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怎么注意到正在悄悄發(fā)生的現(xiàn)象—印度人,正在越來越多地涌向日本。
一提到印度人出國,你腦子里第一個畫面可能是:硅谷的科技公司,Google、微軟、IBM,高層里好多印度名字。
可能沒有想過,日本這樣一個以“單一民族”“文化保守”著稱的國家,如今也正在迎來一波印度移民浪潮。
很多人聽到這會覺得驚訝:印度人為什么會跑到日本?這兩個國家文化差異那么大,飲食習慣也差得很遠。
再說,日本不是一直對移民很排斥嗎?這背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今
先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根據(jù)日本法務省的統(tǒng)計,2023年在日印度人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4萬人,比十年前幾乎翻了一倍。
別看這個數(shù)字不算多,可如果你去過東京的西葛西(Nishi-Kasai),你會發(fā)現(xiàn)那里幾乎成了“小印度”。街上到處是印度餐廳、香料店、寶萊塢DVD商店,甚至還有印度國際學校。
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這些大城市里都有日益壯大的印度社區(qū)。尤其是東京的江戶川區(qū),已經(jīng)被戲稱為“東京的小德里”。
從一個“看不見的群體”,到如今逐漸形成規(guī)模,印度人在日本確實正在變得越來越多。
很多人會問:印度人明明英語不錯,跑去美國、英國、加拿大多好,干嘛非要來日本?
答案其實有三層。
第一層,日本的需求。
日本是全世界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25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將接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勞動力缺口巨大,尤其是在IT行業(yè)。日本雖然制造業(yè)很強,但在軟件、互聯(lián)網(wǎng)、AI這些領域,其實長期落后。
日本年輕人很多不愿意做程序員,導致“程序員荒”。而印度正好是“程序員大國”,每年培養(yǎng)出上百萬軟件工程師。于是,需求和供給天然對接上了。
第二層,印度的供給。
印度有世界上最多的年輕人口,每年數(shù)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yè)生進入就業(yè)市場。國內競爭非常激烈,工作機會有限。
對于很多有能力的年輕人來說,出國是改變命運的途徑。
去美加當然好,但簽證競爭激烈,門檻也高;而日本對IT高技能簽證相對友好,反而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三層,日本政策的變化。
過去,日本對移民非常排斥,但這幾年情況悄悄發(fā)生了變化。比如2019年,日本推出了新的“特定技能簽證”,允許更多外國人來工作。
雖然主要針對的是護理、建筑等行業(yè),但與此同時,日本對高技能人才的引進也放寬了標準。很多印度IT工程師正是通過這條通道來到日本。
所以,為什么是日本?答案其實就是“日本缺人,印度人正好多”。這是一個典型的需求和供給的結合。
如果把視野放大,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不僅僅是“幾萬印度人來日本”的故事,而是整個亞洲人口和經(jīng)濟格局變化的縮影。
日本過去幾十年一直自詡是“單一民族國家”,拒絕移民。但隨著人口危機越來越嚴重,日本不得不在現(xiàn)實面前低頭。
雖然日本政府嘴上還是說“不歡迎移民”,但實際政策已經(jīng)在一步步打開缺口。
而印度呢?作為“年輕人口出口大國”,它幾乎把人才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世界。
美國的硅谷是這樣,英國的金融城是這樣,中東的IT外包產(chǎn)業(yè)園區(qū)也是這樣。現(xiàn)在,日本成了最新的目的地。
這其實意味著一個趨勢:未來的亞洲,不再只是“日本制造,中國市場,印度軟件”三塊分開的,而是會逐漸融合在一起。
有人預測,再過二十年,日本可能會出現(xiàn)一批由印度人主導的IT公司,就像今天的硅谷一樣。也有人擔心,文化差異過大,印度人和日本人之間可能會產(chǎn)生隔閡。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印度人正在悄悄改變日本。無論是東京街頭越來越多的咖喱香味,還是IT公司里逐漸響起的印度口音英語,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日本不再是那個絕對封閉的島國。
我想拋給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未來的日本,會不會成為印度人在亞洲的下一個“硅谷”?或者說,這會不會是日本社會真正走向多元化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