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南宋的名將,大家腦海里第一個蹦出來的名字,十有八九是岳飛。一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喊出了多少人的熱血與遺憾。岳飛之后,還有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他們是“中興四將”,名氣響當當。但是,如果我問,是誰真正替宋朝完成了復仇,親手搗毀了金國的老巢,徹底洗刷了“靖康之恥”?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這個人,不是岳飛,也不是“中興四將”里的任何一位。他的名字叫孟珙,一個在歷史長河中聲名遠不如岳飛,但功績卻足以彪炳史冊的男人。他,被許多史學家認為是南宋朝廷后期真正意義上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百年國仇,誰能雪恨?
故事還得從那場讓整個漢民族刻骨銘心的災難說起。公元1127年,金國大軍攻破北宋都城汴京,跟搶劫一樣,把徽、欽二帝以及無數(shù)皇室成員、文武百官、能工巧匠全都打包擄走,北宋就這么屈辱地滅亡了。
南宋建立后,從皇帝到士兵,誰不把“收復中原,直搗黃龍”當作畢生夢想?岳飛為了這個目標,戎馬一生,最終卻含冤風波亭。岳飛的壯志未酬,成了南宋一個巨大的遺憾。時間一晃,一百多年過去了,金國也從當年的盛氣凌人,變得日薄西山。一個更強大的對手,蒙古,在北方草原上崛起了。金國在蒙古鐵騎的輪番打擊下,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
這時候,南宋朝廷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一個大膽的計劃被提上了議程:聯(lián)蒙滅金。用蒙古人的刀,去報我們自己的血海深仇。這個任務,歷史性地落到了當時已經(jīng)是南宋軍界中堅力量的孟珙肩上。
蔡州城下,他完成了岳飛的遺愿
孟珙這個人,可以說是天生的將才。他出身將門,從小耳濡目染,練就了一身本事。公元1234年,歷史的時針指向了金國的最后一座孤城蔡州(今河南汝南)。金國的末代皇帝金哀宗,就在這座城里做著最后的困獸之斗。
蒙古大軍已經(jīng)把蔡州圍得水泄不通,但蔡州城防堅固,一時半會兒也啃不下來。這時候,孟珙率領(lǐng)的兩萬南宋精兵趕到了。這支軍隊,承載的不僅僅是軍事任務,更是整個南宋一百多年來的復仇渴望。
蔡州之戰(zhàn)打得異常慘烈。金國士兵知道城破就是國滅,抵抗得極為瘋狂。孟珙展現(xiàn)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先是派兵幫助蒙軍切斷了金軍的運糧通道,讓城內(nèi)徹底斷糧。接著,他親自勘察地形,發(fā)現(xiàn)城西可以利用水攻,于是下令掘開練江大堤,大水灌入城中,金軍的防御體系瞬間瓦解了一大半。
在最后的總攻中,宋軍和蒙軍約定,誰先登城,城內(nèi)的戰(zhàn)利品就歸誰。孟珙身先士卒,帶著手下將士,冒著箭雨,奮勇攻城。根據(jù)史料的一些描述,宋軍將士幾乎是踩著尸體往上爬,喊殺聲震天動地,因為他們知道,城墻的另一邊,就是百年國仇的終點。最終,宋軍率先攻破了蔡州南門。
城破之時,絕望的金哀宗不愿做亡國之君,自縊身亡。他臨死前下令,將自己的尸身燒掉,以免落入敵手受辱。
手刃國仇,告慰先祖
城破后,孟珙在亂軍中找到了金哀宗燒得焦黑的遺骸。他做出了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決定:將金哀宗的尸骨一分為二,一半按照約定分給蒙古人,另一半,他要帶回南宋的都城臨安。
當孟珙帶著金國皇帝的遺骸回到臨安時,整個都城都沸騰了。宋理宗將這份特殊的“戰(zhàn)利品”供奉在皇家太廟,以此告慰被金人擄走的徽、欽二帝以及列祖列宗。這一刻,距離“靖康之恥”已經(jīng)過去了108年。三代人的夙愿,四代人的國仇,在孟珙的手中,終于畫上了一個句號。他,親手終結(jié)了靖康之恥,完成了岳飛當年“直搗黃龍”也未能完成的終極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絕對是南宋最強的復仇者。
擎天之柱,轟然倒塌
然而,歷史的吊詭之處就在于,當一個舊的敵人消失時,一個新的、更可怕的敵人會立刻出現(xiàn)在你面前。金國滅亡后,南宋的北方再無任何屏障,直接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蒙古。所謂“唇亡齒寒”,正是這個道理。
滅金之后,孟珙的人生并沒有就此畫上句號,反而開啟了更艱難的篇章。他被任命為京湖制置使,總領(lǐng)長江中上游的防務,一個人扛起了南宋防御蒙古的半壁江山。在之后的十幾年里,孟珙就像一根定海神針,構(gòu)筑了一條堅不可摧的“孟珙防線”。他南征北戰(zhàn),在黃州之戰(zhàn)、江陵之戰(zhàn)中多次擊敗蒙古大軍,讓兇悍的蒙古鐵騎始終無法跨越長江天險。
只要孟珙還在,南宋的國防就穩(wěn)如泰山。他不僅自己能打,還為南宋培養(yǎng)和提拔了李庭芝、高達等一批優(yōu)秀的將領(lǐng),為南宋的國防事業(yè)可以說是鞠躬盡瘁。
可惜,英雄終有落幕時。常年的征戰(zhàn)嚴重透支了孟珙的身體。公元1246年,這位為南宋操勞了一生的名將,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二歲 。據(jù)《宋史·孟珙傳》記載,他去世時,襄陽城的百姓自發(fā)罷市哀悼,哭聲震野,可見他在軍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他的死,對南宋而言,不亞于天塌地陷。
“他死后十年南宋滅亡”?
有人說“他死后10年南宋滅亡”。
很多網(wǎng)絡文章和自媒體都喜歡用這個說法來強調(diào)孟珙的重要性 。這個說法聽起來極具沖擊力,好像孟珙一死,南宋立刻就土崩瓦解了。那么,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們來算一筆賬。孟珙去世于1246年。而南宋最終滅亡的標志性事件,崖山海戰(zhàn),發(fā)生在1279年。從1246年到1279年,中間隔了整整33年。所以,“十年亡國”這個說法,從字面上看,顯然是不準確的。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流傳呢?
孟珙的死,是南宋由盛轉(zhuǎn)衰,最終走向滅亡的真正轉(zhuǎn)折點 。他活著的時候,南宋的防線固若金湯;他去世之后,南宋再也找不到一個能像他那樣統(tǒng)籌全局、威震敵膽的統(tǒng)帥了。他建立的防御體系,在他死后雖然又苦苦支撐了三十多年,但根基已失,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他死后十年南宋滅亡”更像是一種文學上的夸張,一種用來凸顯他無可替代的重要性的民間論斷。它想表達的核心意思是,當這位“擎天柱”倒下之后,南宋這座大廈的傾覆,就已經(jīng)進入了倒計時。從這個角度看,這句話又充滿了歷史的洞見和悲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