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鄧軍 編輯/趙乾坤】
清晨7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彌漫著咖啡醇香,行李箱輪子在光滑地面上滑行的聲音,夾雜著興奮與期待的韓語交談,如同一首異國交響曲,拉開了上海之旅的序幕。旅客們或手拖行李箱、或端著咖啡,臉上寫滿對這座城市的憧憬。
正午時分,陽光灑落在外灘的萬國建筑群上。微咸的海風與游客的歡笑聲交織,譜寫出一曲動人的城市樂章。不少韓國游客舉起手機,對著東方明珠和外灘建筑群頻頻拍攝,臉上寫滿驚喜,不時發(fā)出“哇哦”“漂亮”的贊嘆。
晚上8點,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演著一場“購物狂歡”??諝庵酗h散著各式小吃的香味,混合著音樂與人群的喧鬧。許多韓國游客手提購物袋,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有的在化妝品店挑選商品,有的排隊購買奶茶,還有的正品嘗地道上海小吃……
2024年12月,大批韓國游客乘坐飛機前來上海度周末,在羊肉串店前大排長龍的景象令人記憶猶新。如今,這一趨勢仍越演愈烈。
據《韓國時報》及中國香港《南華早報》報道,近幾個月來,上海已超越東京和新加坡,成為新一代韓國游客的首選目的地之一。這既得益于中國2025年起對韓國實行的免簽入境政策,也源于韓國游客對中國美食與都市生活的向往。
韓國《亞洲日報》此前報道稱,上海的東方明珠、外灘、豫園、迪士尼樂園等景點吸引了大量韓國游客。從仁川國際機場飛往上海僅需約兩小時,成為韓國游客周末“短途游”的理想選擇。
在線旅游平臺Hotels.com的數據還顯示,在2025年韓國秋夕假期(9月16—18日,類似中國的中秋節(jié))期間,韓國用戶對上海住宿的搜索量同比增長240%。
不止于觀光,韓國人正把上海當“家”體驗
上海市文旅局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來滬韓國游客達42.3萬余人次,增幅高達130.7%,位居所有入境客源國之首。這一數據已接近去年全年韓國游客來滬的44.6萬余人次。
《韓國時報》指出,對許多韓國人而言,上海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自1919年起成為朝鮮獨立運動的總部,也是朝鮮臨時政府的所在地。這段歷史使其成為韓國國民記憶的一部分,至今仍引發(fā)韓國游客的情感共鳴。同時,上海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天際線和豐富的美食,也在韓國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例如,外灘作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觀,其1.5公里長的濱江長廊融合歷史建筑與現代風貌,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群”。這座城市的故事在其建筑與天際線中生動展現,成為韓國游客熱衷在社交媒體分享的焦點。
除了建筑景觀,充滿活力的美食與體驗場景也是吸引韓國年輕群體的關鍵。韓國社交平臺上涌現出大量“上海必吃美食”榜單,引導游客探尋美味。諸如“羊肉串配青島啤酒”套餐、探訪小眾店鋪、體驗美甲等服務,都極受歡迎。甚至有韓國網友調侃:“韓國人辛苦賺的錢,全都貢獻給中國旅游業(yè)了?!?/p>
為應對這一趨勢,上海部分餐廳已招募韓語服務人員,增設韓語標識,更好地服務韓國游客。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向觀察者網分析表示,韓國年輕游客在上海的小眾店鋪打卡、體驗美甲等消費行為,清晰反映出全球旅游消費正從傳統(tǒng)“景點觀光”向“體驗式、生活化消費”轉變。游客不再滿足于作為旁觀者,而是渴望成為當地生活的“臨時居民”。然而,目前中國國內的旅游供給仍大多停留在舊有模式,難以滿足新一代外國游客對真實、個性化體驗的需求。
金準建議,為把握這一新興消費趨勢,商家和服務提供商必須推動一場全方位的革新:產品要更加精細化,哪怕是一道菜、一杯咖啡,都應力求極致,具備“可分享”的屬性;增強文化敘事能力,善于講述產品背后的故事,與消費者建立情感聯結;提升數字營銷精準度,有效運用國際社交媒體與年輕群體溝通;服務體驗應更具溫度,通過人性化的服務將消費行為升華為一段難忘的旅行記憶。
上海在全球旅游市場中保持”長青”的秘訣
《南華早報》還提到,上海對韓國游客的吸引力還源于其便捷的移動支付系統(tǒng)和先進的購物體驗。
例如,韓國游客常在社交平臺上稱贊上海廣泛接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即便使用國際信用卡或境外支付應用的外國游客也能輕松完成交易。
同時,二維碼在上海的廣泛應用也獲得好評,從地鐵乘車、博物館入館,到咖啡購買和高端購物,幾乎無處不在,消除了在數字化程度較低地區(qū)常見的不便與壓力。
此外,上海對外國游客的友好態(tài)度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韓國游客在網上分享與本地人的積極互動,稱贊這座城市的開放、友好與包容。
金準認為,上海持續(xù)迎來韓國游客的熱潮,既是階段性機遇,也具備轉化為長期趨勢的潛力。與東京、新加坡等亞洲旅游城市相比,上海的核心優(yōu)勢在于其獨特的“復合型魅力”——即海派文化的歷史底蘊、現代化建設的宏偉景觀,以及精細城市治理所帶來的安全與便利。
