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夏夜,洛陽皇宮之中,一位懷有身孕的女子暗自發(fā)誓:“若幸而生男,次第當長,男生身死,所不憾也!"
這位發(fā)誓的女子,就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嬪妃,孝明帝元詡的生母胡太后。
胡太后,全名不詳,《北史演義》稱其為“胡仙真”。
據(jù)《魏書》記載,胡太后生于官宦之家,16歲入宮,起初被封為承華世婦。
北魏后妃制度
由于北魏實行“子貴母亡”制度。也就是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其生母就要被處死。當時的后妃都希望生女兒。即便生下兒子,也是日夜祈禱自己的好大兒千萬別被立為太子。
但胡氏是個另外,她大義凜然地說:“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
后來胡氏懷孕,她又暗中發(fā)誓:“但愿我生的是男孩,讓他成為皇太子。即使身死,我也在所不辭!”
永平三年三月十四(510年4月8日),胡氏在洛陽宣光殿生下元詡。
或許是政治覺悟太高,為了社稷前途而甘心犧牲自己,感動了元恪。
兩年后,當元詡被立為太子。胡氏不僅安然無恙,還晉升為六嬪之一的充華。
打這時候開始,“子貴母亡”被廢除。
元恪取消這種奇葩祖制,無可厚非。
試想,你是孩子他娘,因為殺母立子,那把鍘刀在你頭上飄來飄去,你能好好養(yǎng)胎嗎?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啪嘰生個兒子,你能好好照顧他嗎?
說到底,母親也是常人。也想活命。
當孩子成為索命的小惡魔,后妃們知道怎么選。
北魏皇帝普遍短命,顯然與他們幼年時期缺乏照顧,身體素質(zhì)偏弱有著分不開的關(guān)系。
只不過,元恪所托非人。他的善舉并未召喚出一位叱咤風云的女中豪杰,反而因此加速了北魏王朝的滅亡。
延昌四年(515)正月初十,元恪病重。三天后陡然駕崩。
因為事發(fā)突然,當時只有禁軍將領于忠、侯剛等少數(shù)幾個人知道消息。
又因為元詡是元恪唯一的兒子,沒有第二選擇。
加之于忠和當時的皇后高英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于是,于忠便與侯剛便找到宰相崔光。三人商議一番,連夜迎立元詡即位。
這位高皇后又是何許人也,她與于忠又有什么矛盾呢?
說來話長。
元恪生前立有兩任皇后。第一個是于忠的堂姐于皇后。
于皇后進宮之初,深得元恪寵愛。但生下皇長子元昌不久,卻暴斃而亡。據(jù)稱是被當時還是貴人的高英毒殺。
高英是元恪的表妹,在于皇后暴斃的第二年,如愿晉升皇后。也是深得元恪禮重,備受寵愛。
后宮易主,于家自然就失勢了,高家開始起飛。
高皇后也曾為元恪生下一子,夭折了。死因不明。
不久,元昌也夭折了,年僅三歲,傳聞亦為高英所毒殺
高皇后無子,擔心失寵,便不讓元恪臨幸其他嬪妃。
只是她百密一疏,讓胡氏成了漏網(wǎng)之魚,而且成功懷上龍種。
高皇后自己心狠手辣,她的叔叔高肇也是個囂張跋扈的權(quán)臣。在朝中排擠異己,鋒芒過露,引起北魏諸王大臣的強烈反感。
元恪去世時,高肇正帶兵伐蜀,不在洛陽。
這不正是報仇的好機會嗎?于忠便聯(lián)合崔光,推元詡上位,計劃清算高家。
高皇后得知消息,第一個念頭就是殺掉胡氏。
她找來大太監(jiān)劉騰商量,不過劉騰扭頭就把消息告訴給了于忠。
于忠立即將胡氏安置于別所,并派重兵護衛(wèi)。
同年二月,崔光、于忠以小皇帝元詡的名義,下詔令高肇回朝。
高肇不敢造次,乖乖地帶兵回到洛陽。最終被逼自盡。
高皇后也被迫出家為尼,后來被秘密處死。
但高家倒臺后,于忠又把持朝政,權(quán)傾一時。
北魏的宗室諸王本以為能趁機出頭,不想?yún)s冒出個于忠。
這些王爺不能忍,決定扶正胡氏,限制于忠的權(quán)力。
巧了,于忠也希望抬出便與控制的胡氏,壓制宗室諸王。
這波雙向奔赴,讓一直在旁邊看熱鬧的胡氏成為受益者。
