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攤主,街頭吆喝賣小吃,人人都以為他不過是個市井小角色。可1951年,當(dāng)他被帶到審訊室,幾乎要被定罪槍決的瞬間,他卻大喊:“我要見陳賡,或者你們把我的姓名告訴他,你們就知道我是誰了。
”到底是誰,能讓新中國的高級將領(lǐng)跳出來為他背書?
山雨欲來。新中國剛成立,蔣介石逃向臺灣,國民黨軍隊四散潰敗,卻仍有余黨未肅清。
1951年,南京的某處監(jiān)獄,審訊員拿出一張舊照片,上面是個衣衫襤褸的中年人:“鮑君甫,本名姓楊,你在國民黨任過職,罪無可赦?!滨U君甫站得筆直,眼神里只有倔強:“我沒錯,我沒錯——我要見陳賡!
審訊官愣住了。陳賡——當(dāng)年在湘鄂西打游擊的陳賡?
國民黨怎么會與他扯上關(guān)系?但鮑君甫三番五次重復(fù)這句話,甚至咬牙:“你們把我的名字告訴他,你們就知道我是誰了。
”審訊員頭疼,只得按檔案去查。果然,在更早的檔案里,鮑君甫的名字一閃而過:他曾是黨的地下聯(lián)絡(luò)人。
說回頭。鮑君甫出身不算貧寒,父母希望他讀書,就給他報了早稻田大學(xué)。
留學(xué)日本的日子里,他交游廣闊,和誰都能喝上一頓??伤睦锸冀K有個結(jié):國家動蕩,滿目瘡痍,自己得做點事。
回國后,他跑到上海,混進國民黨體制,從基層干起,1925年正式加入國民黨,成了陳立夫眼中的“聰明苗子”。他升得飛快,沒幾年就能接觸到一些機密資料。
可是,有人一直在關(guān)注他——那個自稱“來學(xué)日語”的陳養(yǎng)山。兩人初見并不投機,也沒多說什么。
可漸漸地,鮑君甫發(fā)現(xiàn),陳養(yǎng)山不像一般人,不光帶來敵方文件,更能把文件里的漏洞講得頭頭是道。某個夜晚,兩人對坐喝酒,陳養(yǎng)山打趣:“革命,講究的是信念。
你呢?”鮑君甫放下酒杯,幽幽說道:“我還是想救國。
”從那刻起,他們成了兄弟,也成了戰(zhàn)友。
鮑君甫的一舉一動,都成了我黨的情報渠道。他在國民黨內(nèi)部呈報的多是些無傷大雅的小情報,借此掩飾真正要送出的機密:國民黨軍隊調(diào)動、蔣介石的內(nèi)部爭斗、特務(wù)組織的漏洞……在關(guān)鍵時刻,鮑君甫甚至多次以身犯險,截留敵方行動,給我方爭取寶貴時間。
正因為如此,陳賡才會在多年后寫下那封信,說:“鮑君甫貢獻之大,足以證明他身份,不可一概否定。”
可是,風(fēng)聲鶴唳。1931年,中央警備緊張,國民黨加緊對地下黨的清剿。
鮑君甫被捕,一審二審都沒坐住,直到1932年才被釋放。那幾年,他的名字消失在歷史記錄里,似乎從未出現(xiàn)過。
等到新中國成立,他只能偷偷地躲在人群里,靠擺地攤維持生計。誰也不會想到,這個連家門都沒打烊的小販,竟是當(dāng)年聯(lián)絡(luò)我黨諸多將領(lǐng)的秘密武器。
1951年再次被捕,審訊官看到他的檔案時都懵了:既有國民黨高官的任命公文,又有中共高層的通緝令。到底他是敵是友,一時難下定論。
審訊官逼他自證清白,鮑君甫咽不下一口氣:“總得有個人能替我作證吧?只有陳賡,他了解我。
”聽到這里,審訊官只好暫緩處決,派人連夜跑去找陳賡。
在荒涼的北平郊外,陳賡拿到了文件,沒看完就破口大罵:“我黨這是什么作風(fēng)?一點材料就要槍斃人?
”他當(dāng)即寫信求情,列舉鮑君甫當(dāng)年送情報、暗中救人、保全烈士名單的種種事跡。長信批閱完畢,落款:“陳賡 敬上”。
很快,北平的執(zhí)行令被撤回,鮑君甫轉(zhuǎn)為觀察管制,才從死神面前退了一步。
那么,有人要問了:一個曾為國民黨效命的官員,為什么能成為共產(chǎn)黨地下工作者?他到底是變節(jié),還是積德?
答案很簡單:正因為他明白,國家到了最危急時刻,只有共產(chǎn)黨才有拯救中國的力量。是陳養(yǎng)山先讓他看到了這一點,又是陳賡后在社稷面前,給了他最后的保護。
更有意思的是,陳養(yǎng)山在多年后的回憶里說:“其實很簡單,保持初心,認(rèn)真對待每一次任務(wù),把小事做好,就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命也就保住了?!倍潭桃痪湓?,道出了地下工作的兇險與堅持。
鮑君甫靠的,就是這份初心和這幾個人的信任。
周總理臨終前曾叮囑:“對我黨有幫助之人,我們不能忘了,要永遠記住?!笨涩F(xiàn)實中,像鮑君甫這樣的人太多,名字卻幾乎被塵封。
有人說,新中國從不吝嗇對功臣的獎賞,可也正因為賞罰分明,許多隱蔽功臣只能自甘寂寞。鮑君甫成了一名街邊小販,茍延殘喘,卻還時時念著:“我那點情報,要是落入敵手,多少同志會送命啊。
歷史就是這樣,有時悄無聲息,有時驚心動魄。鮑君甫救過的,不只是幾個共產(chǎn)黨人,還有無數(shù)被打壓的革命力量。
他用生命維系著一條隱秘的生命線,直到最后一刻都在護送黨的同志平安。如今,我們能做的,不只是讀到這段文字,更該想想:在那些硝煙散盡的背后,究竟還有多少匿名的英雄?
1951年的那個審訊室,法官敲了三下桌子,鮑君甫低頭站著,眼圈泛紅。他終于知道,眼前還有人愿意為他冒險。
這一聲“陳賡可為我證明身份”,不僅救了自己一命,也讓后世再次審視那些躲在暗處、敢于背水一戰(zhàn)的無名者。
參考資料:[1] 陳賡年譜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 [2] 新華社采訪錄:老地下黨人回憶錄,2010年 [3] 《上海往事:20世紀(jì)30年代的地下工作》 張國燾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 《周恩來傳》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 [5] 《紅色情報戰(zhàn)》 解放軍出版社,2016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