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杭州發(fā)布” 傳來一則令生態(tài)學界振奮的消息,在杭州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調查成果新聞發(fā)布會上,調查團隊正式宣布,在杭州臨安區(qū)天目山首次發(fā)現了一種全新的獸類物種,命名為 “華東林猬”。
更令人驚喜的是,此后在西湖區(qū)的群山間、余杭區(qū)的竹林里、桐廬縣的溪谷旁,乃至建德市的丘陵地帶,都相繼發(fā)現了這種小家伙的身影,它們如同藏在杭州山水間的 “自然精靈”,悄然揭開了神秘面紗。
目前,華東林猬的分布范圍還較為狹窄,僅集中在皖南與浙江西北部的山區(qū)丘陵地帶。其模式標本(用于物種命名和分類的標準樣本)被妥善保存在安徽師范大學生物標本館,成為記錄這一物種存在的重要 “身份憑證”。
01
追根溯源:華東林猬的 “百萬年遷徙路”
長久以來,在動物分類學界,林猬屬動物都被貼上了 “北方居民” 的標簽 —— 科研人員普遍認為,它們僅分布在中國北部,以及鄰近的蒙古、俄羅斯等區(qū)域。
在這個家族中,侯氏猬的分布范圍算是最靠南的,主要活躍在山西的黃土高原、陜西的秦嶺山麓,以及湖北北部的丘陵地帶,仿佛一道無形的 “南線”,限制了林猬屬向更南方擴散的可能。
直到2007年,一場 “意外發(fā)現” 打破了這一認知:科研人員在云南高黎貢山的原始森林里,發(fā)現了一個小巧的林猬種群。經過后續(xù)研究,這個種群被正式確認為新物種 “高黎貢林猬”。
這一發(fā)現如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學界意識到:林猬屬或許并非 “偏安北方”,在更靠南的區(qū)域,可能還隱藏著它們不為人知的 “家族分支”。
要探尋華東林猬的起源,化石是最直接的 “時光鑰匙”。目前已發(fā)現的最古老林猬化石,來自山西大同的早更新世地層,距今約200萬年。這枚沉睡的化石,為林猬屬的演化歷程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坐標。
而分子生物學研究,則為我們勾勒出了更清晰的 “家族譜系”。研究結果顯示,華東林猬、高黎貢林猬與侯氏猬的分化,集中發(fā)生在中更新世時期(約74-110萬年前)。彼時的地球,正經歷著一場關鍵的環(huán)境變革 —— 中更新世(約50-120萬年前)的氣候變冷與干旱化,如同一場 “生存大考”,深刻影響了物種的分布與演化。
在這場 “大考” 中,林猬屬的祖先開始了向不同方向的遷徙:一部分朝著西南方向出發(fā),最終在云南高黎貢山定居,演化成如今的高黎貢林猬;另一部分則向著東南方向前行,而位于秦嶺與皖南之間的大別山,如同一條天然的 “生態(tài)走廊”,為它們開辟了通往長三角地區(qū)的道路。
最終,浙皖交界的山區(qū)憑借豐富的植被、充足的食物和適宜的氣候,成為了華東林猬的 “避難所”。它們在這里抵御住了更新世冰期的嚴寒考驗,在這片土地上扎下根來,一代代繁衍至今,成為了如今我們所見到的獨特物種。
02
科學認證:華東林猬為何能 “新晉” 為新物種?
一個物種的 “新身份” 認證,絕非偶然,而是需要經過多方面的科學驗證。華東林猬之所以能被確認為新物種,正是因為它在形態(tài)、地理分布和遺傳學三個維度,都展現出了與其他林猬屬物種的顯著差異。
首先從形態(tài)來看,我國已發(fā)現的林猬屬物種包括達烏爾猬、侯氏猬、小齒猬和高黎貢林猬,而華東林猬在其中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它是中國林猬屬中棘刺最短的物種,仿佛天生帶著 “小巧玲瓏” 的基因。不僅如此,與親緣關系相近的侯氏猬相比,華東林猬的體型也更小,成年個體的體長和體重都明顯更輕,就像一個 “迷你版” 的林猬。
其次是地理分布上的 “隔離”。華東林猬的棲息地,與其他林猬屬物種的分布區(qū)相隔了超過1000公里的距離。這種遠距離的地理隔離,使得它們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難以與其他林猬物種進行基因交流,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種群。華東林猬也在這種 “地理隔離” 中,走出了獨特的演化之路。
最關鍵的證據,來自遺傳學研究。科研人員基于線粒體基因組構建了系統發(fā)育樹(一種展示物種親緣關系的 “家族樹”),結果顯示:來自安徽、浙江的林猬樣本,共同構成了一個獨立的 “單系群”—— 這意味著它們擁有共同的祖先,且與其他物種沒有基因交流。
雖然它們與侯氏猬、高黎貢林猬的親緣關系較近,但在基因層面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已經達到了物種級別的分化標準。正是這一 “鐵證”,最終確認了華東林猬作為獨立新物種的身份。
03
實用指南:華東林猬與東北刺猬,該如何區(qū)分?
在我國東部地區(qū),除了新發(fā)現的華東林猬,還有一種更為常見的刺猬——東北刺猬。在長三角的廣大區(qū)域,東北刺猬可以說是 “出鏡率” 最高的野生動物之一。
無論是田間地頭的草叢里,還是城市小區(qū)的綠化帶中,都可能看到它們背著 “棘刺鎧甲”,慢悠悠覓食的身影。
雖然華東林猬和東北刺猬同屬刺猬科,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輕松區(qū)分它們。這就像分辨兩種外形相似的水果,只要抓住關鍵特征,就能一目了然。
第一個關鍵特征是分布區(qū)域。東北刺猬的適應能力極強,既能在平原地區(qū)的農田、果園里生存,也能在山區(qū)的林地中活動;而華東林猬則更 “偏愛” 山區(qū)丘陵地帶,通常在海拔較高、植被更茂密的山林里活動,在平原和城市中則很少見到它們的蹤跡。
第二個特征是棘刺的顏色和形態(tài),這也是最直觀的區(qū)分點。東北刺猬的棘刺大多呈污白色或淺棕黃色,遠遠看去,整體外形偏白色,就像披著一件 “米白色外套”;而華東林猬的棘刺則有著獨特的“四段式”顏色分布——從尖端到基部,依次為黑、白、黑、白,幾乎沒有全白色的棘刺,這讓它整體呈現出暗褐色,能更好地融入山林環(huán)境。
第三個特征是耳朵的大小。東北刺猬的耳朵較短,長度明顯短于身上的棘刺,從外觀上看,耳朵像是“藏”在棘刺里;而華東林猬的耳朵則較大,長度幾乎與棘刺相等,耳朵豎立在頭部兩側,顯得格外醒目。
第四個特征是頭頂的棘刺排列。東北刺猬頭頂的棘刺呈“對生”排列,在頭部中間有一條狹窄的 “無刺中背區(qū)”,形成了一個明顯的裸區(qū),就像頭頂有一條“小分界線”;而華東林猬的頭頂則沒有這一特征,棘刺均勻分布,沒有明顯的裸區(qū)。
掌握了這幾個關鍵特征,下次在戶外遇到刺猬時,你或許就能輕松判斷:它是常見的東北刺猬,還是珍貴的新物種華東林猬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