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其他手工業(yè)
1.冶鐵
在河北藁城商代早期墓中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鐵制品——鐵刃銅鉞,說明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中國人已認識和利用鐵了。但中國人開始冶鐵和使用鐵是自春秋時期,在甘肅靈臺一座春秋早期墓中,考古學者發(fā)現(xiàn)了一件銅柄鐵劍,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煉的鐵器。
中國的青銅鑄造技術相當發(fā)達,它對中國冶鐵技術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中國在冶鐵初期就很快產(chǎn)生了生鐵的冶鑄工藝,即采用鑄型制作鐵器,而西方早期的冶鐵均是采用塊煉鐵方式經(jīng)過鍛打成形,在鐵器的初始階段,多生產(chǎn)一些凹口鋤、削、刀等小工具。由于生鐵含碳量高,雖硬但較脆,易損壞。為了改變這種性能,在戰(zhàn)國時期人們又發(fā)明了鑄鐵柔化術,它包括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在氧化環(huán)境下對生鐵進行脫碳熱處理,使之變成白心具有韌性的鑄鐵,二是在中性或弱氧環(huán)境下對生鐵進行石墨化熱處理,使之成為黑心韌性鑄鐵。這種技術的發(fā)明促進了戰(zhàn)國中、晚期冶鐵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并使鐵工具在農業(yè)、手工業(yè)乃至兵器中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
中國冶鐵術的發(fā)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鼓風爐的使用,因為冶鐵術比冶銅術的進步之處是能夠提高冶鐵爐的溫度,使比銅的熔點高出三分之一的鐵能夠熔解。要使冶鐵爐的溫度提高,必須依靠良好的鼓風設備,使它能不斷地將足夠的空氣壓入冶鐵爐中,以促進炭的燃燒,提高爐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冶鐵爐的鼓風設備是一種特制的大皮囊,兩端緊收,中部鼓起,旁有洞口,裝有竹管,通到冶鐵爐邊。用人力將大皮囊壓扁,空氣從竹管吹入冶鐵的爐中,大皮囊上有個把手,用手拿把手來鼓動,使空氣不斷壓入冶鐵爐,以促進爐內木炭的燃燒,從而提高冶鐵爐的溫度,當時是依靠人力來推動鼓風設備?!秴窃酱呵锞硭年H閭內傳》中記載:鑄造"干將"和"莫邪"兩把寶劍時是由"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然后"金鐵乃濡,遂以成劍",可見當時冶鐵鼓風爐是相當大的。
2.玉器加工
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產(chǎn)玉,并有加工玉器的傳統(tǒng),但玉石加工在中國有著最悠久的歷史和最獨特的工藝,中國人自古就對玉石有著特殊的偏愛,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能制出精美的玉琮、玉鏟、玉鐲、玉璧等,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刻有細密弦紋和獸面紋的玉琮,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在缺乏金屬工具的史前時期,它們的制作工藝確實令人驚嘆。
史前的玉石加工是一種早已失傳了的工藝技術,有人根據(jù)玉器加工時留下的痕跡和文獻記載,認為早期玉石加工是用石頭中最堅硬的石英為工具,對玉料進行鋸截、琢磨、穿孔、雕刻和拋光制成,《詩經(jīng)》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能就是指這種制玉的過程,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理。如需要打孔,則需借助于細石器,鉆孔時加水加砂,反復磨搓。
商、周時期玉石加工技術是在史前玉石加工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并進入了相當成熟的階段,估計當時已采用了青銅制作的絲鋸工具,這類工具相當于現(xiàn)代玉器加工的"鎪弓子"。否則鏤空透雕玉器的大量出現(xiàn)是難以置信的。商周時期玉器成為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者權威的一種象征物,玉石和玉器的種類都比以往增多,如玉石的種類有:青玉、白玉、黑玉、黃玉、綠松石、雞血石。玉器的種類更加繁多,制作更加精細的有:玉鏟、玉斧、玉戈、玉梳、玉簪。人們更重視對佩玉和禮玉的加工如佩玉中的玉人、玉龍、玉鳳、玉虎等以及奴隸主用來祭天的璧和祭地的琮都雕刻得極其精致,如商代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虎紋大磬",安陽西北岡出土的大理石雕坐獸"大理石鸮",陜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玉鹿、玉虎等,都是采用浮雕、圓雕和透雕的手法制成,代表了這一時期玉器加工的最高技術水平。
3.陶瓷
陶瓷也是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發(fā)明之一。英語中把中國稱作China,其原意就是瓷,可見中國的瓷器在世界上具有多么大的影響。瓷器是我國先民們在長期制陶技術的基礎上首先發(fā)明的,還是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們就已經(jīng)掌握了純熟的制陶技術,制出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大約到商代中期人們開始制作原始瓷器。
