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大班,最高頻的一個詞,那肯定是“幼小銜接”了。
昨晚,我的一個同事參加完家長會問我,過來人回頭看,先從哪里開始比較“不費媽”,我給她講了2個故事:
幾年前,朋友帶著9歲的孩子從美國回上海,直接把孩子送進了包玉剛(上海出了名的蠻雞血私立小學),我聽了立馬倒吸一口氣,脫口而出,那你孩子肯定跟不上的吧?
朋友說,是啊,是跟不上,倒數第一。
我看著她神態(tài)還蠻輕松的,更加納悶了,那孩子什么反應啊?朋友笑著說,那你自己問他唄。
正好,那個孩子出來拿飲料,就順勢問了,這兩年回國,在學校開心嗎?跟得上嗎?
孩子想都沒想地說,我這幾年有進步的啊,從倒數第一變成了倒數第三。說完,拿著飲料回房間了。
我又轉過頭問朋友,你不著急的嗎?
朋友也笑著說,倒數第一,那說明他是跟上進度,至少沒留級啊。
03
優(yōu)勢心理
捫心自問,我肯定做不到像朋友那樣,孩子什么都不準備,直接從國外系統(tǒng)空降到一個學科要求非常激進的學校。
從我主觀臆斷來說,這個孩子注定要“垮掉”的。但從那天和孩子的互動來看,他完全沒“垮”。
回到幼小銜接這個話題,我從朋友的這個故事得出的第一個感悟就是,幼小銜接歸根到底,銜接的是優(yōu)勢心理。
優(yōu)勢心理指的是,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時心理活動所發(fā)出的力量,當然大家也能簡單地說是“自信”,只不過自信是結果,而優(yōu)勢心理說的是,為什么孩子會自信。
孩子人生最初的優(yōu)勢心理是從外界反饋得來的,最簡單的就是,父母對于他們做的事情的反饋,這包括了夸獎還有神情。
孩子出生后與生俱來就有優(yōu)勢心理,我們想一想,當年孩子扔個積木、拍個手,我們成人給他們的反饋就知道了。
這也是為什么,幼兒的眼神總是亮亮的,總是一副“我很厲害”的神情。
具有“優(yōu)勢心理”的孩子,不會被暫時的挫敗打倒,而與之相反的一種心理,就是“失敗定勢”。
孩子小的時候,錯也是可愛的。可一到接近學齡,很多大人盡管言語不說,整張臉都是寫著,“你不夠好”。
于是,慢慢地,之前的優(yōu)勢心理被“我肯定學不好;我注定是差生;我就是很笨的”這些失敗定勢取代了。
回到我朋友這個例子,那個孩子之所以完全適應,得益于的就是他長久積累的“優(yōu)勢心理”,而這份心理其實是父母提供的。
了解包玉剛的朋友們肯定知道,孩子的倒數第一,老師肯定要找家長的。
如果家長扛不住壓力,自己又無法消解壓力,從而轉換給孩子,那么大概率,這個孩子的“優(yōu)勢心理”就會打破。
大家可以自查一下,如果你本身就是個心理素質比較差的家長,對于老師天然有敬畏感,對于比較就容易焦慮著急的,那么可以讓孩子適當上一下幼小銜接。
說白了,幼小銜接這件事,首先完成的就是“優(yōu)勢心理”的保持。
而我們大多數成人都是更加“脆弱”的,幼小銜接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安心。
02
過猶不及
第二個真實的故事,我另一個朋友的孩子,三年級時,從之前每次考試班級前十直接斷崖式地跌到了幾十名。
她媽媽和她聊天才知道,孩子在小學前兩年上課都不聽的,因為這些內容以前就學過,很無聊。
而因為成績不錯、作業(yè)不錯,大人和老師也都沒在意這些,她就這樣很輕松地課堂“摸魚”了兩年。
三年級一到,老本吃完了,但是孩子前兩年養(yǎng)成了不少壞的學習習慣,上課開小差不聽,現在想聽也覺得好難改變,自然就跟不上了。
“優(yōu)勢心理”要保持,但要注意度,過猶不及。
“幼小銜接”側重在“銜接”,而不是“提前學”,大家一定要區(qū)分這兩者的區(qū)別。
所謂的“銜接”,就是幫助孩子進入小學的最初一年半年,沒有那么痛苦,心理優(yōu)勢沒有丟失。