同年八月,胡氏被尊為太后。由幕后走上臺前。
面對高層內(nèi)斗。胡太后的策略是緩解雙方矛盾。
她一面任命任城王元澄為司空,加侍中。又任命清河王元懌為太傅,領太保,讓他成為名義上的頭號朝臣。以此安撫宗室諸王。
于忠則晉升尚書令,崔光晉升車騎大將軍,并加儀同三司。
胡太后的操作,獲得了兩派勢力的認可。
待地位穩(wěn)固,胡太后聯(lián)合宗室諸王,罷免于忠的尚書令職務,任命其為冀州刺史,趕出了京城。
宗室諸王還想痛打落水狗,胡太后認為于忠如果徹底倒臺,自己將淪為宗親諸王的傀儡,便沒有同意。
由此來看,胡太后并非草鳥。她也是個深諳政壇、手腕高超的權(quán)力玩家。
就在胡太后找平衡時,梁武帝蕭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浮山堰,轟然倒塌。
蕭衍一直想收復淮南重鎮(zhèn)壽陽(今安徽壽縣)。但幾次出兵,均被魏軍擊退。
心急之下,蕭衍采納北魏降將王足的建議,在浮山峽筑壩,堵塞淮河,讓淮河水溢出堤岸,從而水灌壽陽。
當時很多南梁大臣反對這項世紀工程。然而蕭衍一意孤行,導致二十幾萬人慘死,梁朝元氣大傷,無力北伐。
不得不說,胡太后的運氣著實不錯。什么也沒干,居然也能暫時擺脫外患。
浮山堰
過了一段時間,胡太后調(diào)整領導班子,讓自己的妹夫元叉(又作元乂)、宦官劉騰等人逐漸掌控軍權(quán)。
至于元懌、崔光等宗親和漢人士大夫,也依然受重用。
完成人事布局后,胡太后已經(jīng)能掌控局面,隨即變得高調(diào)起來。
她改令為詔,自稱為“朕”。要求群臣上書時,稱她為陛下。
見群臣沒有意見,胡太后得寸進尺,又以元詡年幼為由,表示自己可以代為主持祭祀。
俗話說:“國家大事,在祀與戎”。
胡太后來這一出,也是在試探邊界。
如果事成,她與皇帝就劃等號了。
沒有意外,官員們堅決反對。大家認為祭禮必須由皇帝主持。太后主持,算什么事?
但因為崔光見風使舵,說東漢曾有太后鄧綏進獻祭品的先例。
胡太后找到了依據(jù),由此順利主持祭禮,走上權(quán)力之巔。并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夙愿。
她有個姑姑,叫僧芝,17歲出家為尼,悉心學習佛經(jīng)。是北魏僧官系統(tǒng)中的最高統(tǒng)領。
當初胡太后能入宮,就是因為僧芝時不時地對元恪的隨從夸贊自己侄女有多么漂亮。引起元恪的好奇和注意。
受姑姑的影響,胡太后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深信佛教可以贖罪。
為此,她在皇宮旁修建了永寧寺。
神奇的是,民夫在挖地基時,居然挖出了三十座金像。這讓胡太后覺得佛祖顯靈了,于是追加投入,征發(fā)工匠數(shù)萬,耗時三年,建成冠絕古今第一高塔——永寧寺塔。
永寧寺塔高達四十九丈,約136.71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當時世界體量最大的木構(gòu)建筑,也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高塔。
胡太后似乎覺得這還不夠,接著續(xù)建另外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龍門石窟。
咱們今天游覽龍門石窟,不禁感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但當時的百姓為了這項龐大的國家工程,卻是叫苦不迭。
僅有記載可查的用工,就達八十多萬。
胡太后崇佛,本意是贖罪孽、積功德。結(jié)果反而造孽。
為了逃避賦役,不少人被迫出家為僧。因為當了和尚就不用再交租納稅。
可如此一來,國家的賦稅減少。朝廷只能對普通農(nóng)民加大盤剝力度,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任城王元澄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以楚靈王興建章華宮導致國力衰落,秦朝亡于阿房宮的歷史教訓舉例,希望胡太后以史為鑒。
