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興義村官的“一句‘狗庭長’換15日拘留+3萬罰款”,到如今山東臨沂農(nóng)婦“一句‘沒良心’遭15日拘留+10萬罰款”,兩起相隔數(shù)年的事件,卻有著驚人相似的內(nèi)核——當事人因不滿司法判決表達情緒,最終遭遇遠超預期的嚴厲處罰,而這樣的處理方式,無一例外引發(fā)公眾對“公權濫用”“打擊報復”的質(zhì)疑,更讓司法公信力一次次面臨考驗。
2017年,興義市鄭屯鎮(zhèn)絨泥村黨支部書記趙進才,因妻子的遺產(chǎn)繼承糾紛案一審判決不合預期,酒后發(fā)短信用“狗庭長”辱罵承辦法官黃金龍。不可否認,辱罵司法人員的行為確需糾正,但15日拘留疊加3萬元罰款,對普通民眾而言已屬“天價代價”。更值得商榷的是,涉事法官本身是“被辱罵者”,屬于利益相關方,按常理法院應啟動回避程序,由其他獨立司法機關處理此事,而非自行裁決、加重處罰。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操作,很難不讓人懷疑是為維護工作人員顏面的“挾私報復”。
時隔多年,類似劇情在山東臨沂再次上演。農(nóng)婦楊寶花的丈夫被打致輕傷二級,施暴者僅獲拘役三個月,這樣的判決本就讓她難以接受。當她前往法院向承辦法官討要說法,只因一句情緒激動下的“誰這么判決,誰就沒有良心”,竟被處以10萬元罰款與15日拘留。對照法律規(guī)定,即便在法庭內(nèi)擾亂秩序,罰款上限也僅為1000元,而楊寶花事發(fā)于執(zhí)行大廳,既非庭審現(xiàn)場,處罰金額更遠超法定標準。這樣明顯“越界”的處罰,與其說是維護司法秩序,不如說是公權的任性濫用。
法院作為手握司法裁量權的公權機關,核心職責是“依法、公平、公正裁決”,而非用重罰壓制不同聲音、捍衛(wèi)所謂“尊嚴”。當事人不滿判決,本可通過上訴、申訴等合法途徑維權,即便言語有失分寸,司法機關的應對也應守住法律底線,兼顧情理平衡。若動輒以“重罰立威”,甚至因工作人員個人情緒對當事人打擊報復,看似維護了“司法權威”,實則是對法治精神的踐踏——當民眾發(fā)現(xiàn),表達訴求可能換來遠超過錯的懲罰,當司法裁決與公眾認知嚴重背離,誰還會相信“法律是保護弱者的武器”?
兩起事件之所以引發(fā)廣泛質(zhì)疑,本質(zhì)上是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深切期待。司法公信力不是靠重罰“罵聲”積累的,而是靠每一次依法裁決、每一次公正對待筑牢的。無論是村官的3萬元罰款,還是農(nóng)婦的10萬元罰款,看似是對個體的懲戒,實則透支著民眾對司法的信任。
如今,臨沂農(nóng)婦的事件仍牽動人心,而興義村官的舊案也并未被遺忘。公眾期待的,不僅是對這兩起事件的徹查與糾正——退還不當罰款、追責相關人員,更希望司法機關能以此為戒,守住公權邊界,讓司法裁量回歸“依法、公平、公正”的本質(zhì)。唯有如此,才能讓民眾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讓司法公信力重新扎根人心,避免類似的“公權任性”事件再次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