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了三年多,最初以為的閃電戰(zhàn)變成了持久消耗戰(zhàn),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這場戰(zhàn)爭讓世人看清了一個現實:現代戰(zhàn)爭不僅是高科技的比拼,更是綜合國力和戰(zhàn)略儲備的較量。
現在有人擔心,類似的劇情可能在亞太地區(qū)重演。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多次直言,如果菲律賓在地緣選擇上過度依賴美國,很可能被卷入南海的代理人戰(zhàn)爭,成為“亞洲的烏克蘭”。這位老牌政治家的預判,值得我們深思。
焦慮的配方
這個“烏克蘭”的比喻可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它的流行,背后是一套精心調配的“焦慮配方”。首先得說,菲律賓的“底子”就有點虛。你看它的鄰居,不管是越南還是印尼,都經歷過轟轟烈烈的反殖民斗爭,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子“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勁兒。
但菲律賓不一樣,作為美國曾經的殖民地,它國內的親美勢力根深蒂固,戰(zhàn)略上長期缺乏獨立自主的傳統,總是不自覺地想找個靠山。
這種歷史埋下的脆弱,為外部敘事的介入提供了完美的土壤。杜特爾特執(zhí)政那會兒,嘴邊總掛著“代理人戰(zhàn)爭”,其實就是在給民眾打預防針,反復鋪墊這種擔憂。
等到馬科斯上臺,畫風突變,明顯向美國靠攏,精英層的焦慮就找到了一個具體的標簽。智庫專家辛布蘭干脆挑明了,把這種潛在的擔憂直接打上了“烏克蘭”的烙印。
媒體更是個催化劑。他們最擅長把復雜的地緣政治,包裝成一出跌宕起伏的連續(xù)劇。一會兒是“杜特爾特預言成真”,一會兒是“馬科斯政府的豪賭”,再加上各種“驚心動魄”的標題,把一個學術上的警示,硬生生炒作成全民熱議的驚悚故事。
普通民眾哪搞得清那么多門道?他們抓住“烏克蘭”這個關鍵詞,腦子里直接浮現的就是戰(zhàn)爭和災難,恐慌情緒自然就上來了。
更要命的是,菲律賓國內的宣傳環(huán)境長期以來都是美菲同盟唱主角,對中國的介紹少之又少,導致很多人對中國的實力和真實意圖認知不足,很容易產生誤判。
直到中國舉辦那場九三閱兵,一些菲律賓人才通過電視屏幕,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與這樣一個鄰國搞對抗,可能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盟友還是炮灰
“烏克蘭”這個詞,像一把刀,切開了菲律賓社會內部深刻的裂痕。整個國家,仿佛被撕裂成了兩半,一邊高喊著“美國盟友”,另一邊則憂心忡忡地念叨著“別當炮灰”。未來的路怎么走,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政策選擇題,而是一場關乎國家身份認同的激烈內耗。
這種撕裂,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兩任總統截然不同的執(zhí)政風格。杜特爾特那套平衡外交、極力避險的玩法,與馬科斯政府明顯親美、加速同盟合作的路線形成了鮮明對比。
尤其是在2023年,馬科斯與美國聯合宣布擴展《強化防務合作協議》,向美軍開放了更多的軍事基地,這種搖擺讓整個國家都感到無所適從。
精英階層更是直接吵翻了天。退役空軍少將波基斯就公開站出來潑冷水,他認為所謂的“南海仲裁案”根本沒給菲律賓帶來什么實質性好處,反而讓國家在安全上更加依賴外部承諾。
他聲嘶力竭地呼吁,千萬別讓菲律賓淪為別人的炮灰。話音剛落,軍方發(fā)言人特立尼達就立刻反擊,斥責波基斯的言論是“失敗主義”和“誤導輿論”。這種高層內部的公開論戰(zhàn),把矛盾徹底擺上了臺面。
這種對立情緒也蔓延到了民間。一部分民眾盲目相信美國的安全承諾,覺得有《共同防御條約》這把保護傘就萬事大吉了。而另一部分人則深懷恐懼,認為美國人不可能真的為菲律賓流血。社會輿論的兩極化,讓任何理性的討論空間都被擠壓得所剩無幾。
這里面還有一個巨大的悖論。菲律賓在南海采取的一系列行動,名義上是為了捍衛(wèi)主權,但實際上,這些行動的底氣幾乎完全來自于對外部力量的依賴。
結果就是,美軍的艦機在菲律賓的活動頻率越來越高,新的軍事基地一個個地開放,本國的主權在不知不覺中被一點點地消耗。這真是一個諷刺的循環(huán)。
棋盤與棋子
菲律賓的困境,說白了,就是中美兩個大國在區(qū)域博弈棋盤上的一處直接投射。它的每一步棋,似乎都受到了棋盤操縱者的影響,自己深感無力。
美國扮演的角色很明確,就是不斷地“承諾”與“加碼”。華盛頓一方面反復重申《共同防御條約》如鋼鐵般牢固,給馬尼拉喂定心丸。
另一方面,通過擴大EDCA合作、舉辦規(guī)??涨暗摹凹绮⒓纭甭摵宪娧荩瑢崒嵲谠诘匕逊坡少e往沖突前線推。美國的智庫更是毫不掩飾地將菲律賓定位為“地緣樞紐”和“關鍵節(jié)點”,這套說辭,無形中強化了菲律賓的“烏克蘭”角色設定。
而中國則打出了一套“有理有節(jié)”的組合拳。在外交層面,中方明確指出“南海仲裁案”是非法無效的,堅持通過雙邊談判和東盟主導的《南海行為準則》(COC)框架來解決問題。
在行動層面,通過加強南海的巡邏與執(zhí)法,既展示了決心和能力,也通過設立保護區(qū)等措施劃定了行為紅線,警示風險。
更有意思的是,中國還通過發(fā)布赴菲留學預警這類非軍事信號,要求菲方保障中國公民權益,這既是提醒,也是施壓。這種穩(wěn)定但強硬的姿態(tài),讓菲律賓不敢輕舉妄動。
兩種截然不同的話語體系在馬尼拉上空激烈交鋒,一邊是“盟友與樞紐”,一邊是“對話與合作”,讓菲律賓徹底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
結語
說到底,菲律賓會不會真的成為“亞洲的烏克蘭”,最終的鑰匙還是握在自己手里。想要擺脫這個令人不安的隱喻糾纏,關鍵在于打破對外部力量的路徑依賴,并努力重新凝聚國內的共識。
出路其實一直都在那里。智庫專家辛布蘭建議,菲律賓可以利用自己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的身份,主動推動區(qū)域和平議程,這是一個務實的選擇。
而中方也反復強調,中菲之間在漁業(yè)、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合作空間,遠比南海的對抗風險要大得多。如果馬尼拉繼續(xù)沉溺于被外部勢力塑造的“前線”角色,那么它的未來,恐怕只會更加被動,也更加危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