yè),在錯題旁寫下解題思路。
羅京一家
羅京總把“孝順”掛在嘴邊,卻從不說教,每次去看奶奶,他都會提前問清老人想吃的點心,親手給奶奶剪指甲,冬天怕奶奶冷,他把暖氣片擦得干干凈凈,再鋪上厚厚的棉墊。
這些畫面,羅疏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那時他還不知道,父親這些不起眼的舉動,會在后來成為他撐起家的力量。
羅京一家
從“孩子”到“頂梁柱”的一夜蛻變
2009年6月11日,八寶山殯儀館擠滿了人,大家都來送羅京最后一程。
人群里,14歲的羅疏桐穿著黑色外套,雙手捧著父親的遺像,眼神里沒有同齡人的哭鬧,只有與年齡不符的平靜。
也就是從這天起,那個還需要父親陪練籃球的少年,一夜之間長大了。
羅疏桐在父親的追悼會上
清晨五點的廚房,成了羅疏桐的新“戰(zhàn)場”,他踩著小板凳夠櫥柜里的米,學(xué)著父親以前的樣子淘米、煮粥,偶爾水放多了煮成稀湯,他就悄悄倒掉重新煮。
他怕母親看到后更難過。每天放學(xué),他第一句話不是“我餓了”,而是“媽,你今天吃飯了嗎?”。
周末別人去玩,他推著輪椅帶奶奶去公園,給老人講學(xué)校里的趣事,奶奶哭著說“想你爸了”,他就蹲下來幫奶奶擦眼淚,“爸不在,我陪您?!?/p>
羅疏桐和母親
有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dāng)家”,可羅疏桐沒讓生活耽誤學(xué)業(yè)。
他把父親的照片放在書桌旁,每天做完家務(wù)就坐在桌前寫作業(yè),遇到難題時,他會盯著照片發(fā)呆,好像在問父親“這道題怎么做”。
老師后來回憶,羅疏桐那段時間成績沒掉過班級前三,還主動幫同學(xué)講題。
14歲的肩膀或許還扛不動太重的東西,但羅疏桐用一碗熱粥、一句關(guān)心、一張滿分試卷,把父親留下的“責(zé)任”,變成了支撐這個家的頂梁柱。
羅疏桐
日子一天天過,劉繼紅的臉上慢慢有了笑容,可心里始終藏著一個顧慮,她怕自己再嫁,會讓這個本就脆弱的家散了。
其實,最先勸她往前走的,是羅京的母親,這位老人看著兒媳每天強(qiáng)顏歡笑,拉著她的手說,“繼紅啊,京京走了,可你還年輕,不能一輩子活在回憶里,我希望你能幸福?!?/p>
劉繼紅聽到這話,抱著婆婆哭了很久,她沒想到,最先放下“執(zhí)念”的,是失去兒子的婆婆。
劉繼紅
后來,在朋友介紹下,劉繼紅認(rèn)識了劉巖,劉巖知道她的過往,不僅沒嫌棄,還常幫著照顧奶奶。
他會記著奶奶的用藥時間,每周陪老人去醫(yī)院復(fù)查,甚至比羅疏桐還清楚奶奶愛吃的軟糕。
劉繼紅動心了,卻不敢跟兒子說,直到一個周末晚上,她猶豫著提起這件事,沒想到羅疏桐說,“媽,只要你幸福,我都支持你,但有一個要求,不管你嫁給誰,都得帶著奶奶。”
羅疏桐
劉巖聽到這個要求時,沒有絲毫猶豫,婚后,劉巖把奶奶的房間收拾得亮亮堂堂,床頭放著老人喜歡的收音機(jī),他陪羅疏桐打籃球,在他生日時送了一塊刻著“珍惜時光”的手表。
羅疏桐也把劉巖當(dāng)成親人,高考后手寫了三封信,里面寫著“謝謝叔叔照顧我媽和奶奶,你就是我的親人”。
沒人規(guī)定再婚就是“背叛”,劉繼紅的選擇,羅疏桐的要求,劉巖的包容,讓這個家沒有散,反而多了一份“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溫暖。
劉繼紅
從“留學(xué)不愛國”到“低調(diào)星二代”,他活成了獨立的自己
2014年,19歲的羅疏桐高中畢業(yè),拿到了美國一所知名理工大學(xué)的錄取通知書,消息傳開后,有人在網(wǎng)上說“羅京是‘國臉’,兒子卻去國外留學(xué),這是不愛國”。
面對質(zhì)疑,羅疏桐沒辯解,因為他知道,這是他自己選擇的路,而且父親在天上看到他能到國外留學(xué),也一定十分欣慰才是。
其實,了解羅京的人都知道,他年輕時也曾想過出國深造,只是后來因為《新聞聯(lián)播》的工作,把這個心愿藏了起來。
羅京
羅疏桐去美國后,從不在社交平臺曝光自己的生活,同學(xué)只知道他“學(xué)習(xí)認(rèn)真,愛打籃球”,沒人知道他是羅京的兒子。
他放假回國,給母親帶的是護(hù)膚品,給奶奶帶的是軟糖和保暖圍巾,給劉巖帶的是剃須刀,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禮物,卻藏著他的用心。
如今,30歲的羅疏桐在硅谷做工程師,工作上多次獲得公司表彰,同事評價他“嚴(yán)謹(jǐn)、靠譜”,這種工作態(tài)度,倒是和他的父親一模一樣。
羅疏桐
有人說他“沒借著父親的名氣當(dāng)明星、做網(wǎng)紅,太傻了”,可羅疏桐心里清楚,父親最驕傲的,從來不是“名氣”,而是“踏實做事”。
爭議從未停止,但羅疏桐用“不張揚(yáng)、不辯解、踏實做事”,回應(yīng)了所有質(zhì)疑,他沒活在父親的光環(huán)里,而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也是父親期望的樣子。
羅疏桐
結(jié)語
羅京走了16年,可他留下的“責(zé)任”,讓這個家庭從破碎走向溫暖,羅疏桐從14歲的少年長成30歲的工程師,他活成了父親的驕傲,也活成了自己的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總有風(fēng)雨,但只要心里裝著“責(zé)任”,手里握著“愛”,就能把困難變成成長,把離別變成傳承。
就像羅疏桐說的“爸雖然走了,但他教會我的東西,會陪伴我一輩子”,這或許就是對逝者最好的紀(jì)念,也是對家風(fēng)最好的延續(xù)。
信息來源:羅京19歲兒子羅疏桐近照曝光 被指造型油膩非主流
中國青年網(wǎng) 2013-08-30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