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有約,一號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
秋天自古以來就被暈染以“傷感”的底色,因為木葉會在這個季節(jié)凋零,因為雁群會在這個季節(jié)歸去……,因為客思會在這個季節(jié)叢生。
所以,就連秋天的詩,也滲入了不盡的凄涼之意。
本期我們來分享一首張耒的《秋雨》。
這首詩短小精悍,作者用28個字寫盡人生況味,后兩句經典十足。
秋雨
宋·張耒
離披衰柳已無蟬,黃葉閉門風雨天。
陶令無錢難得醉,竹窗過午枕書眠。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世稱宛丘先生,我國宋朝詩人,“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
張耒的詩題材比較廣泛,這些詩或描摹景物,或照進現實生活,或抒發(fā)客中情懷……,帶給讀者豐富的閱讀體驗。
而又因為受白居易和張籍的影響,張耒的詩還有著平易自然、流麗明快的不俗風格。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從張耒開始,南宋開啟了學習唐人詩作的風氣,進而使得南宋詩壇的佳作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呈現出一片較為“繁榮”的景象。
那么在寫這首《秋雨》的時候,張耒正處于被朝廷貶謫的人生逆境中。作者囊中羞澀、親友零散,他面對秋日凄涼的雨天,內心生發(fā)出萬般感慨,于是特寫以此詩抒心境。
詩的首句在第一時間就塑造出了一個蕭瑟的意境:離披衰柳已無蟬;枝條散亂低垂的楊柳呈現出衰敗的形象,此時已經聽不到蟬聲了。
“離披”,散亂、紛紛低垂的樣子。這個詞的到來,不但將楊柳的形象進行了呈現,而且還以一定的視覺沖擊力給予讀者“秋氣”的蕭瑟和清冷之感。
“衰”字再次對物象“楊柳”進行了清晰的刻畫,它在傳遞生命之凋零氣息的同時,也以間接的方式讓整個畫面的色調暗淡了不少。
“已無蟬”三個字在契合季節(jié),在寂靜環(huán)境,也在詮釋“生命”衰退的殘酷現實。
所以理所當然地,當我們在讀完首句的時候,也無不感受到了作者內心的那份憂郁與感傷之情。
承句也為景語描寫:黃葉閉門風雨天;屋外黃葉紛紛落下,正值風雨天氣,“我”關上門獨自呆在屋中。
看到承句,讓人不由想起了司空曙的名筆: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作者寥寥十字,將景色之蕭條和情感之落寞體現得淋漓盡致,每次吟來,都倍受感染。
張耒詩中的承句也是借“黃葉”這一典型物象,把秋天中的一幅頗為寂寥的畫面裁剪下來。
而在這幅畫面中,有“黃葉”為之暈染色彩,有“風雨”為之增添聲音與動感,又有“閉門”二字為之烘托靜感。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它是非常生動、非常具有藝術之美的。
那么再從情感色彩來講,承句中的每一個物象都在訴說著一個“秋”字,也都在表達著作者內心無處傾訴的孤獨和憂郁。
“陶令無錢難得醉,竹窗過午枕書眠?!?;想尋找陶公那樣的樂趣,只可惜“我”沒有錢去買酒將自己喝醉,時間已是午后,“我”只好在竹窗下枕書而眠。
和前兩句相比,后兩句顯然將角度集中在了作者本人身上,將他進一步的心理和舉動展現給讀者。
“無錢”一詞寫出了作者生活的窘迫狀態(tài),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的無奈。
作者特意擇“陶令”入詩,除了在表達自己想要如陶淵明那樣在酒中取樂以外,更是在表達自己有著如陶淵明一樣孤高而又淡泊的性情。
但不同的是,陶淵明可酣暢飲酒,而作者卻無錢買酒,所以就連醉酒的機會也沒有。
故而在此處,作者與陶公之間可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關系,一者無官有酒,一者無官亦無酒。作者處于人生逆境中的那般落寞模樣,以及他無比苦澀的心境皆被烘托得更加清晰又充分。
最后的這句“竹窗過午枕書眠”看似灑脫閑適,實則這是作者無奈之下的一種選擇。人生的孤獨、仕途的渺茫、生活的艱辛……,這一切都承載于其中。
作者以人物舉動描寫再出畫面,引領讀者通過鮮活的畫面去捕捉人物心情,體會詩中意境,進而品讀人生況味,可謂收到了“感人于無形”的效果。
客里孤身多感慨,一庭風雨冷秋窗;讀完一首,尤覺味長。
追逐詩詞之腳步,將讀寫進行到底;關注一號詩巷,我們下期精彩不見不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