胡太后表示元澄說的對,但就是不改。
時間長了,元澄也懶得說了,干脆閉門不出,眼不見心不煩。
胡太后揮霍無度,其他人也有樣學樣。
一時間,洛陽城中又出現(xiàn)了炫富大賽。
孝文帝元宏的弟弟、高陽王元雍,長期位列宰輔,貪污受賄,富可敵國。
據(jù)史料記載,元雍吃一頓飯花的錢,相當于普通官宦家庭一年的伙食費。
看到大家都羨慕元雍的富有,河間王元琛很不服氣。便公開與元雍斗富。
他高調(diào)地在家里陳列不可勝數(shù)的金銀珠寶,平時邀請王公大臣到家里做客,用來招待的器皿都是從異域買來的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每一件都是工藝精致,華麗非凡。
有一次,章武王元融到元琛府上做客。元琛對元融說:“我不恨沒看到石崇的富有,只恨石崇沒看到我的富有?!?/p>
見元琛當面顯擺,元融氣得三天三夜起不了床。
京兆王元繼去探望他,安慰道:“你也是富可敵國,就不要妒忌他啦?!?/p>
元融說:“我以為自己排在富豪榜第二名,僅次于元雍,沒想到元琛也在我前面,只能居第三,真是氣死我了!”
除了興佛,胡太后的另一個夙愿是睡遍天下美男。
元恪去世時,胡太后才三十歲。這是如狼似虎的年紀,漫漫長夜著實煎熬。而她手握大權(quán),找?guī)讉€相好,很正常。
胡太后的第一個“情人”是北魏名將楊大眼的兒子楊華。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楊大眼打仗不要命,楊華也是“少有勇力,容貌雄偉”。
胡太后望著這位小鮮肉,直流口水,恨不得當場撲倒。
但楊華擔心滿足不了胡太后過強的欲望,長此下去會有殺身之禍,連夜南逃,投降梁朝。
胡太后追想思不已,飽含深情地做了《楊白花歌》,讓宮人“晝夜連臂蹋蹄歌之”。
其詞為:“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閣,楊花飄蕩入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春來秋去雙燕子,愿銜楊花入窠里?!?/p>
楊華跑路,胡太后又盯上了元恪的異母弟、清河王元懌。
前面說過,元懌是此時北魏名義上的頭號朝臣。很多大事,胡太后要找他商量。
而據(jù)《魏書》記載,元懌幼而敏惠,美姿貌。
身邊有一位風度翩翩的小叔子,胡太后哪里忍得???便顧不得什么倫理,強幸了元懌。
元懌與胡太后淫亂,雖然招致一些人的厭惡,但他為人正直。
宰相元叉,也就是胡太后的妹夫,京兆王元繼的兒子,平日里行事驕縱,貪贓枉法,元懌經(jīng)常懲治他。
元叉心中不滿,遂與元懌結(jié)仇。
宦官劉騰想讓弟弟做郡守,元懌不同意,理由是劉騰之弟資質(zhì)不佳。
劉騰亦是心中不滿,與元懌結(jié)仇。
懷著對元懌的怨念,元叉和劉騰組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打算除掉他。
二人先是找胡太后告狀。見胡太后不管。便決定繞開她,在小皇帝元詡身上做文章。
正光元年七月(520年8月),元叉、劉騰收買平日負責膳食的太監(jiān)胡玄度,讓他向元詡主動“自首”。說元懌收買他,讓他在食物中下毒,意圖毒死皇帝。
元詡因為元懌與母親的丑事,對元懌的印象一直都不好。
如今出了這檔子事,元詡感到很氣憤,還以為元叉、劉騰是忠誠,直接就信了。
在元詡的支持下,劉騰派人關(guān)上后宮與前殿的通道,將胡太后堵在后宮,不讓她出來。
元叉則以元詡的名義下詔,宣元懌進宮。
元懌還沒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被逮捕,當天晚上慘遭殺害。
除掉元懌后,元叉、劉騰狼狽為奸,把持朝政。元詡繼續(xù)做傀儡。
至于胡太后,則慘遭軟禁。生活待遇一落千丈,時常挨餓受凍。
她后悔啊,終日以淚洗面,只怪自己養(yǎng)虎為患,才落到今天這般田地。
胡太后靠邊站,北魏的國勢有沒有好轉(zhuǎn)呢?
