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如果難有雙休的高中,那么大概率也難有雙休的職場。
撰文丨青柳
近日,深圳有學生家長寫信給深圳市教育局,懇請恢復高三單休,以確保深圳高三學子與廣東省其它市區(qū)孩子的公平競爭,皆因雙休可能打亂既定的教學節(jié)奏,且可能導致高三學生在校學習的總時長減少超過300小時。
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高三雙休,沒想到一些家長卻并不買賬。當然,很難說這些家長到底有多少,但這肯定代表了某種情緒——雙休,一定減少了學習時間,這會讓學生處于不利地位。
至于學生的休息、身心健康云云,在生存問題面前,重要嗎?
事實上這種雙休的囚徒困境,其實和高考制度的設計有關,它客觀上讓所有人都能找到明確的“對手”,也讓家長對單休有一種強烈的被剝奪感。
01
高中雙休,來得太不容易。
大概今年3、4月時,浙江、江蘇、湖南等多地推進落實普通高中雙休制度的消息受到關注,并引發(fā)熱議。
4月11日,教育部官網公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查處中小學違規(guī)辦學行為典型案例》的通知,其中就提到將禁止法定節(jié)假日、寒暑假集中補課或變相補課作為“紅線”,對“普通高中周末雙休”問題亮明了態(tài)度。
事實上也正是在此時開始,很多人才發(fā)現原來幾乎所有高中都沒有雙休了。這甚至比打工人還慘,在職場“沒有雙休”好歹會被視為一種負面,會遭致批評,但在中學生的世界,早就是“天經地義”了。
高中之所以明目張膽地沒有雙休,這和它獨特的位置有關。高中不是義務教育,那些強力的“雙減”等措施,理論上拿高中沒有辦法;而高中的加壓又有很強的“民意基礎”,這是高考前的沖刺,為了高考,那么一切都是可以犧牲的——演唱會都能給你喊停,何況是雙休?
這也是為什么高中雙休似乎有著強烈的“仁政”色彩,是對高中生的關心,是賦予最基本的權利,但自施行之日起,反對的聲音就幾乎沒有停止過。
比如,此前杭州就有家長對雙休表示反對,還洋洋灑灑寫下了4點理由和2點建議,投訴到了市民問政平臺;而在互聯網平臺搜一搜,反對高中生雙休的也是大有人在。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杭州還是深圳反對雙休的家長,都提到了這對杭州/深圳的孩子不公平。在這場教育競爭中,他們很快就能建構一種共同體意識,代入一種集體敘事。而這,恰是高中生雙休阻力極大的原因所在。
02
高考,是個非常特殊的制度。看上去整齊劃一,千萬體量的考生在同一時空維度上競爭;但它又是個地區(qū)切割清晰的考試,以省為單位進行的競爭。
高校的分數劃線,都以省為單位。那么所有人都能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就是一省之同學。這也就意味著,高考的比較維度天然是割裂的。哪怕是同樣的分數,放在不同省份,其價值和含金量完全不同。
這種按省競爭的模式,讓“別人多學一小時,我家孩子就少一分”的焦慮感具象化。換句話說,高考不是全國一盤棋,而是數十個小戰(zhàn)場。每個省的家長都在琢磨“我家(市)的孩子會不會因為制度吃虧”,這種高度清晰的對比環(huán)境,才會讓高三學生雙休引發(fā)如此大的爭論與抵觸。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高考的競爭是在全國范圍,高三學生雙休的所謂“剝奪感”會相對模糊,因為人們無法預知受益對手是誰。但如果在一省之內,就會變得格外清晰,就是隔壁市的孩子,“馬上就要超過我們了”。
而在考試模式上,高考又高度同一,基本不容納任何個性。只要是一省的考生,做的都是同一張卷子。這也造成了學習內容的高度同質化,單位時間的價值度量衡完全一致——多一天時間去休息、度假、游玩,只會帶來學習時長的損失,而不會帶來任何學習價值增量。
在這樣的框架下,休息并不會被視作一種“投資”,而是被等同于“浪費”。哪怕心理狀態(tài)、身體健康、創(chuàng)造力等,本可以在適度休息中得到補充,但在高度同質化的競爭邏輯里,這些隱性的收益迅速就被被忽略。
最終時間本身變成了最核心的資源,家長與學生都被推入一個近乎零和的競爭場:誰多占據了一點學習時長,誰就可能在分數線上擠掉別人一名。這種簡單粗暴的度量體系,不僅讓高三學生雙休成為一種奢侈,也讓“多學一小時”的執(zhí)念抓住了所有人的神經。
這種既割裂又整齊的模式,一方面把競爭具體化到極致,滋生出強烈的焦慮與防御心理;另一方面,它又通過高度統一的考試形式,把所有人都拉進同一條賽道,幾乎不給個性化的學習空間,讓時間安排模式高度統一。
由此,高中雙休近乎是無解的。有希望孩子好好休息的家長,但高考內在的“時間就是分數”的邏輯,只要高考不變,就永遠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03
仔細想想,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學生挺可憐的。
按照“時間就是分數”的邏輯,別說雙休,單休其實也是浪費的——難道不也應該用來學習嗎?
但現在普遍“達成共識”的單休,其實已經是能“壓榨”的極限。在各地表達雙休之前,學生對單休的不滿在社交平臺上已經快要掩蓋不住了。可以說,雙休的出臺,并不只是大人們的好意,也有學生自己的不滿。
代入一下中學生的處境,全天幾乎滿負荷的學習,很多活動范圍也僅有校園那么大,一周只有短暫的休息,要經歷連番不斷的考試磨煉,這樣的日子是什么滋味,不難想象。
仔細想想,學生這樣高強度地學習,最后的目標,其實還是進入一所好大學,找到一份所謂“體面”的工作——可惜,那份工作很可能同時是雙休難得、加班常態(tài)。
換句話說,他們在高中階段為了一天的休息拼命掙扎,走出校園后卻可能發(fā)現,這種掙扎并不會終止,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延續(xù)下去。從學校到職場,休息都像是一種稀缺品,被不斷壓縮、不斷讓渡。高中的殘酷,其實只是成年世界的提前演練。
一個社會,如果難有雙休的高中,那么大概率也難有雙休的職場。這背后的生活哲學和博弈規(guī)則是同構的:時間被不斷量化為可計量的產出,效率被凌駕于個人的權益之上,犧牲休息與生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代價,加上缺乏足夠剛性的制度,讓高中學生以及我們所有人,都無法掙脫這個循環(huán)。
而在這些事件中,這些反對雙休的家長,很像是一種群體思維的代表:精明、算計,卻又對機制本身缺乏超越性的理解,只能在現有的競爭框架里出于自利的內卷加碼,而缺乏追問規(guī)則的能力。
無奈的是,似乎這種低層次乃至互害式的博弈,就是當下教育生態(tài)的常態(tài),明知結局是雙輸,卻依舊被裹挾其中,難以跳出。更高層次的對規(guī)則進行反思與重構,早已再無人提起,在鋪天蓋地的應試教育神話中,也顯得是那么的滑稽和不合時宜了。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