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邊解構,一邊謹慎地維護那些能帶來慰藉的事物,留下一部分柔軟和真誠,在特定的心境下,自愿為它重新“賦魅”。」
神廟逃亡和和平精英等游戲中角色滑吊索、小貓在蚊帳上蕩來蕩去、一根面條從筷子滑落……這些物體搖擺滑動的短視頻,配上固定的韓語BGM和“xxx你也有首爾病嗎”的文案,成為最近流行起來的“首爾漢江秋千代餐”。
這個視頻“公式”被迅速復制、模仿、?;?,很多不了解追星梗的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也因為內(nèi)容簡單而跟風創(chuàng)作。
“首爾病”,指的是線下追星后的“戒斷”反應,與漢江公園秋千等常見的韓國街景、偶像文化打卡點、演唱會場館、地鐵機場線播報等等首爾城市元素綁定。
在首爾,粉絲會完成一系列“團建式”的活動,比如互相交換周邊物料、打卡場景、排隊拍照和觀看演出等等。這些共享的體驗將城市的實體空間轉化為情感的凝聚地,使首爾超越其地理意義,承載自由、愛和熱烈等想象。
(“愛讓首爾變成烏托邦”)
隨著“首爾漢江秋千”梗在網(wǎng)絡上廣泛傳播,一部分人覺得首爾病過于“咯噔”——秋千、滑索本身并不罕見,似乎任何物件加上濾鏡、配上BGM就能喚起感傷,觀點滑向對追星群體的審判。而玩梗的人中,也有不少是追星者,ta們認為無論是真心感傷還是調(diào)侃,都不過是一次情感表達的方式。
如此,漢江秋千不只是一個地圖選點,“首爾病”也不僅僅局限于首爾,不只屬于追星者。通過梗的形式擴散到更廣的網(wǎng)絡語境中時,它也有了更加寬闊的討論空間。
1
為什么是首爾:固定流程與情感共同體
漢江公園蕩秋千、凌晨用自助機器泡面、領周邊手環(huán)海報等物料這些具體的行為和空間節(jié)點,形成了粉絲可遵循的流程——幾乎每一次首爾之行,都能以相似的順序展開,讓體驗高度可預測、可期待,也形成了群體間的共同語言。
線下追星像summer camp(“夏令營”關系),指的是一種在特定短暫情境下快速形成、強度很高,但通常隨著情境結束而自然淡化的人際關系,擁有盛大的開始與結束,充滿了朝夕相處的親密和緊湊行程中的興奮。
此外,個體甚至可以處于一種不講道理的對外信任狀態(tài):和陌生人拼房,與素不相識的粉絲交換周邊物料,在任何角落因為包掛、配飾和行李牌上的“屬性”而隨機開啟對話。
(深度訓練營《看完演唱會,得了“首爾病”》)
這種短時間、高密度的親密互動可以通過“情感壓縮”來理解。當個體在有限時間內(nèi)經(jīng)歷集中、高情緒化的事件時,大腦會優(yōu)先編碼這些經(jīng)驗,使其記憶顯著加深;同時,集體互動中的同步情緒能夠放大這種記憶,使參與者對群體產(chǎn)生強烈的歸屬感。
這解釋了為什么即便首爾之行只有幾天,也能在離開后引發(fā)如此深切的懷念情緒。類似的文化體驗可以在二次元展會、線下體育賽事等場景中觀察到,在這些場合和活動中,人們產(chǎn)生極易被存儲和共享的情感。
但是,為什么是首爾?
從弘大到東大門,從清溪川到首爾林,K-pop行業(yè)中,各類首爾地標貫穿歌詞、綜藝節(jié)目、社交媒體和偶像與粉絲的互動中。
與此同時,K-pop文化建構了偶像與粉絲之間特殊的親密關系。偶像的成長歷程、訓練生活、出道與成名故事,往往以城市地理為敘事線索,使首爾地圖成為一種人生體驗的象征。不同年齡與圈層的粉絲群體,皆可擁有“我來到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的高度私人化情感體驗,進一步強化了首爾在粉絲文化中的符號意義。
甚至粉絲也會不自覺地實踐一種“不得已”的自我客體化,將自身置于行業(yè)既定的情感腳本中,模仿那種被設定的、高度情緒化的“愛慕者”角色。看似感性的行為,一部分是粉絲們在以行業(yè)所期待的方式,去感受、去表達,最終將這套邏輯轉化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同質(zhì)化的“漢江秋千”打卡)
所以,“首爾病”在“巴塞羅那病”“冰島病”或者“一次xx一生xx情”中獨樹一幟,而其他目的地難以形成同樣的“模板”。旅行再浪漫,如果缺少固定化的儀式與情感觸發(fā)點,便難以在群體中引發(fā)密集共鳴。
城市、偶像和粉絲共同編織了一套可感知的情緒模板,使首爾成為粉絲群體心中獨特的文化坐標,承載了許多人關于悸動、自由與溫情的記憶。
2
首爾“病”:夢境與自由的感性模板
(網(wǎng)友關于首爾的感受)
如今的文化消費中,媒介創(chuàng)造的符號和擬像不再是純粹對現(xiàn)實的反映,其本身構成一種新的現(xiàn)實,甚至比真實更真實。
對于許多人來說,“首爾”或“漢江”首先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由K-pop MV、韓劇浪漫場景、愛豆vlog所構建的情感符號系統(tǒng)。這個符號系統(tǒng)的“超真實”比物理現(xiàn)實更具吸引力。
即使除去粉絲身份,游客看待一個地方的方式也與本地人截然不同。游客凝視是審美性的、非功利的,任何陌生的小事都可以成為“托管日常壓力”的背景。