答案是并沒有。
以元叉、劉騰的能力,根本收拾不了殘局。
在這場突發(fā)的事件的前一年,征西將軍張彝之子張仲瑀建議改革人事制度。
北魏以武興國,起初官員在文武官職之間調(diào)動很自然。
孝文帝漢化之后,“文武分治”開始固定,文官職位的發(fā)展前途廣闊,而武將職位升轉(zhuǎn)調(diào)任不易。
漸漸地,朝野出現(xiàn)重文輕武的趨勢。
張仲瑀的建議,就是在制度上對武將的歧視固定化。
這引起近千名羽林、虎賁軍將士的不滿。他們沖到張家打砸,狂扁張仲瑀。張彝也被打得奄奄一息,兩天后不治身亡。
如此惡劣的事件,胡太后事后卻只處決了八個人,其余人等一概不問。以致朝廷的威信蕩然無存。
當時還只是小隊長的高歡因傳遞文件,恰好滯留洛陽,親眼目睹了整場事件。
他斷定朝廷無可救藥,天下即將大亂,返回懷朔鎮(zhèn)后,散盡錢財,結(jié)交豪杰。
親朋好友不明所以,問高歡為何如此?
高歡答道:“我看到禁衛(wèi)官兵焚燒將軍宅邸,太后怕出事而不聞不問。為政如此,朝廷的前途可想而知。天下都要亂了,財物還有什么可留戀的?”
在高歡結(jié)交的朋友中,多數(shù)是和他一樣的低級軍官,如司馬子如、孫騰、侯景等。
就是這些小人物,將在日后掀起驚濤駭浪。
有遠見的人,已經(jīng)開始布局了。而元叉、劉騰卻還忙著賣官斂財。
當時只要舍得花錢,縣令、太守、刺史,都可以找他們購買,明碼標價。
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靠賄賂上位的官員,花了多少銀子,將來自然是十倍、百倍地撈回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胡太后固然好色,但也有些政績,如整頓吏治、賑濟饑荒、察訟理冤、提高女性地位等等。
元叉、劉騰二人,除了不干正事,什么事都干。
在這樣的背景下,朝中一些大臣突然覺得胡太后還不錯,試圖發(fā)動兵變,讓胡太后重新臨朝。不過行動都以失敗告終。
正光四年(523年),劉騰病死。
劉騰活著時,由他負責監(jiān)視胡太后。
元詡也被監(jiān)視。娘倆平時不能見面。
現(xiàn)在劉騰噶了,元叉又經(jīng)常外出游樂,因而胡太后的管制也就寬松了一些。
也是在這一年,北方爆發(fā)六鎮(zhèn)起義。
點燃火藥桶的,是于忠的弟弟于景。
由于得罪了元叉,于景被外放到懷荒鎮(zhèn)做鎮(zhèn)將。
從大城市洛陽到鳥不拉屎的邊塞,于景感到極其郁悶。
并且他來的也不是時候。上任伊始便趕上饑荒,鎮(zhèn)中百姓活不下去,要求開倉放糧。
于景心情不爽,任憑百姓如何乞求,總是以沒有接到命令為由,拒絕放糧。
百姓忍無可忍,索性造反,殺了于景。
懷荒鎮(zhèn)打響了起義第一槍,造反的浪潮很快便席卷北方大地。
不久,沃野鎮(zhèn)民破六韓拔陵聚眾殺掉鎮(zhèn)將,攻占沃野鎮(zhèn),改元真王。
破六韓拔陵,姓“破六韓”,名“拔陵”。他是匈奴人,出身低微,不過很有志向,一直想逆天改命??吹奖狈酱髞y,他覺得翻身的機會來了,便聚眾造反。
遠在洛陽的元叉聽說懷荒、沃野二鎮(zhèn)叛亂,緊急派臨淮王元彧率軍平叛。
但元彧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
史書上說這位王爺容貌俊美,很喜歡讀書,一副“玉面書生”的樣子。
讓這樣的銀樣镴槍頭負責平叛,結(jié)果可想而知。
由于元彧沒能及時救援,懷朔、武川二鎮(zhèn)先后失陷,破六韓拔陵的軍隊士氣大漲。
