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巍巍,酉水潺潺。湘西,不僅珍藏著第四紀冰川期遺留至今的生態(tài)孤本,也鐫刻著苗嶺深處的文明印記。
這里是大自然的秘境,更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典范?!毒G水青山中國答卷》第二十集《神秘湘西 山水家園》,帶您走進一片片原始森林、一座座古老村寨,見證生態(tài)與發(fā)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完美交融。
地質明珠,青山答卷
武陵山深處,酉水河蜿蜒流淌,湘西大地珍藏著一份獨特而珍貴的地質與生態(tài)饋贈。這一饋贈在第四紀冰川期的浩劫中奇跡般保存下來,被譽為“生物避難所”。
而今,新物種永順掌突蟾的悄然現(xiàn)身,為這片生物多樣性的名錄再添新頁,無聲卻有力地見證著此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自然進化的非凡韌性。
40萬畝原始次生林層巒疊嶂,湘西柯與巴東木蓮等大喬木形成的群落,苔蘚、蕨類與菌類繁盛生長,構成了完整而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里不僅是珍稀物種的庇護所,也是科學研究與生態(tài)教育的天然課堂。
衛(wèi)星遙感巡天,紅外監(jiān)測辨影,無人機巡航護林——一張“天、地、空”一體化的智能防護網正悄然張開。在這片綠意深濃的土地上,巡護者不僅是山林的守望人,更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默默踐行者。守護這一方珍貴的生態(tài)孤本,便是守護湘西與長江流域生生不息的綠色命脈。
點石成金,山水同興
20年前,一場根腐病幾乎摧毀5000畝果園,希望幾近破滅。關鍵時刻,村民以本地水楊桃為砧木完成嫁接,奇跡般破解了這一全球性農業(yè)難題。外來品種與鄉(xiāng)土基因深度融合,讓綠蔓重新鋪展山坡,既固住了水土,也挽救了產業(yè)。
如今,湘西獼猴桃種植面積已超23萬畝,年產值突破9億元,帶動20余萬人增收致富。
昔日的荒坡漸成錦繡果園,綠水青山化作觸手可及的金山銀山。
文化繡脈,指尖生輝
湘西的生態(tài),不只是山水草木的生機,也延續(xù)在文化血脈之中。在花垣十八洞,苗繡繡娘以針為筆,把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化作斑斕紋樣。一針一線之間,既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文化自信的繡寫。
如今,4000余名繡娘指間生花,將苗繡之美帶向世界舞臺,年收入累計突破1.5億元。
這門古老的手藝,正被賦予“綠色時尚”的全新生機,讓傳統(tǒng)在創(chuàng)新與傳承中熠熠生輝,走向世界。
天塹通途,山水共舞
德夯大峽谷之巔,矮寨大橋如一道飛虹橫越云天。設計者以“塔梁分離”之創(chuàng)舉,首開世界先河,最大限度地繞開了原始密林與喀斯特溶洞,守護了群山本真的寧靜與完整。這座橋,不僅是工程奇跡與生態(tài)智慧相融的典范,也是人類與自然對話中,一封寫滿尊重與共生的宣言。
大橋飛架,湘西由此駛入“4小時經濟圈” —— 獼猴桃鮮甜、苗繡精美,一批深藏大山的珍品借橋出山,通達四方。
這座橋,也以其罕見的“高速橋梁步行觀光”特色驚艷世界,引得游人紛至沓來。苗鼓回蕩,與橋上川流不息的車聲相應,與山間舒卷的白云相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此交織,奏出一曲和諧共生的時代交響。
湘西人以山為脊、以水為脈,從小溪保護區(qū)的生態(tài)秘境,到菖蒲塘村的獼猴桃產業(yè)傳奇;從十八洞苗繡的煥新傳承,到矮寨大橋的凌云飛架——湘西所展現(xiàn)的,早已不只是山水之間的風華,更是一幅人與自然相融共生、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相輝映的壯麗畫卷。
《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二十集《神秘湘西 山水家園》將于9月12日18:20檔,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敬請關注。
來源:央視一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