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高中世”+“祖宗”:這才是廟號的正理。自商以下都這么弄。不信你翻24史“本紀(jì)”。但是,如商代自己的:商高祖、太祖、太宗、世宗、高宗、中宗……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太祖”和“太宗”是里面最砸秤的2個。正所謂:功高不過太祖,德高不過太宗。因此,以太祖,太宗為尊這是習(xí)慣。當(dāng)然你非要杠:扯某朝某代又撤什么天子祭的,自去鉆你的牛角尖去。
其次,先以史料比較齊全的唐代為例,這樣會比較清楚。然后再說司馬懿和司馬昭的問題就容易理解了。如下圖:
意思就是,本朝:“以諸侯身份受封的第一人叫高祖”,“以天子身份受封的第一人叫太祖”。所以,李虎是太祖,而李淵盡管是唐代名副其實的創(chuàng)業(yè)第一人 ,但出身為諸侯,就只配以“高祖”祭祀。
最后,誰高誰低的問題。有人說,高祖可能比世祖的地位還要低,就更不用說太祖了。問題是也有人說:這是廟號范疇的事,跟祭天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史料里說得很清楚,如下圖:
問題是,支持李虎的又搬出:
意思是按照禮制,李虎才是唐代的開始而非李淵。如果講受命于天必須以李虎為尊,李淵一邊去。但到了五代十國,這個矛盾就很突出了。
比如:南唐自己又有1個受命體系,以李晟為尊的。這樣給大唐列祖列宗留的位置就不多了。由于太祖、太宗是最砸秤的兩個,這么算李淵基本要被廢掉,只剩李虎和李世民了。這是不是有點不合適???于是有人干脆就建議:
不講禮法了,干脆把天命的位置交給李淵,變高祖為太祖,扔掉李虎,保留李淵,因為天下人都知道,事實上李淵對于大唐的作用要大得多。千年以后,誰又會管這么多……
然后來說魏晉。按照禮法:曹丕的高祖這沒錯,曹操的太祖也很合理。因為曹操是魏王,高于諸侯哦,所以曹丕沒法爭太祖的位置。
西晉:司馬懿是高祖,因為他作為魏臣的時候未封王,但對西晉的貢獻(xiàn)最大,類似于撥亂反正,故為開國之主。而司馬昭有晉王的身份,其子司馬炎在位時去魏立晉。所以司馬昭就像李淵一樣,被尊為“天子受封第一人”——尊為太祖。
《晉書》記載:自258年起就準(zhǔn)備授王,一直辭封,到263才“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冊封。其實晉朝一直以繼承漢統(tǒng)自居:參見習(xí)鑿齒一派說法,視曹魏和東吳為異端,正兒八經(jīng)的說,曹魏不過是西晉大業(yè)的手套而已。這么說,可以理解了吧?
拿南北朝和五代來混淆視聽的,那是死讀書,抖書袋。因為亂世之中,不少國家只有高祖(或太祖)。例如劉宋,這個國家很不講禮制。劉裕之前封過王,結(jié)果祭為高祖。劉義隆內(nèi)政是很厲害,但他最應(yīng)該擺的位置是太宗,結(jié)果被捧為太祖。
總體來講,魏晉與隋唐是比較有文化的,很多東西都有一致性,而混亂的南北朝和五代把根子都忘完了,以下為五代史書里的一則上書,算是比較講道理的。
綜上所述:隋唐開始祭四廟,后代選繼先朝或大國的天子為太祖,或從功績最強(qiáng)的4位先君里挑一個出來當(dāng)太祖。所以,廟號是以德行為依據(jù),而非輩分,因此沒必要覺得太祖在后面很奇怪。需要注意或者容易混淆的幾點:
1、劉邦的高祖不是高祖,而是太祖高皇帝。平常說慣了,就變漢高祖了。不信《史記》去搜百科?;蛘吡硗獾奶岱ㄊ羌娑橐?。司馬遷同志很傲嬌,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喜歡把前朝天子地位都貶一下。
2、司馬懿的嫡子是司馬師。司馬師無后,于是司馬昭就把自己的次子攸過繼過去。因此按禮制:司馬攸作為嫡孫是更有資格繼位的。如果司馬炎尊司馬懿為太祖,則攸在法理上更有資格。人家是名副其實的大宗。
其實西晉開年,一直就有讓攸當(dāng)皇太弟的說法。如果這樣的話,司馬炎去世后就很可能出現(xiàn)自己這支爭不過的情況。所以,司馬炎先把司馬師這一脈斷掉,是奉司馬昭為太祖的另外一個原因。
3、無論如何,“祖”比“宗”要大。例如:如果是蜀漢統(tǒng)一天下,則意味著大漢三興,那可不得了了??蓞⒄展馕涞壑信d:廟號為世祖。先主可祭廟號為:烈祖。
后漢劉淵就搞過一次大雜燴,奉漢太祖劉邦……世祖光武。據(jù)說也把劉備拉入列祖,尊劉禪為孝懷帝,只是沒有廟號。
4、“世祖文皇帝”——曹丕這個梗,是《新三國》瞎編出來的東西,《明帝紀(jì)》寫得很清楚:高祖。而三曹都有廟號,還都是祖。
5、一件有趣的事。到了東晉司馬睿一帶,事情又發(fā)生了變化。也就是:司馬睿是司馬懿的嫡孫。與昭和師都不是直系。他的先祖是司馬昭的小弟弟。
如果按西晉的算法以司馬昭為尊,等于平白無故地就把主系讓給了哥哥家的后代。那么,改司馬懿為太祖這件事情是不是又出現(xiàn)轉(zhuǎn)機(jī)了呢?
很遺憾,兩晉混亂而又復(fù)雜的皇權(quán),使司馬睿必須要跟司馬炎扯上關(guān)系,否則很有可能明天就死于非命。司馬睿只好在旁邊側(cè)角上做做文章。
于是,東晉禮部恰如其分地送上一則奏章:“兄弟如昭穆”。意思就是,上下兩代皇帝如果是兄弟,就裝一個盒子里來祭祀。這樣,就能解決兩晉不少是兄弟繼承的問題。而且還很好的混淆了司馬昭主系的影響。
可另外一個問題又來了:合并之后,差代了!這里插一句:盡管司馬炎尊司馬昭為太祖,但由于司馬懿和司馬昭只是司馬炎爺爺和爸爸,按禮制:6代以上,才能入太廟祭祀。
所以,司馬睿搞了合并政策之后,雖然解決了主次問題,但要把司馬懿納入太祖選擇題,還需要傳2代可以。那好吧,就傳唄。反正理論依據(jù)找到了,太祖的位置還是等著給司馬懿的。
到了晉穆帝這一代,離6代還差一代了。看著仲達(dá)就要完成生前未盡的事業(yè)了。可是,穆帝、哀帝、廢帝連續(xù)三代,都是兄弟關(guān)系!而且廢帝之后,又冒出一個簡文帝來——廢帝的祖父。眼睜睜又把司馬懿的太祖旅程拉回來兩步。
蚌埠住了,只能繼續(xù)等吧,反正死掉的司馬懿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于是繼續(xù):簡文帝之后是孝武帝、孝武帝之后又是安帝,終于,又到了6代差一代的節(jié)骨眼上。
結(jié)果:劉裕逐漸掌權(quán),東晉滅。很可憐,事實上,兩晉的6代選擇題,一直沒機(jī)會去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