朝野對元叉的無能表示不滿,紛紛要求他下臺。胡太后得知消息,決定東山再起。
正光五年(524年)秋,元詡、元叉和群臣看望胡太后。
胡太后當場發(fā)脾氣,說:“你們防我像防賊一樣,我待在這里做什么!我決意出家,去嵩山當尼姑?!?/p>
說著,她就動手剪頭發(fā)。元詡和大臣們叩頭勸阻,胡太后反而鬧得更兇。
元叉見狀,主動退讓,答應胡太后可以與元詡自由往來。胡太后因此留元詡在身邊住了好幾天,挽回了母子感情。
正光六年(525)二月,胡太后和元詡趁著出游洛水,跑到高陽王元雍的府上,定下鏟除元叉的計劃。
不久,胡太后找來元叉,試探地問他:“如果你忠于朝廷,沒有謀反之心,為何不辭掉領軍將軍(從一品,掌控禁衛(wèi)軍)一職,擔任其他官職來輔政呢?”
胡太后對此本來沒有抱太大希望,不想元叉滿口答應,主動交出了禁衛(wèi)軍的指揮權(quán)。
元叉喪失兵權(quán),胡太后立馬動手。下詔追削劉騰官爵,免掉元叉的一切官職。
有人隨即上書為元懌申冤。又有人告發(fā)元叉陰謀造反。結(jié)果元叉被賜死。
胡太后重操權(quán)柄,一連下了兩道圣旨,要求地方不許再進貢珍麗之物,并減少天下一半賦稅。
但除此之外,胡太后再無作為。
五年,整整五年沒碰男人?。『箴嚳孰y耐,什么亂七八糟的政務,不管了。找男人才是重中之重。
很快,她就選中了“容貌壯麗”的諫議大夫鄭儼。
之所以選他,一方面是鄭儼的自身條件不錯,是出了名的美男子。
另一方面,兩人還是老相好,早年就滾過床單,只是世人不知道。
中書舍人徐紇善于察言觀色。他看到鄭儼得勢,便主動上門投靠。
鄭儼見徐紇有才有謀,遇事可以商量,便將其推薦給胡太后,總領中書門下事。軍國詔書命令,皆出其手。
徐紇確實有才,但妒賢嫉能,成不了大事。
當家的整天風花雪月,主持工作的有小才無大德。地方上的叛亂愈演愈烈。無論怎么看,北魏都該玩完了。
然而胡太后的八字是真硬??!居然靠著聯(lián)合柔然,鎮(zhèn)壓了六鎮(zhèn)起義。
說來也是可笑。當年道武帝拓跋珪在北方煞費苦心地設置軍鎮(zhèn),就是為了防范柔然入侵。沒想到如今卻要靠柔然來平滅六鎮(zhèn)之亂。
正光五年(524年)五月,北魏朝廷調(diào)回元彧,改派名將李崇擔任北討大都督,廣陽王元淵(又作元深)為副將。
同年十月,李崇免官,元淵代總?cè)终?/p>
正光六年(525年)六月,元淵率軍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出發(fā),進攻懷朔,被義軍打得大敗。
元淵吃了虧,隨即采納于謹(西魏八柱國之一)的建議,將先前的武力平叛,變?yōu)榉只薪怠?/p>
這個策略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舉招降三萬余戶義軍。
隨后,元淵又在于謹?shù)膮f(xié)助下,設下埋伏,打得破六韓拔陵大敗而逃。
與此同時,柔然大軍也連續(xù)重創(chuàng)破六韓拔陵。
為了躲避柔然,破六韓拔陵率殘部南渡黃河。
北魏朝廷瞅準時機,命大將李叔仁堵死破六韓拔陵的退路,又令元淵率大軍赴援。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破六韓拔陵在夾擊下,突然消失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尸。
老大人間蒸發(fā),二十余萬軍民頓時群龍無首,只能拱手而降。轟轟烈烈的六鎮(zhèn)起義就此告一段落。
但還沒等朝廷喘口氣,新的問題又來了——該如何安置投降的六鎮(zhèn)軍民呢?
