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肝火太旺,喝點絲瓜湯吧?!?/strong>
最近,“絲瓜湯”成為網(wǎng)絡熱梗,它出自一位博主的視頻:
媽媽問兒子:“喝不喝絲瓜湯?”兒子表示不想喝,于是媽媽就開啟了不停地洗腦模式,反復強調(diào)絲瓜湯能去肝火、營養(yǎng)好。
直到孩子終于被煩得大叫“不用了”,媽媽卻委屈地反問:“你以前脾氣沒有這么差啊,我跟你說你這個是肝火太旺,喝點絲瓜湯補一下.......”
短短一個畫面,卻道盡了無數(shù)家庭的日常,許多網(wǎng)友都產(chǎn)生了共鳴,實在是這個場景和自己的日常太像了!
爸媽總愛把孩子生活、工作中的各類難題與辛酸,都歸結于孩子沒有聽從父母的勸說。
有人說,很多東亞孩子,童年甚至一生很難輕盈。因為他們感受到愛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附加的沉重和傷害。
而且東亞父母的愛剛剛好,沒有多到讓孩子健康快樂長大,也沒有少到讓孩子決心拋棄父母,那愛的分量剛剛好讓人痛苦一生。
有人說:東亞家長有一種魔力,跟他們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跟他們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
還有人說,在東亞家庭內(nèi)心的蘑菇云,最后也只能變成一個蔫兒屁。
每一個感慨,精準又戳心。我們的東亞親子關系何以走到這些模式中?有改變模式的可能和途徑嗎?今天一起來看看。
1
3種典型的東亞親子模式
東亞親子模式,每次討論都能引發(fā)很多人的共鳴,它普遍地、一代又一代的出現(xiàn)在很多家庭、親子身上。
NO.1
被忽視的情感忽視
有人說,東亞家庭表達愛意的方式如此奇怪。
明明關心孩子的身體,話到嘴邊卻變成了:“天天吃外賣有營養(yǎng)嗎?自己做飯會死嗎?”
明明關心孩子的情緒,說出來卻變成了:“哭?哭什么哭!一天就知道哭有什么用!”
東亞學生的學業(yè)成就有多閃耀,他們的情感需求就有多被忽視。
孩子們小時候被要求“不準哭”。上學后被質疑:“一個小孩子,能有什么壓力?”
一個孩子在母親節(jié)給媽媽買了一束花,沒想到媽媽竟然氣得不行,發(fā)了一條抖音詢問網(wǎng)友:
“這個一點都不實在的東西,過了兩天就得扔掉,我讓兒子退回去,兒子很委屈了,回來竟然哭了,我做得真不對嗎?”
被父母潑冷水,對大多數(shù)東亞人來講并不陌生,甚至已經(jīng)是東亞父母給孩子造成的情感創(chuàng)傷中,最小的一種。
我們甚至習以為常,覺得和其他更痛苦的情緒暴力相比,“掃興”、漠視都不算什么大事。
可是,即便我們再怎么寬慰自己,也不能磨滅情感忽視造成的傷害,包括焦慮、低自尊、回避型依戀等。
當父母看不到、不接納孩子的情緒、需求和優(yōu)缺點時:
孩子往往無法對自己有準確的洞察,這會影響我們的自我接納、個體的正常社交,還會對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造成負面影響。
NO.2
“有利息”、有條件的愛
東亞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滿滿的,甚至溢出來的;
與此同時,這份愛也是無可避免的、含有期待的,有時甚至是附加了價碼和利息的。
他們總是說:
你要多吃一點,不要挑食,不挑食才是好孩子。
你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
你要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喜歡努力的孩子。
你就考成這樣?出去別說是我孩子!
這種“鼓勵”,使孩子陷入了一種害怕失去愛的恐懼——如果不按要求做,那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孩子,就沒有人會愛你。
有人說,東亞父母的愛是有利息的。
當孩子有一件事做得不太好的時候,父母會說:“我的孩子不該是這樣的。”
當孩子把一件事做得讓父母滿意的時候,父母又會換一套說辭:“不愧是我的孩子?!?/p>
這不禁讓孩子覺得:如果我是一個成功優(yōu)秀的孩子,我就值得被愛,如果是普通平庸的,我就不值得被愛、對不起父母嗎?