瓷與陶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第一,瓷是以氧化鐵含量低的瓷土或叫高嶺土為原料,陶則是以含氧化鐵較高的陶土為原料;第二,瓷器的燒制溫度較高,一般在1200℃以上,而一般陶器的燒制溫度在1000℃左右,太高的溫度往往導致陶器變形;第三,瓷器表層有高溫釉,而陶器無釉。第四,瓷器沒有或少有吸水性,陶器則有較強的吸水性。
這一時期的文獻資料中沒有發(fā)現(xiàn)關于"瓷"的記載,但考古學資料表明:中國最早的原始瓷是在河南鄭州二里崗出土的商代中期的原始瓷尊、罍、罐、缽及青瓷器的一些碎片,經(jīng)過對這些器物的科學測試,我們知道其成份是高嶺土,釉色施在器表和部分口沿內,色澤光亮,呈玻璃質,少數(shù)呈黃褐色或褐色,胎骨細膩、堅硬,以灰白色居多,有的近似純白略呈淡黃色,只有少數(shù)是灰綠色或淺褐色,燒制溫度在1200℃以上,具有較小的透水性,可見它們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幾個要素。
商代晚期時原始陶瓷的制作技術有所提高,表現(xiàn)在增加了簋等新的器形和堆紋、劃紋、云雷紋、網(wǎng)紋、翼紋等新的紋飾,出現(xiàn)了醬色和淡綠色等新的顏色,原始陶瓷的使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如在河北藁城的臺西村,安陽的殷墟、輝縣的琉璃閣,濟南大辛莊、江西清江吳城等處遺址中均有發(fā)現(xiàn)。
西周時期原始瓷器的胎質較商代的細膩,上釉也較均勻,精制和使用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從目前考古學資料看,陜西張家坡,北京琉璃河,甘肅靈臺,江蘇勾容,安徽屯溪,陜西岐山鳳雛等地的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原始青瓷器,器型以豆、盤、罍、簋、甕、罐、缽、尊、碗、盉、盂為主,釉色有青綠、豆綠、淡綠、灰綠、黃綠、暗灰、黃灰?guī)追N顏色。
總得說來商周時期的瓷器選料不夠精,工藝上也較簡陋,釉層的厚度不勻,容易脫落,與后世的瓷器相比有一定的原始性,加上它們的顏色多為青綠、青黃等,因而人們通常稱它們?yōu)樵记啻?,但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確為我國陶瓷技術的發(fā)展與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釀酒
食用酒一般可分為果酒和谷類酒兩大類,果酒是指由糖直接發(fā)酵而成,谷類酒則需要先把谷物糖化,再發(fā)酵成酒,總之釀酒是一個化學過程。從兩類酒的釀造過程可以推理:果酒的發(fā)明先于谷類酒的發(fā)明,可惜我們還未找到這方面的直接證據(jù)。中國最早釀造谷類酒大約是在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階段,因為釀造谷類酒需建立在一定剩余谷物生產(chǎn)的基礎上,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具備了這種條件,另外在山東龍山文化中發(fā)現(xiàn)的高腳黑陶杯,不像普通的飲水器,更像是飲酒器。
《世本.作篇》中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儀狄是夏禹的臣子,結合考古學資料可以肯定釀造酒在夏代已經(jīng)存在了相當?shù)臅r間了。
商周時期用谷物釀酒的風氣十分普遍,從商代出土的器物中,可發(fā)現(xiàn)許多專用酒器,有盛酒的尊、壺、卣,有溫酒的爵、甬、斝,有飲酒用的觚、觶等,甚至還發(fā)現(xiàn)整套的專用酒器。如在殷墟墓中就發(fā)現(xiàn)過一套商代的酒器,其中包括一角二斝、一觚二觶,一卣二爵等,從此不難看出商代的飲酒之風是很盛行的,同時還可知道當時的釀酒業(yè)相當?shù)陌l(fā)達。
商朝時人們就已掌握了以曲制酒的方法,有關酒曲的記載可見于《尚書.說命》:"若作酒醴,爾惟曲蘗。"曲蘗即指酒曲,以曲制酒是我國獨創(chuàng)的釀酒方法,它是把糖化與酒化緊密結合的方法,又稱"復式"發(fā)酵,與埃及人,巴比倫人用麥芽煮熟發(fā)酵釀造啤酒的方法大不一樣。
從甲骨文和金文中我們知道商朝至少已有兩種谷類酒,一種是"鬯",即用黑小米釀成的香酒,一種是"醴",即用稻、麥芽釀成的甜酒。
西周時期人們飲酒的風氣仍然很盛,統(tǒng)治者設官專門管理釀酒的人,并注重總結釀酒的經(jīng)驗。如《周禮.天官》中有,"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辯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沉齊"的記載。"五齊"是對當時釀酒過程中所觀察到的五個步驟,"泛齊"是指谷物進入初期發(fā)酵時,出現(xiàn)二氧化碳氣體以缸中上升的現(xiàn)象,"醴齊"是指發(fā)酵數(shù)天后,出現(xiàn)的酒氣擴散現(xiàn)象,"盎齊"是指發(fā)酵加劇,氣泡增多脹大,脹裂時發(fā)出的響聲,"沉齊"是指發(fā)酵完成,氣泡消失,酒醪中酒糟下沉時的情景。"五齊"為中國釀酒工業(yè)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經(jīng)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