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大名市
1945年4月,元城全境解放后,冀南一地委決定,將山東省的朝城兩個區(qū)劃歸元城縣,將元城縣改為元朝縣,原所轄6個區(qū),改轄8個區(qū),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及人員相應作出了調整。元朝縣政府機關駐在北峰,仍屬冀南一地委領導。
5月,大名全境解放。7月7日,在冀南三地委、三專署領導下,組建起大名市(縣級市),大名市委駐城內張小街,因大名剛解放,黨組織還未公開,所以市委的名字為“冀南三分區(qū)駐大辦事處”。市委書記張力耕,組織部長李方炎,宣傳部長王季平,干事若干人。大名市政府駐城內南大街,市長張越,政府秘書司枕亞,助理員若干人,公安局長溫光華,臺臣中學校長陳國光。同時,成立大名市抗日救國會,主任馮洋舟。市轄四個區(qū):東北郊區(qū),區(qū)委書記賀長治,區(qū)長孫行之;西南郊區(qū),區(qū)委書記郭廣運,區(qū)長張養(yǎng)元;南城區(qū)區(qū)委書記馬省,區(qū)長李自衡;北城區(qū)區(qū)委書記王桂堂,區(qū)長袁錫九。
成立大名市后不久,大名縣、市分開,大名縣委書記侯苛一(宋炎),副縣長劉今生,救國會主任張新亭??h直機關集中駐到楊橋及周圍村莊指導全縣工作。全縣又進行了第三次區(qū)劃。此次區(qū)劃,除了原四區(qū)的王軍莊、劉軍莊、七里店、油粉灘、程營、豆營、王營、柳林等九個村莊和原六區(qū)的東門口、大街、雙臺、魚營、葛村、要村、張村、周村、鄭村以南等十幾個村莊均劃歸大名市東北郊區(qū)外,共劃分五個區(qū):以楊橋為中心,邊村、馬村以北,翟龍化以西為一區(qū);以后辛寨為中心,二區(qū)未變;以原三區(qū)為基礎和原四區(qū)的西半部合并為三區(qū);以六區(qū)為基礎和原四區(qū)的東半部合并為四區(qū);以黃金堤為中心的五區(qū)基本未動,只是把翟、趙、曹、龐四龍化劃給一區(qū),大、小壇口、前后橋,張、潘莊等村劃給四區(qū),原六區(qū)的大小呼莊、紅廟、苗莊等劃歸了五區(qū)。
大名市建立后,首先抓了七項工作:一、破城備戰(zhàn),二安置烈軍屬,三、鎮(zhèn)壓反革命,四、保護工商業(yè),五、清查教會土地,六、組織工會,七、農村深入開展減租減息。
1945年5月14日,盤踞在大名古城的日偽軍棄城向安陽方向抱頭鼠竄。但周圍相鄰的魏縣、成安、廣平、肥鄉(xiāng)、館陶、曲周、雞澤、武安,尤其是邯鄲等城市仍為日偽軍所盤踞,垂死掙扎之敵隨時都有卷土重來之可能。從武裝力量來看,正規(guī)部隊都在集中優(yōu)勢兵力進行更重大的軍事行動,根本不可能兼顧大名城防。可以說大名古城解放之初幾乎就是座空城。根據(jù)當時四面受敵包圍,而且近在咫尺,我軍的武裝力量又不能固守一城一地的形勢, 為防止日偽軍卷土重來,拆除大名古城墻就成為當務之急。
早在1938年8月中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不久,就頒發(fā)了“拆城寨拆堡令?!比諅诬娚形辞终嫉某菈?、寨墻甚至有的樓房,在改造平原地形的群眾運動中已基本拆除。當時冀南行署所轄的51個縣中,先后已拆除堅固的城墻23座。大名古城由于日本侵略軍攻占較早,堅守時間也長。當敵人棄城逃竄之后,必須根據(jù)冀南行署令抓緊拆城。
大名古城始建于1401年,即明洪武34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中間經過明、清、民國的多次重修、增建,城貌雄偉典雅,氣勢宏大,古樸深厚。城墻高3丈,加上垛口高6丈;城墻頂寬2丈5尺。城外墻以條石為基,5尺以上用特制大磚砌成。外墻周長1269丈8尺,即8.5華里;內墻周長1246丈4尺9寸,即8.4華里。建有水溜48道、炮臺36座。城垣四門遙遙相對,東門“禮仁”,西門“樂義”,南門“崇禮”,北門“端智”。崇禮門東學宮前開小南門,城墻上并建文峰塔。四門上均建有城樓,并在城門外各建一半圓形城墻與整個城垣邊為一體,稱曰“甕城”。