六鎮(zhèn)因為戰(zhàn)亂,現(xiàn)在皆已成廢墟。原地安置顯然不可能。
元淵覺得可以在平城附近設置郡縣,安置二十余萬降戶。
因為平城離六鎮(zhèn)很近,習俗差不多。不會出現(xiàn)水如不服。
但胡太后采納沒有采納元深的建議。
在她看來,降戶絕不能扎堆。必須得打亂,分散到各地。
理論上,胡太后的想法沒錯。
可她把二十萬降戶安置在今天河北冀縣、定縣、河間一帶,就是想當然了。
河北自古就是人口大省,一口氣塞進二十萬戶,有土地可分嗎?口糧從何而來?
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必然會引發(fā)新一輪起義。
對此,元淵曾預言:“此輩復為乞活矣,禍亂當由此作?!?/p>
結(jié)果還真讓說中了。
六鎮(zhèn)軍民按照朝廷的要求,一路奔波來到目的地,發(fā)現(xiàn)當?shù)卣隰[災荒,無處就食。于是原地爆炸,引發(fā)河北民變。
胡太后起初對民變并不重視,直到平叛的官軍一敗涂地,才讓元淵出馬。
這次出征,元淵把兒子也帶上了。
城陽王元徽趁機對胡太后說:“元淵帶著愛子領軍在外,看來他是心存不軌?!?/p>
元淵曾與元徽的妃子私通。所以只要有機會,元徽就在胡太后面前說元淵的壞話。
得知元徽嚼自己的舌根子,元淵給胡太后寫信,建議將元徽調(diào)離中央,以便自己能放手與叛軍作戰(zhàn)。胡太后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此時義軍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火拼,原為懷朔鎮(zhèn)鎮(zhèn)將的葛榮成了帶頭大哥。
葛榮是個狠角色,打得官軍大敗虧輸。
元徽見元淵兵敗,又到胡太后面前告狀,把屎盆子扣在了于謹身上。
于謹無奈,只能回朝述職,當面向胡太后解釋。
沒有于謹幫忙參謀,元淵不敢繼續(xù)打,率軍退守定州。
定州刺史楊津懷疑元淵圖謀不軌,派人去抓他。
元淵知道消息,倉皇出逃,不想被義軍生擒,人頭落地。
北魏后期最能打的王爺,就這樣稀里糊涂地見了太奶。
不久,葛榮拿下河北大部,兵鋒直指河南,洛陽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就在此時,爾朱榮主動上書,表示愿意征討葛榮,為朝廷分憂。
爾朱榮,單聽這個名字,很多人會覺得他是個滿臉橫肉的莽夫。
大概就是電視劇中安祿山的形象。
然而,這是誤解。
據(jù)《魏書》記載:”(榮)潔白,美容貌,幼而神機明決?!?/p>
如果爾朱榮在洛陽供職,估計也會被胡太后看上。
除了長得帥,爾朱榮還很有錢。
他的祖先都是部落酋長,在北秀容(今山西朔州)有三百里世襲領地。
不過,爾朱榮并不滿足做一個“富二代”,他從小的志向就是在沙場上建功立業(yè)。
為此,爾朱榮經(jīng)常借著打獵的機會,帶著部民搞軍事演習。積累實戰(zhàn)經(jīng)驗。
六鎮(zhèn)起義爆發(fā)后,爾朱榮廣散家財,招募勇士,東征西討,占據(jù)山西中北部,并將斛律金、賀拔岳、賀拔勝、高歡、侯景等重量級人物招攬至麾下。
隨著實力越來越強,爾朱榮已經(jīng)不滿足于稱霸山西。
于是,就出現(xiàn)了爾朱榮上表,請求討伐葛榮的一幕。
胡太后看出爾朱榮非等閑之輩。
這很難看不出來啊。那么多名將上陣,與義軍都是互有勝敗。唯獨爾朱榮像開了外掛一樣,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打遍山西無敵手。
如果讓爾朱榮討伐葛榮,多半沒難度。
可是如此一來,就沒人制衡爾朱榮了。
于是,胡太后直接回絕爾朱榮的上表。
爾朱榮不死心,再次上書朝廷。胡太后再次回絕。
就在爾朱榮打算放棄的時候,他突然接到了元詡的詔令。
此時的元詡已經(jīng)成年了,然而胡太后卻沒有還政的意思。
胡太后因為擔心自己做的那些丑事被元詡知曉,產(chǎn)生憎恨心理。便采取“愚兒政策”。
也就是所有與元詡親近的人,胡太后都會千方百計地把他們趕走。
實在趕不走就索性殺掉!
