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醫(yī)院要想走得更遠,教學質(zhì)量就是生命線?!背5率械谒娜嗣襻t(yī)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長汪志紅的這句話,深深烙在全科醫(yī)學科主任張紅英的心中。她既在臨床一線治病救人,也將培養(yǎng)年輕醫(yī)生、普及健康知識視為己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全科醫(yī)學科帶頭人,感受她醫(yī)教同行的醫(yī)者情懷。
全科醫(yī)學科主任張紅英
臨床偵探:從爛蘋果味中讀出生命信號
張紅英常說:“醫(yī)生不能離開臨床,理論學得再透,不實踐就是空談?!?。她始終用專業(yè)和細心堅守一線。
有一次,神經(jīng)內(nèi)科請她急會診,一位腦梗死患者突然腹部劇痛、嘔吐不止,各項檢查都做了,卻找不到原因?;颊咄吹脺喩戆l(fā)抖,家屬心急如焚。張紅英查體時,忽然聞到嘔吐物中有一絲爛蘋果味,她立刻警覺,懷疑是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隨后的血酮檢測證實了她的判斷。
她隨即組織搶救,雙路輸液、胰島素治療……不到一小時,患者的疼痛神奇般消失了。家屬連連道謝,稱她為神醫(yī),她卻擺擺手說:“我不是神,我只是做了醫(yī)生該做的事?!?/p>
在她看來,醫(yī)學是嚴謹?shù)目茖W,也是需要溫度的藝術(shù)。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能成為救命的關(guān)鍵。
張紅英正在查房(左一)
嚴師亦暖師:她把教學當成一種陪伴
在教學工作上,張紅英從來都不含糊。她與科教科齊心協(xié)力、共同管理。每周一到周五晚上,醫(yī)院的助培生們雷打不動地集中晚自習,尤其是每周四,她會親自組織理論小考,從出題、改卷到分析錯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落下。對她而言,教學不是一項任務(wù),更是一種陪伴。
考前一個月,她經(jīng)常督促助培導師給學生們上小課,而她自己幾乎長在了培訓教室里,手把手糾正操作、一對一模擬考核,她不厭其煩地教,直到每個學員完全掌握。“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是她的信念,更是行動。
當這批助培生今年以雙達標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時,她只是欣慰地笑著說:“是孩子們自己努力。”她沒有多說什么,但所有人都明白,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她無數(shù)個夜晚的默默付出。
進行教學查房的張紅英(左二)
健康擺渡人:她把醫(yī)學知識種進百姓心里
除了臨床與教學,張紅英同樣致力于慢病管理和健康科普。她牽頭建起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微信群,利用休息時間答疑解惑。不管多忙,她總會抽空回復@她的消息。
她還自學短視頻剪輯,錄制科普小視頻,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清疾病知識、用藥常識和預防方法?!皬堉魅沃v的,我們聽得懂、記得??!”越來越多患者通過她的講解,學會自我健康管理,她的粉絲也越來越多。
她說:“醫(yī)生不能只會開藥,更要教會患者如何不生病、少生病?!?/p>
張紅英正在進行健康科普講座
耕耘者說:這一切都是播種
身兼管理、臨床、教學、科普等多重職責,張紅英始終全力以赴。問她累不累,她笑著說:“教學和慢病管理,就像播種,你用心澆灌,總有一天會發(fā)芽開花?!彼钚乓环指疟囟〞幸环菔斋@。
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醫(yī)教同行最真實的模樣,她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卻用日復一日的堅持,在醫(yī)學與教育的路上步履不停,播撒下健康的種子,更播撒希望,每一堂課、每一次科普,都是她種下的未來。
來源:指尖新聞
作者:莫艷妮
編輯:邱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