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羅貫中。
羅貫中用簡潔輕松且生動形象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三國時期的那些悲歡離合,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一本小說寫出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很多人都知道羅貫中在小說界的成就,但人們不知道的是,羅貫中真上過戰(zhàn)場……
文學少年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這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
元朝本來就不是什么正經(jīng)朝代,再加上元朝末年出現(xiàn)了嚴重的天災,由天災引發(fā)的饑荒、戰(zhàn)亂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在這個時代,能活下去就已經(jīng)比大部分人強了。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都夢想著能有一位救世主從天而降,然后直接改天換地,讓這黑暗且吃人的現(xiàn)實回歸正途。
但是世上沒有神明,這種夢想終究只是做夢。
不過,做夢也講究方式方法,什么都不做的空想是做夢,將自己的希望寫出來也是做夢。
于是,向往著盛世明君的羅貫中開始寫小說,他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三國時期,那也是個亂世,但是那個亂世中有劉備這樣的英杰。
《三國演義》中有很明顯的“捧劉貶曹”,這其實就是羅貫中自己的“私貨”,他身處亂世,最想要的就是一個劉備那樣的“仁君”。
想要寫好一本小說,尤其是歷史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需要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相關知識,正好這兩樣東西羅貫中都有。
至于這些東西是怎么來的,還得從羅貫中小的時候說起。
羅貫中的家庭條件還算是不錯的,他父親是一個絲綢商人,非常能賺錢。
在朱元璋還拿著破碗要飯的時候,羅貫中已經(jīng)坐在私塾里讀書了。
羅貫中在私塾里上學時,學的是四書五經(jīng),這是為將來的科舉考試做準備。
可惜到最后他也沒用上,這件事后面再詳細說。總而言之,羅貫中是上過學的,而且一直上到了十四歲。
在羅貫中十四歲之前,他和母親生活在太原老家,他白天去上學,回家后就有母親準備好的飯菜吃。
而他的父親為了做生意,經(jīng)常要去蘇杭地區(qū)長住。
古代的交通不方便,來回一趟要花很長時間,再加上當時天下不太平,路上的盜賊劫匪隨處可見,因此羅貫中的父親很少回來。
但是在羅貫中十四歲那年,他的母親生病去世了,雖然羅貫中能一邊照顧自己一邊讀書,但是羅貫中的父親還是讓他輟學了。
如果羅貫中是現(xiàn)代人,那么他父親強制讓他退學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但如果放在元朝末年,羅貫中的父親就是對的。
因為羅貫中如果堅持讀書的話,肯定還是要走科舉這條路,但是這條路可太難了。
就算是劉伯溫這種過目不忘的天才,也根本考不了什么好成績,而且最后也只能去的偏遠地區(qū)當一個小縣令。
羅貫中要是走科舉這條路,估計一輩子就毀在這上面了。
不過,羅貫中心里其實還是想上學,不為別的,就喜歡看書,就喜歡文學。
等羅貫中跟著父親來到蘇杭地區(qū)之后,他對于父親的絲綢生意并不上心,倒是對這里的戲劇演出非常著迷。
見兒子不想做生意,羅貫中的父親也沒有強求,他讓羅貫中自己去找找未來的路……
作家的夢想
羅貫中在蘇州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路,他向父親表示,自己想成為一個創(chuàng)作元雜劇的作家。
羅貫中的父親很支持兒子的決定,甚至專門給兒子找了門路,讓羅貫中跟著這一行業(yè)的大師趙寶豐學習,從此羅貫中便走上了創(chuàng)作之路。
在跟著趙寶豐學習期間,羅貫中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叫做“湖海散人”。
從羅貫中的自號就能看出來,他可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人,他的心里向往著五湖四海。
從趙寶豐那里學成出師之后,羅貫中前往了杭州,這座曾經(jīng)的南宋舊都依然繁華。
羅貫中來到杭州后,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之人,他在這里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為后來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打下了基礎。
在杭州的日子無疑是羅貫中一生最暢快的日子,他身邊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個朋友都能成為他的老師。
如果可以的話,羅貫中真想和這些“兄弟”一起生活下去,但這可做不到。
此時已經(jīng)是十四世紀50年代初,朱元璋已經(jīng)加入了紅巾軍,張士誠也帶著一幫人揭竿而起,而張士誠起義的位置距離羅貫中不遠。
公元1356年,羅貫中回到蘇州,向老師和父親辭行,他要去投奔張士誠,投身抗元大軍。不久之后,羅貫中加入了張士誠的幕府,在這里他遇到了施耐庵。
施耐庵當時也在張士誠手下當參謀。
雖然施耐庵的年齡比羅貫中大不少,但是兩人有著相同的愛好,所以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雖然一開始人們都以為施耐庵是羅貫中的老師,但這也只是根據(jù)年齡推測出來,從他們當時的狀態(tài)看,這兩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亦師亦友”。
施耐庵在寫《水滸傳》時,羅貫中也有參與。
雖說施耐庵和羅貫中都已經(jīng)加入了張士誠的幕府,但是真正用到他們的時候卻很少,因為張士誠本來也不是一個堅定抗元的人。
雖然他造了反,但是他心里只是想過好日子,并沒有將韃子趕出中原的打算。
因此,當投降元軍就可以獲得好生活時,張士誠果斷投降了。
投降后的張士誠果然過上了驕奢淫逸的“好日子”,這看得施耐庵和羅貫中一陣嘆息。
不過后來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于是就起兵造了反。
羅貫中還以為他又有了信念,結果張士誠還是那個張士誠,他起義只是為了稱王,然后再過上那種“不知天地為何物”的生活。
盡管眾人都勸他先別稱王,但是張士誠不聽,心灰意冷的眾人紛紛離去,有很多人都去投奔了朱元璋。
施耐庵離開后當了一陣子的游方醫(yī)生,后來又當了財主家的教師。
而羅貫中心中還有幻想,他又幫助張士誠打了幾仗,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他們一敗涂地。
從此羅貫中也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他離開后就北上旅游去了。
羅貫中北上游歷山川時記錄的地理知識,為后來寫《三國演義》做了鋪墊。
一直到元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才再次回到杭州,這個時候的羅貫中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
這一路走來,羅貫中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歷,與此同時,他還在戰(zhàn)爭中學到了打仗的知識和地理知識,這都是他寫《三國演義》時所必須的。
雖然《三國演義》中還是有一些地理方面的小錯誤,但是無傷大雅。
羅貫中回到杭州后,他就已經(jīng)在為寫《三國演義》做準備了。
不過,《三國演義》剛寫了一點,施耐庵就去世了。
施耐庵臨死之前,將自己還沒寫完的《水滸傳》原稿交到了羅貫中手中,羅貫中也明白了其中意味。
于是他一邊構思自己的《三國演義》,一邊整理施耐庵的《水滸傳》。
其實在明朝剛建立的時候,朱元璋就舉辦了科舉考試,羅貫中也想當官混口飯吃,但是由于他曾經(jīng)是張士誠的手下,朱元璋拒絕了他。
最后沒辦法當官的羅貫中只好回家專心寫書。
在洪武十年前后,羅貫中寫完了這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同時他也整理完了施耐庵的《水滸傳》。
羅貫中本來就是一介文人,既不能上陣打仗,也不能運籌帷幄,他也就能寫寫檄文什么的。如果真讓他去指揮一場戰(zhàn)斗,那可就太難為他了。
不過羅貫中是個好學的人,他在幕府的時候跟著前輩學習了不少打仗的知識,可這些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這也就是為什么,羅貫中寫書時說得頭頭是道,但是真讓他出手時,他的表現(xiàn)卻很一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