頭道外城門均在甕城開,南北兩甕城的頭道外城門均為東向,意在“迎喜”;東西兩甕城的頭道外城門均為南向,取意“朝陽”。因而大名古城俗有扭頭門之說。四甕城圈內均有相等一千余平方米的空間,各建有中型廟宇一座:東甕城圈內為“天帝廟”;西甕城內為“藥王廟”;南甕城圈內為“關帝廟”;北甕城圈內為“玄武廟”。四座廟宇大門均緊對二道內城門。廟宇內有專管佛事香火的僧道。城垣外圍挖有護城河,河床深4丈5尺,寬9丈。甕城頭道門外,護城河各筑石橋。城垣布局如此嚴謹,不僅使昔日刀槍劍戟時代望而卻步,即使“小米加步槍”的抗日戰(zhàn)爭年代也難攻取。“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軍于1937年11月12日侵占大名古城,以城垣為屏障在這里進行暗無天日的殖民統(tǒng)治,使大名城鄉(xiāng)變成人間地獄,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大名古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xiàn)了我們祖先的辛勤和智慧。人民與這座古城代代相處,一提拆城都感到惋惜,難舍難離而下不得手。大名城廂有一民俗:每逢農歷正月16日,無論男女老幼凡能上城者都上城走一圈。俗曰“沿城”。流傳“沿城”可防災避邪,吉祥如意。所以每年元宵節(jié)剛過后的這天上午,人們都穿著節(jié)日盛裝,扶老攜幼“沿城”。熙熙嚷嚷,人流如潮。這時古城象征著人民的歡樂與幸福。日本侵略軍占領期間雖然中斷了“沿城”,但一直為人們夢魂縈繞所思念。這一民俗也增加了人們對古城的熱愛和留戀。
人們對拆城還有畏難思想,認為工程浩大,堅固難拆。根據(jù)古城的長高寬匡算,城垣體積約為4232670立方米。如果動員民工一萬人參加拆城,每人每天拆除兩立方米,尚需21天。城外墻上磚下石,拆起來的確費力。
根據(jù)群眾存在的思想情緒,市委有針對性地對群眾進行了說服動員。當時東大街路北有個“大獄圈”,是群眾集會的地方。市委在這里召開了基層干部參加的群眾大會。市委委員、市政府秘書司枕亞具體負責這項工作。司枕亞在大會上反復說明拆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果不拆城,反動統(tǒng)治者甚至匪幫、敵人一旦占領古城后,他們就會利用古城的堅固長期死守,這將對對我軍民造成重大傷亡。1931年7、8月間,劉桂堂匪部流竄到大名,胡作非為,民無寧日。隨后國民黨兩個師的兵力追剿,把大名城團團包圍,劉桂堂匪部據(jù)城固守。國民黨軍隊不問群眾死活,多次以密集的炮火向城內狂轟亂炸,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我們經受了日本鬼子兵的屈辱和迫害。日本侵略軍盤踞在古城七年半就是大名人民一部血淚史。奸淫、燒殺、搶掠……,無所不為,罄竹難書。
我們堅決不能再讓日本鬼子兵卷土重來,就要堅決拆城。堅固難拆也不能動搖拆城的決心。經過他的一番動員,人們拆城的思想便通了,都聞聲而動。
1945年6月上旬,經過周密安排,拆城便開始了。市委將拆城任務劃分各區(qū),區(qū)再劃分各村莊和街道,民工自帶工具,早來晚歸,午餐自備。拆城當然要自上而下從頂端拆起,鎬刨鍬挖的活磚浮土隨時清理城墻兩側,群眾取磚用土不加限制。經過10天左右的突擊,城墻已拆除約1/3,未拆除部分都埋在土下,除殘留的內城門和少數(shù)城段外,已形成凸凹不平大土堤。首次拆城宣告結束。
原估計抗日戰(zhàn)爭要經過一個較長的反攻階段,方能取得最后勝利,而出人所料,戰(zhàn)局進展卻異常迅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與大名古城相鄰的魏縣縣城8月15日解放,成安縣城9月3日解放,廣平縣城8月23日解放,肥鄉(xiāng)縣城11月13日解放,館陶縣城7月31日解放,曲周縣城8月22日解放,雞澤縣城9月2日解放,武安縣城9月6日解放,邯鄲市10月4日解放。日本侵略軍對大名古城的周邊威脅最終獲得解除,拆城對防止日軍卷土重來只是起到有備無患的作用。來源:大名教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