他強調,要使這一優(yōu)勢持續(xù)釋放價值,上海需進行長遠的戰(zhàn)略投入。比如,持續(xù)強化“文化+科技”雙驅動,系統(tǒng)活化文化資源,將前沿科技融入文旅體驗,塑造“未來都市”的獨特形象。更關鍵的是,城市規(guī)劃應致力于構建“主客共享”的高品質空間,讓外國游客自然融入城市的真實節(jié)奏。
此外,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品牌忠誠度,需超越一次性消費,通過建立官方會員與社群體系、持續(xù)講述高質量城市故事,構建情感認同。并以“持續(xù)更新”的創(chuàng)新力,給予游客“每次來訪都有新發(fā)現”的穩(wěn)定預期。
“這才是上海在全球旅游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金準總結道。
上海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城市提供優(yōu)秀范本
上海市文旅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超過415.8萬人次,同比增長37.6%。其中外國游客約312.1萬人次,增長53.3%。隨著中國免簽政策持續(xù)擴大、支付、語言、出行便利度提升,以及文旅活動日益豐富,“China Travel”的全球吸引力正在增強。
9月17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旅游局首席執(zhí)行官麥博朗(Brendan McClements)在媒體見面會上稱贊上海為“令人一見傾心”的城市。“上海,這座早已蜚聲寰宇的國際都會,其魅力是如此鮮活、多元且充滿張力,” 麥博朗向觀察者網坦言。他敏銳地捕捉到這座城市最生動的注腳:“徘徊在街頭的膚色各異的人流,宛如一幅流動的‘萬國畫卷’,這正是上海非凡魅力的最佳寫照?!?/p>
麥博朗認為,“何以成就一座城市的國際吸引力”的答案藏在上海的日常之中:歷史與未來在此交融,外灘的時髦與里弄的煙火氣相映成趣,國際風范與本地韻味并行不悖。尤其是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成為他抵滬后的首重“文化沖擊”,“這種體驗令人嘆為觀止?!?/p>
在中澳旅游交流升溫的背景下,上海給麥博朗帶來的“驚艷”,已不止于旅行者的即時感受,更是對“全球門戶”城市的重新定義:上海以開放與多元持續(xù)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時,也在悄然重塑國際游客的期待與想象。
隨著赴滬外國游客不斷增加,旅游熱潮正從上海擴散至青島、北京、哈爾濱、杭州、重慶等城市。
例如,2025年初,“杭州成韓國人新寵”的話題一度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游西湖、訪靈隱寺,品嘗東坡肉、龍井蝦仁……打卡地標、體驗本地美食成為許多韓國游客在杭日常,熟練使用大眾點評等平臺找店、評分、排隊,也成了他們的新技能。
青島市文旅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4個月,全市接待韓國游客10.56萬人次,占入境游客總量的64%,同比增長44.86%。青島機場邊檢統(tǒng)計顯示,自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8月7日,青島機場口岸入境韓國籍旅客超過25萬人次,約占入境外國人總量的72%,同比增長60%。其中免簽入境韓國旅客達20萬余人次,韓國已成為青島最大的入境游客源國。
金準指出,上海作為“門戶城市”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優(yōu)秀范本——其核心在于建立了一套高標準的旅游服務體系和豐富的都市消費生態(tài)。但要真正將“首站效應”轉化為全國旅游資源的整體活力,關鍵在于打破行政壁壘,建立高效的區(qū)域旅游協(xié)作機制。
“目前國際游客從上海向青島、北京等地的擴散多屬自發(fā)式探索階段,我們應通過頂層設計,推動區(qū)域間聯合開發(fā)旅游產品、實現信息無縫對接與服務標準協(xié)同?!苯饻式ㄗh,以上海為核心聯合長三角乃至更多旅游城市,共同設計“一程多站”式旅游線路,搭建面向海外游客的一站式信息平臺,確保他們在從“門戶”向“腹地”延伸的過程中,獲得流暢、高品質的旅行體驗,從而真正激活全國入境旅游市場。
金準進一步強調,過度依賴短期政策紅利難以持續(xù),構建入境游市場的真正“護城河”,需從戰(zhàn)略層面進行系統(tǒng)謀劃。其核心在于將中國深厚的文化IP價值進行深度挖掘與轉化,將“羊肉串配青島啤酒”這類自發(fā)文化現象,體系化地打造為可持續(xù)、具獨特性的旅游產品與體驗。
同時,“便利化”不應停留在宏觀政策,更應深入游客體驗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打通境外人士移動支付瓶頸,到提供順暢的退稅服務,這些“軟基建”的完善比任何宣傳都更具吸引力。在此基礎上,旅游產品供給應超越傳統(tǒng)觀光模式,向“主題+”復合型業(yè)態(tài)升級,積極發(fā)展如“美食+城市漫步”“藝術+購物”等深度融合體驗,建立起基于興趣與文化認同的旅游目的地持久魅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