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15年,一紙價值約20億美元的合同,讓24架被譽為“4++代”終極側衛(wèi)的俄羅斯蘇-35戰(zhàn)斗機,承載著無數期望飛向中國。
在那個殲-20尚在襁褓,周邊五代機壓力驟增的年代,蘇-35的到來被看作是填補戰(zhàn)力空窗期的“及時雨”。
然而,時至2025年的今天,這批曾被寄予厚望的戰(zhàn)鷹,其處境卻變得異常尷尬,成了名副其實“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它們如今的每一次升空,執(zhí)行的不再是核心制空任務,更像是在廣闊的南海和東海上空,扮演著一個“巡邏者”角色。
從“救世主”到“活靶子”:四大硬傷注定尷尬宿命
當初引進蘇-35,戰(zhàn)略考量非常明確:在中國自家的五代機殲-20形成規(guī)模戰(zhàn)斗力之前,需要一款性能足夠強悍的過渡機型,來應對已經部署到家門口的F-22和F-35。
蘇-35憑借其號稱強大的117S矢量發(fā)動機和超機動性,似乎是當時貨架上能買到的最佳選擇。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當這批戰(zhàn)機真正融入中國空軍的訓練和演習體系后,一系列與現代空戰(zhàn)理念格格不入的“硬傷”開始暴露無遺。
第一個被暴露出來的就是眼睛。
蘇-35配備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俄方宣傳其對戰(zhàn)斗機目標有三百多公里的探測距離,但在實際使用中,其性能遠不及中國在2010年后普遍裝備的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
PESA雷達在信號處理能力、抗干擾性和多目標接戰(zhàn)能力上,與AESA存在代差。
更致命的是,蘇-35的雷達反射截面積高達15平方米,而經過隱身優(yōu)化的國產殲-16僅為2平方米,殲-10C更是低至1平方米。
在現代超視距空戰(zhàn)中,這意味著蘇-35還沒“看見”對手,自己就已在對方的雷達屏幕上亮如明燈,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活靶子”。
其次是“聽不懂”的耳朵。 現代空戰(zhàn)是體系的對抗,而非平臺的單打獨斗。
戰(zhàn)機需要與預警機、地面雷達、其他友機通過高速數據鏈實時共享戰(zhàn)場信息,形成一張信息網絡。
蘇-35采用的是俄式數據鏈標準,與中國空軍基于國產裝備建立的作戰(zhàn)體系完全不兼容。
這就導致蘇-35在編隊作戰(zhàn)中,成了一個無法有效協同的“信息孤島”。
它無法接收來自殲-20、殲-16或空警-500預警機共享的目標數據,也無法將自己探測到的信息傳遞給隊友,體系作戰(zhàn)效能大打折扣。
一架戰(zhàn)斗機的殺傷力,最終體現在其掛載的武器上。
蘇-35只能使用俄制空空導彈,如R-77、R-27和R-73。這些導彈的性能,與中國自主研發(fā)的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和霹靂-10近距格斗導彈相比,已全面落后。
例如,霹靂-15的射程和抗干擾能力遠超R-77,而霹靂-10的離軸發(fā)射能力和紅外成像導引頭也非R-73所能比擬。
想要為蘇-35整合國產導彈,涉及到復雜的軟件源代碼修改和系統匹配,工程量巨大且需要俄方配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使得蘇-35擁有強大的掛載能力,卻無法使用最鋒利的“矛”。
除了性能不如意外,在后續(xù)保障上,蘇-35也不是個省心的家伙。
僅僅為了這24架飛機,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全獨立的維護、訓練、備件和后勤保障體系。其成本遠高于保障同等數量的國產戰(zhàn)機。
所有的零部件、消耗品和技術支持都高度依賴俄羅斯,不僅價格高昂,更在地緣政治動蕩時期存在“卡脖子”的風險。
這種后勤上的掣肘,讓這批戰(zhàn)機的日常運作和戰(zhàn)備完好率都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
如果說在中國空軍內部的模擬對抗中,蘇-35的短板還只是理論上的,那么俄烏沖突的實戰(zhàn),則像一面鏡子,無情地照出了其設計理念的落伍。
截至2025年,已有多架蘇-35在烏克蘭戰(zhàn)場上被確認擊落或墜毀。
這些戰(zhàn)損記錄清晰地表明,面對由西方情報體系支持的、現代化的綜合防空系統,蘇-35引以為傲的“超級機動性”并不能換來生存。
在實戰(zhàn)中,蘇-35的機載電子戰(zhàn)系統未能有效壓制烏克蘭的防空火力,其巨大的雷達反射面積使其極易被地面雷達發(fā)現和鎖定。
俄軍由于缺乏足量的精確制導彈藥,飛行員常被迫進行低空臨空轟炸,這更是將自身置于對方肩扛式防空導彈的火力范圍之內,極大地增加了戰(zhàn)損風險。
烏克蘭的戰(zhàn)例給全世界都上了一課:在信息主導、體系對抗的今天,單純強調平臺的機動性能已經過時,隱身能力、態(tài)勢感知能力和先進的機載武器,才是決定空戰(zhàn)勝負的關鍵。
蘇-35,這款誕生于“舊思維”的產物,其在烏克蘭的慘淡表現,也讓中國空軍對其“雞肋”的定位看得更加透徹。
20億美元的“學費”:一筆務實且必要的戰(zhàn)略投資
那么,這筆20億美元的采購,是否就意味著失敗和浪費?從今天的角度回看,答案是否定的。
這更像是一筆為了贏得時間而支付的、極其昂貴的“學費”。
在2015年的那個特定歷史節(jié)點,中國空軍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巨大壓力。
蘇-35的引進,成功地扮演了一個“墊腳石”的角色,它以一種“現貨”的方式,迅速彌補了高端戰(zhàn)力的缺口,為國產殲-20的批量生產和殲-16、殲-10C的不斷成熟贏得了寶貴的幾年時間。
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蘇-35的實際操作和研究,中國航空工業(yè)也獲得了寶貴的參考和借鑒。
例如,對其117S矢量發(fā)動機的研究,無疑為國產渦扇-15發(fā)動機的攻關提供了參考。
對其機載系統的分析,哪怕是反向的教訓,也讓中國更加堅定了發(fā)展自主AESA雷達、數據鏈和武器系統的決心。
可以說,蘇-35用它的不完美,反襯出了中國軍工自主研發(fā)道路的正確性與必要性。
如今,這24架蘇-35被部署在南部戰(zhàn)區(qū),主要執(zhí)行南海等方向的遠海巡邏、警戒和伴飛任務。
這恰好能發(fā)揮其航程遠的優(yōu)勢,同時又避開了高強度對抗環(huán)境,算是一種物盡其用的安排。
它們也時常在訓練中扮演“藍軍”,作為假想敵,為國產戰(zhàn)機部隊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陪練對象。
來源:俄羅斯蘇-35在前線執(zhí)行哪些任務?
2025-06-09 07:10·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