對于“首爾病患者”來說,首爾是一個心理上的“異托邦”,是一個真實存在但具有特殊性質(zhì)的空間、在學業(yè)工作壓力之外僅有一小時之差的“他處”。到此一游不需要考慮這里的房價、交通擁堵或生活成本,可以純粹地享受它的美。這種純粹的、不帶生存負擔的凝視,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奢侈和自由。
置身于陌生的城市,個體得以暫別固化的社會角色,進入一種模糊而開放的狀態(tài)。認知與情緒被重新調(diào)節(jié),社會壓力暫時失效,個體更容易體驗自我——一個敢于直接向任何人搭話、不顧形象、打開地圖就敢到處探索的自己。
(對首爾的喜愛一部分來自“語言不通”)
此外,首爾病之所以廣為流傳,還在于它形成了一種感性模板。“BGM+蕩秋千”就是一個完美的、預制好的浪漫體驗,易得且效果顯著。仿佛任何人,只要套用這個公式,就能瞬間獲得一種“首爾式”的浪漫情緒。
因此,首爾的魅力不僅源于情感體驗本身,更在于其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幻想模板、一條安全且可預期的路徑。這種可復制、可預期的敘事,使“如何逃離”變得簡單、可共享,也因此更容易獲得集體共鳴。
然而,這種模板化的想象方式,也暗示了個體對“自由”的憧憬具有某種單一化傾向。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于通過既定的符號、場景和情感腳本,去抵達那個被反復敘述的“解脫瞬間”,而首爾恰好在那里。
3
調(diào)侃與自愿懸置:祛魅賦魅之間的自由
哲學家、社會學家西奧多·阿多諾指出,文化工業(yè)批量生產(chǎn)標準化的產(chǎn)品,也批量生產(chǎn)標準化的情感反應,它告訴我們“何時該浪漫”“何時該悲傷”,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個人獨特體驗的可能性。
以一種被預設的流程、行動軌跡甚至情感模式所完成的“出走”與“幸?!保欠袢跃哂姓鎸嵭??大概追星群體自己也會頻繁自問。
(大部分“首爾病”文案中都承認“濾鏡”的存在)
“我怎么會不知道首爾其實很小,沒那么有趣,但是,但是。”
“其實你根本就沒有首爾病,你只是想和朋友一起無憂無慮地追線下在凌晨跑出去拍人生四格,在沒人認識的街頭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化平時不敢化的妝,短暫地逃離學習工作生活的煩惱”
“首爾病”文案中不乏清醒認知,也呼應了文學理論中所說的“懸置判斷”:觀眾或讀者為了享受作品,會暫時擱置對真實性的懷疑和部分道德判斷。
在這種“自愿的懸置”中,對“首爾病”或“漢江秋千”的調(diào)侃實際上是一種安全策略:它既準許人們短暫逃離現(xiàn)實壓力,又并不切斷對現(xiàn)實的感知。我們明白這些符號本身可能平平無奇,卻仍愿意在某些時刻,為它們賦予私人的情感意義。
守護這座“異托邦”的濾鏡,其實就是守護一道心理防御工事。當現(xiàn)實壓力過大,這里就成為身心可臨時退避修復的緩沖地帶。而自我調(diào)侃,就像是這個工事的瞭望塔,既讓自己看到了遠方的美好,也讓自己清醒地知道這并非全部世界。
(深度訓練營《看完演唱會,得了“首爾病”》)
于是,在這種微妙的情感張力中,我們手握“祛魅”的理性工具,對文化工業(yè)與流量邏輯心知肚明,可同時,我們?nèi)钥释楦?、意義與純粹的美感。我們一邊解構,一邊謹慎地維護那些能帶來慰藉的符號,留下一部分柔軟和真誠,在特定的心境下,為它重新“賦魅”。
無論是為了去首爾而精心策劃行程,還是在《星露谷物語》中精心規(guī)劃農(nóng)場布局,或在《雙人成行》中與伙伴協(xié)力解決謎題,這些活動都提供了清晰的目標、即時的反饋和適當?shù)奶魬?zhàn),讓我們從日常的瑣碎焦慮中抽離,進入一個秩序井然的、可控的世界,從而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它們?yōu)槲覀儎?chuàng)造了“神圣的逃避空間”,允許我們合法地、暫時地從績效壓力中抽身,去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游客、一個專注的玩家、一個純粹的愛好者。
(Indigo Estivate《親愛的,首爾病患者》)
我們調(diào)侃被媒介馴化的自我,調(diào)侃符號取代真實的超現(xiàn)實世界,調(diào)侃情感體驗也變得預制與標準化,但最終,我們嘲弄濾鏡,卻不徹底撕掉它,以一種自反的姿態(tài),為我們那點小小的、不易的渴望與熱愛,進行辯護和守護。
在符號與現(xiàn)實之隙,走向具體的人、具體的生活、具體的美,選擇自己去見識、去行動,是個體在生活中所能爭取的微小而真實的勝利。
走出此刻,走向任何一座城市、一片空間,走向新的體驗與情緒。
(圖片素材來自網(wǎng)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