這導致元詡像個瘟神。連朝臣們見了他,都是繞著走。生怕引火燒身。
久而久之,元詡覺得自己與老媽的關(guān)系無法調(diào)和。老媽不下臺,自己就沒法過正常人的生活。
但舉目望去,滿朝都是太后的勢力。要想翻身,必須要借助外力。
于是,元詡決定拉攏爾朱榮。
他派心腹下密詔給爾朱榮,讓其帶兵到洛陽,脅迫胡太后。
爾朱榮見到密詔,大喜過望,當即令高歡帶兵向洛陽進發(fā)。
不過隊伍走到上黨時,爾朱榮又接到一封密詔,要求他停止進軍。
爾朱榮很納悶,他不知道在洛陽城發(fā)生了一件驚天的血案——孝明帝元詡死了。時年十九歲。
想當初,胡太后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執(zhí)意生下元詡。如今元詡剛成年,她卻親手毒死了兒子。
胡太后下此毒手,鄭儼和徐紇起了很大作用。
這二位姘頭擔心元詡掌權(quán),自己會有殺身之禍,便積極鼓動胡太后動手。
胡太后其實沒得選。
誠然,后來武則天也謀害了親生兒子。
但武則天的兒子多,殺了兩個,還有兩個??倸w是有后路。
胡太后就這么一個親生兒子,殺害元詡,她最終也會遭到反噬。
但胡太后被權(quán)力迷失了理智。變得殘忍自私,做事不計后果。
武泰元年二月二十五日(528年3月31日),胡太后與鄭儼、徐紇密謀,毒死元詡。
第二天,為了穩(wěn)定人心,胡太后謊稱元詡與宮嬪潘華所生的公主是男孩,擁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史稱元姑娘。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
過了一段時間,胡太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坦然承認太子的真相,然后擁立三歲的元釗做皇帝。
胡太后的騷操作,讓爾朱榮開了眼,還城里人會玩?。?/p>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做正人君子了。
于是,爾朱榮上書朝廷,說先帝死得蹊蹺,如今國內(nèi)盜匪猖獗,鄰國虎視眈眈,怎么能讓一個三歲娃娃治理天下呢?我打算進京參與商討國家大事,剪除奸佞,更立長君。
上書之前,爾朱榮已經(jīng)找好了新皇帝人選。這便是后來的孝莊帝元子攸。
元子攸曾是元詡的伴讀,二人情誼深厚,也遭到胡太后的排擠。因此當爾朱榮派人聯(lián)絡他后,他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話分兩頭。
胡太后見到爾朱榮的上書,準確的說,是討伐檄文,感覺天都要塌了。
她找來王公大臣,商議該如何是好。
王公大臣對她的荒唐行為早已忍無可忍,所以都保持沉默,不愿意建言獻策。
只有徐紇站出來說:“爾朱榮小胡,才能平庸,如今不自量力,膽敢發(fā)兵京師,不過是螳臂擋車,禁衛(wèi)軍完全可以制服他?!?/p>
武泰元年(528年)三月,胡太后派兵守衛(wèi)河橋(今河南孟縣西南),小平津(今河南孟津東北),企圖阻止爾朱榮南下。
結(jié)果還沒交手,徐紇口中可以制服爾朱榮的禁衛(wèi)軍就一哄而散。
四月初,元子攸和哥哥元劭、弟弟元子正,潛出洛陽,北渡黃河,見到爾朱榮。
爾朱榮之所以遲遲不過黃河,是因為名不正言不順。
現(xiàn)在元子攸前來,也就“名正言順”了。
