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劇《生萬物》的原著小說《繾綣與決絕》里,寫到上世紀70年代末山東農(nóng)村觀看越劇電影《紅樓夢》的盛況。
下面是原文摘錄:
這個由幾位漂亮女人表演的男女情愛故事仍然極大地震動了人們的心靈,那些正在期待愛情的青年男女更是如癡如醉。
公社電影隊從來都是一晚一村這么安排的,可是放映《紅樓夢》就完全打亂了這個秩序,因為每個村都急急切切再也等不及,電影隊長老山只得決定一夜跑四個大隊。
這樣,甲村在西天邊尚存晚霞時就開機,放完了立即到乙村,然后是丙村丁村,在丁村放完時東天邊又掛滿早霞了。
這是農(nóng)村電影放映史上空前絕后的奇觀:電影到了某一片,某一片的幾個村子就比過年還要熱鬧。
人們早早地到放映場地去占地方,早早地坐著等待。春寒料峭夜風襲人,一些人就把蓋了一冬臭氣熏天的破被子抱出來蓋著,唯恐錯過了林妹妹與寶哥哥。等候的過程中如果困了就睡,直睡到電影隊來到后立馬醒來抖擻精神觀看。
不過這是已有家庭的人們的作為,未婚男女是不愿這么老實的。他們是哪莊先放就到哪里看,看完一場再到另一個村子復習。不管是初看還是復習,每放到黛玉焚稿、寶玉哭靈這些地方,場上都是淚光閃閃一片唏噓。
粗粗拉拉的莊戶人第一次表現(xiàn)出了羅曼蒂克的情緒。有些人甚至每場都看,直看到天明,然后回家蒙頭大睡。隊長去叫他們上工,小青年迷迷瞪瞪地道:“林妹妹死了,還上個啥工!”
現(xiàn)在的年輕人恐怕不能相信,居然還有這樣的事。
“林妹妹死了,還上個啥工!”這共情力也真是沒誰了!
這固然跟那個年代精神文化產(chǎn)品極為匱乏有關,更因為《紅樓夢》的精彩。
書中寫到,越劇電影《紅樓夢》是在十幾年的禁演之后又重新上映的。它不是別的,正是王文娟主演的,首次上映于1962年。
想當年,王文娟為塑造越劇《紅樓夢》中林黛玉這一經(jīng)典形象,她逐字逐句研讀《紅樓夢》原著,將林黛玉的對話用紅筆標注,反復推敲人物心理。
她還從古代仕女圖中汲取靈感,觀察仕女的體態(tài)神韻,結(jié)合自身生活經(jīng)歷尋找情感共鳴,最終提煉出林黛玉“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的精神內(nèi)核。
在排演“焚稿”一折時,她設計了“顫步”“跌撲”等動作,通過身體語言外化人物的絕望與抗爭,甚至赤腳在碎石路上行走至腳底劃傷仍堅持拍攝。
雖說王文娟的“林黛玉”在紅迷中的影響力后來被陳曉旭版取代了,但陳曉旭之成為“黛玉本玉”,也是認真地向王文娟學習過的。
越劇電影《紅樓夢》上映后引發(fā)全民熱潮,僅1978-1982年間票房達2億多元,觀眾超12億人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放映次數(shù)最多、拷貝發(fā)行最多的戲曲電影。
雖說現(xiàn)在影視作品沒賣個幾十億都不好意思說“爆”,但你得看這版《紅樓夢》的2億多票房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chuàng)下的,每張票才0.2元。
況且,在《繾綣與決絕》里,廣大農(nóng)村群眾反復觀看《紅樓夢》都是免費的。
當然了,《紅樓夢》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農(nóng)村如此受歡迎,正如該書中說的,“由幾位漂亮女人表演的男女情愛故事”幾乎是唯一的賣點。
《紅樓夢》是不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村里的人們是不會關心的,只要其中有一塊內(nèi)容為他們所喜歡就行了;并且為他們所喜歡也并不影響《紅樓夢》的經(jīng)典性,因為《紅樓夢》并不是僅僅為他們所喜歡。
(網(wǎng)圖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