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理論是以儒家道家思想中太極和陰陽辯證思想為核心,結合了《易經(jīng)》中的陰陽五行思想,中醫(yī)的經(jīng)絡學和古代的導引吐納術形成的。
《易經(jīng)》是儒道兩家共同的重要經(jīng)典。太極拳的拳理與《易經(jīng)》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其名稱上太極一詞就來源于《易經(jīng)》。《太極歌》是太極心法的總綱領?!短珮O歌》中的太極拳動作陰陽變化之道,與《易經(jīng)》的陰陽變化規(guī)律有極為緊密的聯(lián)系。
太極拳的拳理在理論構建、招式技法、練習原則等方面與《易經(jīng)》有著緊密聯(lián)系。
易經(jīng)
《易經(jīng)》認為宇宙萬物由陰陽兩種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構成,這一觀念是太極拳理論的基石。太極拳動作講究剛柔結合。例如在陳氏太極拳中,發(fā)力時的剛勁如同陽剛之氣的爆發(fā),動作迅猛。而在過渡和化勁時則呈現(xiàn)出陰柔之態(tài),動作舒緩。這使得太極拳在實戰(zhàn)中既能以剛勁制敵,又能以柔勁化解對方的攻擊,達到克敵制勝的效果。
太極拳的動作和理論都包含著《易經(jīng)》中的陰陽、五行、八卦哲理。太極拳的動作講究動靜結合、剛柔相濟、陰陽平衡,這些都是來源于《易經(jīng)》。太極拳的動作要求“立身中正”,這與《易經(jīng)》中“居中得正”的中道思想一致。
承襲《易經(jīng)》“生生不息、永恒變化”的“變易”思想,形成了太極拳“隨曲就伸”“因敵變化”的拳理。太極拳拳理主張動作不僵硬固守,即便緩慢連貫的招式中,也包含細微的動態(tài)調整,如同八卦卦象的變化般,在動態(tài)中適應外界。
太極拳的陰陽平衡與轉化拳理,源自于《易經(jīng)》“陰陽相生相克”的核心思想。其表現(xiàn)在太極拳的“剛柔相濟”“虛實轉換”“動靜結合”。例如動作中剛勁與柔勁需相互調和,重心虛實隨招式動態(tài)轉換,以及“動中求靜、靜中寓動”的思想,均追求陰陽平衡以避免偏廢。
太極拳中最基本的招式八法五步中,八法對應的就是《易經(jīng)》的八卦,即乾卦對應掤?、坤卦對應捋、離卦對應擠、坎卦對應按、巽卦對應采、震卦對應捌、兌卦對應肘、艮卦對應靠。例如掤屬乾卦,取“天行健”之意,兩臂圓撐,勁氣貫指,拳力飽滿無缺;捋歸坤卦,法“地勢順”之德,引化來勢,拳力重沉且綿長。不同的卦象對應著不同的拳力特點和運用方式。五步對應的就是五行,即金步對應右盼、木步對應左顧、水步對應進步、火步對應退步、土步對應中定。這些動作均符合五行生克之理。
太極拳習練者
而《易經(jīng)》八卦在人體臟腑器官上也有對應關系。乾卦對應大腸。坤卦對應脾,震卦對應肝臟,巽卦對應膽,坎卦對應腎和膀胱,離卦對應心臟,艮卦對應胃,兌卦對應肺臟。五行與五臟對應關系為心對應火,肝對應木,脾對應土,肺對應金,腎對應水。所以,習練太極拳的八法五步動作就可以調理對應的內臟運行,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態(tài)。
虛實也是陰陽的體現(xiàn)。在太極拳中,身體的重心、肢體的動作都存在虛實之分。虛為陰,實為陽,虛實的相互轉化貫穿于整個太極拳的練習過程。比如在太極拳的起勢動作中,身體由靜而動,重心逐漸從雙腳均勻分布過渡到一側,另一側則相對為虛,這就是陰陽虛實的初始變化。
《易經(jīng)》強調“變易”,世間萬物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太極拳的招式也變化無窮,沒有固定的模式,能夠隨對方的動作而變化,做到因敵制勝。每一個招式都蘊含著多種變化的可能性,拳力的運用也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和變化。
易經(jīng)
現(xiàn)代太極拳大師吳圖南認,要想悟懂太極拳理,必先研懂《易經(jīng)》中的智慧和道學。孫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孫祿堂先生說:“易有八卦,人有八脈,拳有八式,是以拳有八卦之變化”。
《易經(jīng)》這本書可以說是集陰陽理論之大成。而太極拳則是把《易經(jīng)》的陰陽變化規(guī)律用在了太極拳的動作之中。
我們通過練習太極拳的動作變化,可以體悟陰陽變化之道,從而探求大道之理。我們打太極拳不僅要打出拳味,還要從中探索其所蘊含的哲學意味,從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