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推開窗戶,一股微涼的秋風拂面而來,頓時感覺整個人都清醒了許多。這是我一年中最愛的季節(jié)——秋季養(yǎng)生正當時。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沈陽市衛(wèi)生健康委組織多領域專家為市民秋冬健康支招,提到近期全市心腦血管疾病急診接診量較夏季增長約20%。這讓我想起昨天一位網(wǎng)友的評論:“秋天是身體重新洗牌的時候,養(yǎng)對了,一冬天都不生病?!?/p>
的確,秋季作為寒暑交替的季節(jié),氣候干燥、冷暖多變,晝夜溫差大,容易引發(fā)季節(jié)性疾病。如何順應自然規(guī)律,為健康打好基礎?我結合自己的學習和體驗,分享幾點感悟。
1.三減三健,夯實健康基礎
今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主題是“培養(yǎng)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專家們倡導的“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理念,與我研讀的《黃帝內經(jīng)》中“治未病”思想不謀而合。
古人云:“上工治未病”,真正的養(yǎng)生不是等到病了才治療,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防微杜漸。比如減鹽,王路主任提到人均食鹽攝入量不超過每日5克,能有效降低血壓水平。這點小小改變,帶來的健康效益卻是巨大的。
2.秋季養(yǎng)生,脾胃當先
經(jīng)過夏天暑濕的困擾,很多人的脾胃功能有所減弱。秋季正是治愈脾胃的“黃金期”。
我自己的經(jīng)驗是早晚喝一碗南瓜紅薯小米粥,健脾養(yǎng)胃又滋補。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款粥糖尿病患者要謹慎食用,因為南瓜和紅薯比較甜,升糖指數(shù)比較高。
還有網(wǎng)友分享了一個小妙招:將雙手掌心搓熱,交替溫暖神闕穴(位于肚臍正中央),能健脾和胃、溫通陽氣。簡單實用,我自己試過感覺確實很舒服。
3.情緒平和,抵御“秋郁”
《黃帝內經(jīng)》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p>
秋季氣候干燥,容易導致肝氣郁結,引發(fā)易怒、失眠等情緒問題。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專家王賢良指出,隨著暑濕的消散,“燥”逐漸成為秋季主氣。
我發(fā)現(xiàn)每天練習深呼吸是很好的減壓方法——工作間隙閉眼深呼吸,10次×3組,皮質醇下降,腦袋瞬間重啟。這也印證了《道德經(jīng)》中“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養(yǎng)生觀,提醒我們保持呼吸的柔和綿長。
4.順應自然,與天地同頻
我最欣賞的一位網(wǎng)友評論說:“養(yǎng)生不是一場‘軍備競賽’,而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記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p>
秋天最好的鍛煉不是劇烈運動,而是步行。每天六千步,心率微升,血壓穩(wěn),膝蓋0負擔。我一般選擇傍晚散步,聽著有聲書,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運動量。
還有最好的補品是開懷大笑。每晚看喜劇半小時,笑到流淚,多巴胺翻倍,免疫力提升30%,感冒都繞道。笑一次相當于給心臟做十次小按摩,何樂而不為?
最近看到很多年輕人開始推崇“藥食同源”理念,喝起各式養(yǎng)生水。有人說:“平時工作壓力大,我又愛熬夜,喝點養(yǎng)生茶不僅喝起來有滋有味的,還能調理身體、改善氣色?!?/p>
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式。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在這個收獲的季節(jié),讓我們順應自然規(guī)律,收斂神氣,保持內心平和,為健康過冬打下堅實基礎。
畢竟,最好的醫(y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生活方式。只要我們尊重身體的自愈能力,不破壞它的完整性,就能與天地同頻,達到身心靈的健康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