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5年10月1日越來越近,村里的氣氛也漸漸不一樣了——不是秋收前的緊張,而是一種帶著好奇與期待的關注,因為從那天起,咱們鄉(xiāng)村的基本農田管理要迎來“新規(guī)時代”。
這事兒不像往年村里辦紅白事那樣熱熱鬧鬧,但家家戶戶都清楚,它比任何一件事都更關乎往后的日子,畢竟土地是農民的根,根上的規(guī)矩變了,生活自然也要跟著“順”著新規(guī)矩走。
其實這新規(guī)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早在2024年初,就聽村干部說過,自然資源部和農業(yè)農村部在琢磨土地管理的新辦法,還向社會征求意見。那時候大伙討論的最多的,就是自家的地會不會被劃進“永久基本農田”的圈子里。
有人擔心,要是自家種玉米的那塊地被劃進去,以后想在旁邊搭個簡易棚放農具都不行;也有人問,村里要是想拓寬村口的路,會不會因為占了耕地卡殼,有沒有商量的余地。后來到了2024年7月、12月,又聽說上面開了好幾層會,反復討論細節(jié),連咱們山區(qū)那些零碎的小塊山地都考慮到了,怕真把農戶的路堵死,還特意加了調節(jié)制度,允許地方通過評估和宣傳,把不合適的地換出來。那時候我就覺得,這新規(guī)不是“一刀切”的硬規(guī)矩,是真的在替農民著想。
如今離實施只剩半個月,村里的變化已經看得見了??h鄉(xiāng)兩級把每塊永久基本農田的具體位置都定好了,村務公開欄里貼了大大的土地空間用途圖,閑下來的村民都湊過去看,指著圖里的地塊念叨:“這塊是我家的,原來劃進底線了”“我家那片沒在上面,以后種點經濟作物還能靈活些”。
村干部也挨家挨戶提醒,以后不管是鋪水管、建廣場,哪怕是想在田里搭個臨時棚子、停個車,都得先查清楚是不是在基本農田底線里,再定方案,絕不能像以前那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我還聽說了個新鮮事兒——“儲備區(qū)”。一開始村里老人都不懂,圍著村干部問:“啥是儲備區(qū)?跟咱種地有啥關系?”后來才明白,是縣里提前劃了些耕地當儲備,要是以后有重大工程得占基本農田,不用滿村找地補,直接從儲備區(qū)里挑就行,省得折騰農戶。而且這儲備區(qū)還跟高標準農田掛鉤,誰家里的地劃進高標準農田范圍,以后水、電、路都會配套得更好,種地也省事。前幾天鄰居老王還跟我說,他打算等新規(guī)實施后,湊錢買臺新農機,“地的規(guī)矩定好了,以后種地有奔頭,投資也放心”。
當然,大伙心里也有實實在在的顧慮,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問題:自家的地到底在不在底線里?要是在,以后哪些事不能做?比如能不能挖魚塘、種花草?要是村里要改建道路、建公共設施,自家的地受影響了,該走啥流程解決?這些問題,村干部都拿著政策文件一一解答,說只要按正規(guī)流程來,該調節(jié)的調節(jié),該復建的復建,不用求人,也不會讓農戶吃虧。
有人擔心,這新規(guī)會不會限制鄉(xiāng)村發(fā)展?我倒覺得不會。前幾天聽廣播里專家說,新規(guī)管的是那些不合理的、鉆漏洞的行為,真要搞發(fā)展項目,比如建學校、修公路,只要提前走程序、做好規(guī)劃,一樣能推進。就像村里想建個文化廣場,以前總擔心占了耕地不好批,現在只要查清楚不在基本農田底線里,或者從儲備區(qū)補劃,按流程申報就行,反而少了以前的“扯皮”。
再說經濟上的好處,新規(guī)實施后,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確方向,資金怎么投、任務怎么下都有監(jiān)控,咱們散戶農民的想法能跟政府規(guī)劃結合起來,糧食高產的目標也更穩(wěn)了。以前村里常因為土地用途吵架,現在底線劃清楚了,質疑少了,溝通也早了,大家心里都踏實。
眼看著10月1日就要到了,我覺得往后村里的生活會更省心。只要記得先查清楚土地底線,按規(guī)矩辦事,找對流程,生產生活就不會亂。以后再想悄悄挖個魚塘、種點花草,先看看公示的底線圖,肯定得三思而后行——畢竟這新規(guī)不是空文,真真切切跟家家戶戶的土地、日子掛鉤了。我也盼著,等新規(guī)落地,咱們的農田質量越來越好,種地越來越方便,日子也能越過越紅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