而這種有利息的關注和愛,使孩子達到父母評價標準時,會感到自己很有價值;達不到時,就會感到不配得和自我羞恥。
這導致很多人長大以后,總是習慣依靠外界評價個人價值,變得極度在意他人評價、害怕激怒別人,甚至會因為“害怕達不到要求”,而進行強迫性的過度努力,以避免失敗后的羞恥感。
NO.3
被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
《少年說》中,幾位孩子都不約而同哭訴了家長,總把自己和別人比。
一位女孩說,媽媽總是把自己跟好朋友比較。好朋友的確很優(yōu)秀,但自己也有優(yōu)秀的地方,媽媽卻從來沒有夸夸自己。
總愛那孩子和別人比較,從來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即使看到了,也吝嗇夸獎,目的是不讓孩子“飄”——這似乎是東亞父母的通病。
他們希望孩子能站在社會評價體系的塔尖,于是張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小孩”。
這不僅破壞了孩子的幸福感,還人為地給孩子樹立了很多無法超越的“假想敵”。其中很多“假想敵”,本身是孩子的親人、朋友,于是給孩子原本單純的親情、友情也蒙上了陰影。
在比較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難以真心贊美他人的成功,從親情、友情中獲得正向滋養(yǎng)。
一方面想要擺脫枷鎖、活出自我;另一方面又難以控制地陷入“我要比別人好”的漩渦。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卑和痛苦。
2
父母帶來的創(chuàng)傷,可以在代際傳遞中停止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愈。
即便脫離了原生家庭,沒有正確被愛的小孩,也很難懂得如何愛自己和愛人。
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擺脫父母帶來的童年陰影,一天卻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活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模樣。
有的人從小就發(fā)誓,如果自己有了孩子要好好對待,可最終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東亞親子關系的魔咒仿仿佛一代又一代延續(xù)下去,永不停息。
這種延續(xù),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yè)名詞,叫作“代際傳承”。即父母有意(或無意)地將自己的行為、思維方式等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孩子在某些情況下表現(xiàn)出與父母相似的行為或者思維方式。
比較常見的“代際傳承”,主要體現(xiàn)在情緒模式、行為模式和觀念上。
比如:
父母容易焦慮,孩子也容易焦慮。(情緒模式)
討厭父母的控制,卻像父母一樣控制自己的孩子。(行為模式)
父母重男輕女,自己也重男輕女。(觀念)
這種“代際傳承”,需要我們在成年后,走出童年的創(chuàng)傷,讓傷害在停止在這一代。
90后有這樣一個說法:
我們這一代父母,是第一代自我覺醒的父母。長大后的我們學會了自我成長和關系審視。一面治愈自己,一面和解父母,一面保護孩子。
而我們也其實可以,讓傷害停止在這一代,讓愛與鮮花在孩子身上綻放。
3
新一代東亞親子模式
東亞父母頻頻引發(fā)吐槽的同時,各大媒體平臺上都冒出了許多“互聯(lián)網(wǎng)流浪兒”。
一些90后、00后,雖然已經(jīng)成年,有的甚至自己也為人父母,但在網(wǎng)上刷到那些幸福、快樂的家庭視頻時,還是會在評論區(qū)感嘆:“爸媽,你還缺女兒/兒子嗎!”
那么新一代父母都有哪些彈性教育模式呢?
NO.1
大方向父母掌握
小問題孩子決定
小孩缺少獨立判斷能力,作為父母,我們要幫助孩子把握原則性、方向性問題。
但是,要在有限范圍內(nèi),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
哪怕這個決定不是明智的,也可承受的試錯成本中,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后果。
NO.2
尊重孩子獨立人格
做“潛水艇式父母”
有的人已經(jīng)成年了,出門還總要被父母過問:“去哪里呀?跟誰一起呀?朋友電話多少呀?”
如果沒有及時接到電話,身邊朋友的手機也會遭到“奪命連環(huán)call”。
甚至有的人,32歲了還有回家門禁,美其名曰“為了安全”。
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本質上都是因為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因此才會打著“安全”“愛護”的名義,過度管控孩子。
與之相對的,是備受歡迎的“潛水艇式父母”。
他們像潛水艇一樣潛伏在水底,很少露出水面,只是默默地提供保護,又會在緊急時刻現(xiàn)身,給子女托底。
他們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很少插手孩子的生活。在他們眼中,獨立、自由、磨難和試錯都是必要的,在“潛水艇”的護航之下,孩子得以勇敢、自由地探索未來。
NO.3
批評與鼓勵相結合
有一種“一分鐘批評法”,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指出錯誤的行為,然后給出正確的行為建議或解決方法,最后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既批評了孩子,使ta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讓孩子感到了尊重和愛,不至于激起ta的逆反心理。
心理學家張怡筠曾說:
“父母親存在的最大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內(nèi)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父母,希望我們的孩子,向前,可探索廣袤世界;回頭,也擁有全世界。
參考資料:
1. KnowYourself:東亞父母的6種典型教養(yǎng)模式,經(jīng)歷過一種就容易產(chǎn)生「不配得感」
2. Momself:被掃興的東亞父母養(yǎng)大的我們,還有救嗎?
3. 虎嗅:掃興的東亞父母,還不完債的孩子
4. 人物:別人家的「潛水艇父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