隨即,元子攸在爾朱榮的軍營中即位。
為了感謝爾朱榮擁立自己,元子攸任命其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封太原王。
四月十一,爾朱榮率大軍南渡黃河,直撲洛陽。
見大勢已去,鄭儼逃回老家,后被部下所殺。
吹牛皮的徐紇,從宮中找了十幾匹御馬,一路向南逃跑,投奔了梁武帝蕭衍。
胡太后沒有跑。她剃掉頭發(fā),出家為尼,準備投入空門避難。
再度臨朝以來,胡太后干的蠢事是一件接一件。
縱然她八字再硬,這一次,佛祖也護不住她了。
四月十三,爾朱榮以祭天為名,將一千多名(也有說兩千)文武官員誘騙至洛陽郊外的河陰(今河南孟津東北)。
見官員們差不多到齊了,爾朱榮開始訓話,說天下喪亂,皇帝暴崩,都是因為你們元氏宗親貪得無厭。眾人被罵的無言以對。
然后,爾朱榮話鋒一轉(zhuǎn),大聲喝斥道:“你們各個該殺!”
說罷,爾朱榮一聲令下,士兵們刀劈斧砍,高陽王兼丞相元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元恒芝、東平王元略等人,紛紛死于屠刀之下。
當初元雍和別人斗富,如今慘死,也算是應了那句話:“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人死了,錢沒花完。”
宗室王公被殺,引起了大臣們的恐慌,但想跑已經(jīng)來不及了。
頓時,上至權(quán)貴,下至清官,不分忠奸,幾乎無一幸免。史稱“河陰之變”。
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胡太后,當然也沒能幸免。
爾朱榮派人將她從寺廟中搜出,連同小皇帝元釗一起押送到河陰。
胡太后知道自己大難臨頭,向爾朱榮百般求情。
爾朱榮沒聽幾句,拂袖而去,命人將胡太后和元釗裝在竹籠里,投入黃河溺死。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屠殺也有漏網(wǎng)之魚。
元繼早年與爾朱榮打過交道。準確的說,爾朱榮向元繼行賄,元繼拿錢真辦事,爾朱榮覺得他是個“好人”,便派人傳話,讓他待在家里,哪也別去。
諫議大夫山偉曾建議提高邊軍將士的待遇,爾朱榮也認為他是好人,特意安排他在朝廷值班,免于禍難。
還有一百多位大臣,磨磨蹭蹭,遲到了。
當士兵舉刀,正要大開殺戒時,有將領高喊:“你們誰能寫禪文,可以饒他一命?!?/p>
所謂禪文,就是禪讓皇位的文書。
御史趙元則怕死,連忙表示我能寫。
爾朱榮拿到皇位禪讓文書后,令軍士們集體高呼:“元氏既滅,爾朱氏興?!?/p>
一些曾經(jīng)為爾朱榮說過好話,或是曾對北方邊軍有恩的官員,當天也都特意被安排了任務,沒去河陰。
但不管怎么說,爾朱榮依然創(chuàng)造了一次屠殺大臣數(shù)量最多的記錄。
這個事件的影響是巨大的!
事后,洛陽發(fā)生騷亂,民眾驚恐萬分,爭相出逃。昔日繁華的洛陽,成了一座死城。
在外地的北魏宗室,如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海王元顥等,亦是驚恐不已,紛紛投靠梁朝。這導致北魏對南梁的防衛(wèi),近乎完全崩潰。
自此,北魏這家百年老店真的要關(guān)張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