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鄭耿鋒(中間)作為大四本科生在趙東元(左一)組里參加春游的合影。
在知識迭代加速、信息獲取便捷的今天,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對學生來說,意味著什么?
“老師不僅是學生科學研究路上的點燈者,更是攀登科學高峰時的托舉人?!边@是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教授鄭耿鋒對大學教師這個職業(yè)的解讀。
在鄭耿鋒獲得過的數(shù)十項榮譽中,一半和科研相關,另一半和育人相關。他不僅連續(xù)六年獲評過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也獲評過復旦大學的十佳教師 “鐘揚式好老師”等一系列榮譽。
如何為人師者?鄭耿鋒說,給他最多啟迪的,還是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
當鄭耿鋒還是一名復旦大學本科生時,就有幸接受了趙東元的指導。那是1999年,鄭耿鋒在復旦化學系讀大三。對科研只有懵懂認知,僅憑借著一份對化學的濃厚興趣,他就壯著膽子敲開了剛歸國不久的青年教師趙東元的辦公室大門。彼時,趙東元在復旦大學的實驗室尚在初創(chuàng)期,鄭耿鋒成了團隊里為數(shù)不多的本科生之一。
“對于科研,我們本科生的認知都還停留在教材描述的那些實驗和定理里。但是,趙老師沒有因此就對我拒之門外。”鄭耿鋒坦言,當時他看不懂什么文獻資料,“只能靠趙老師一點點教”。正是在趙東元的指導下,鄭耿鋒本科時期,就作為第一作者發(fā)表了第一篇科研論文。
如今回憶起來,鄭耿鋒說,比起知識層面的指導,導師給他帶來的最大影響是“完成了科學思想的啟蒙”。平時,在和學生交流時,趙東元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提示是:“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創(chuàng)新點?什么是真正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而且,不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在趙老師課題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他和學生在實驗室里同進同出,有什么問題大家都會及時交流、互相促進?!闭窃谶@樣開放、平等的環(huán)境中,鄭耿鋒開始逐漸領悟:真正的創(chuàng)新不是表面上的標新立異、熱鬧紛呈,而是來自一個人對某個領域內核的深刻、具體的理解。
“后來我自己也成為了導師,更加領悟到,原來趙老師在帶我們的時候,就毫無保留地把科研最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論分享給我們了?!编嵐h始終認為,這種科學思想的傳承,比任何具體的實驗技能都更寶貴。
2010年,鄭耿鋒從美國完成博士后工作,加入了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趙東元又為包括他在內的多位青年學者提供了充足的發(fā)展平臺和機遇。入職沒多久,鄭耿鋒就承擔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課題。正是在這樣的信任中,他逐漸完成了從學生到團隊負責人的蛻變。
“老師能放心地給年輕人成長、歷練,甚至失敗的機會,這是非常寶貴的,也是難得的信任。”也正是這份深厚的信任和豐富的學術經(jīng)歷,讓鄭耿鋒有更足的底氣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為如今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打下良好基礎。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趙東元教授帶領的功能介孔材料團隊獲評第四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鄭耿鋒也是團隊成員之一。
如今,鄭耿鋒也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他同樣也建議學生,在科研過程中能通過高效的思考,關注真正核心的問題,找到屬于自己的科研方法和路徑,持續(xù)培養(yǎng)可進化的學習基因和能力——這些傳承于恩師趙東元的理念,鄭耿鋒希望也能傳遞給更多的青年學子們。
原標題:《師道|復旦教授鄭耿鋒憶“布袋院士”:科學思想的傳承遠比知識技能寶貴》
欄目主編:姜澎、樊麗萍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來源:作者:文匯報 李相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