像拼音和認字,可以適當接觸,至少讓孩子對于拼音熟悉,了解為什么要“認字”。
像寫字,可以拆解一點難度,先從握筆開始,掌握正確握筆后多畫畫,然后再書寫自己已經認識的“字”,當然這個階段不求好看。
再比如,學習寫自己的名字,可以做一段簡單的自我介紹。
這些就像新車上路前,肯定要“拉”幾把,讓引擎有個適應的過程。但上路前過度使用,對接下來的路程也未必是好事。
學齡前需要學到什么程度,做到多好,這取決于每個家庭的預期和之后所選擇的學校情況。
但我們需要認識到,做這些不是為了“一步到位”,孩子直接都掌握了,而是混個臉熟,產生興趣,強化他的“心理優(yōu)勢”。
畢竟小學最開始的都是基本功,就是靠細水長流的。千萬不要把幼小銜接,提前變成了“討厭上小學”的狀況。
03
不能忽視的關鍵
除了我上面所說的,下面這些,就是落實到實踐層面的關鍵。
1.學習習慣
“聽”的能力很關鍵,上學后基本上80%的知識獲得都是從“聽”而來。但學齡前大部分家長會在意“說”,而忽視“聽”。
“聽”分為“聽到”和“聽懂”,聽到談論的就是我們早期一直在做的,聽從指令,培養(yǎng)自控力和專注力。
而“聽懂”,也是大家很關注的繪本閱讀中關鍵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這也是為什么我上面強調,并不是報了班才叫“幼小銜接”,有心的從很小就已經給孩子打基礎了。
特別想提醒低幼孩子的父母,我們不能指望“散養(yǎng)”六年的孩子,到了上學年紀一下子就自控了。
更加別指望到了4、5歲報班就能解決問題,這些都是點滴養(yǎng)成的。
2.學習環(huán)境
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可以考慮給孩子打造一個學習角落,一個書桌一把椅子,幫助孩子打造“有準備的環(huán)境”。
不需要買多昂貴的學習桌,但要讓孩子的看書畫畫,從之前趴在地上、站著扭動的狀態(tài),慢慢過渡到可以在書桌上坐定。
分階段逐步拉長“學習”時長,從10分鐘到20分鐘,慢慢適應。
大部分小學一節(jié)課都是40分鐘,而低幼孩子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別說全程專注,就是40分鐘坐端正,一開始都是很難的。
在家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游戲來拉長孩子端正坐姿的時長,幫助孩子適應上學節(jié)奏。
而說到這里,又不得不老話重提,學齡前幫助孩子打造一個好的身體,好的體能,強壯的肌肉力量,對于今后學習也是大有幫助的。
3.語文的準備
這里談的“語文準備”,并不是認識多少字,而是關于語文思維的打造。
能不能邏輯清楚地表達、說清楚一件事?
能不能聽懂大人的正常對話?
如果遇到不清楚的,能不能主動提問進行澄清?
能不能講個故事、復述一個繪本?
我見過不少小學生家長包括小學生老師,大家回頭看,都會說,語文這方面當年有點忽視了。
語文的準備,是學好所有課程的關鍵,畢竟不管英語、數學的課堂學習,都是回歸到語文思維的核心。
幼小銜接家家都在做,但是每個家長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沒有哪種幼小銜接更好,只有“適合”你和孩子的,才是最好。
記得轉發(fā)朋友圈,也許你圈里的不少過來人,也會和你分享他們的故事,記得留言告訴我~
這些年寫了3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復
歡迎點擊下方標簽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按關鍵詞搜索歷史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