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你還有熱愛嗎?如果有,你愿意為這份熱愛付出多少?
采訪完小雪父女倆的故事,我腦海里浮現出了這個問題。這對杭州父女,過去5年來一直在做一件事:滿世界尋找一只素未謀面的卷羽鵜鶘。
結緣鵜鶘
2020年,12歲的杭州女孩小雪(俞恩雪)偶然間看到一則報道:一種極為罕見的鳥類——卷羽鵜鶘,出現在杭州上空??催^報道后,小雪對這種長著長長的喙、嘴部自帶一個“漁網兜”的鳥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浙江漩門灣濕地公園拍到的卷羽鵜鶘(供圖:焦盛武)
卷羽鵜鶘,屬于鵜形目鵜鶘科,是一種大型食魚類游禽,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物種”,在我國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
根據卷羽鵜鶘的遷徙和分布范圍,全球卷羽鵜鶘可以分為歐洲、西亞和東亞3個種群,對應的也有三條遷徙路線。當時,出現在杭州的是東亞種群,繁殖于蒙古國,每年冬季要遷徙到中國過冬,種群數量不足150只。
父女倆決定做兩件事
深入了解卷羽鵜鶘生存的現狀后,小雪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做些什么,保護這種瀕危的鳥類?
俞潤源是一位工程師,在他看來,支持孩子的熱愛才是教育的真諦,他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女兒“追夢”。于是,他決定做兩件事:
一件是和愛畫畫的女兒,一起做一本保護卷羽鵜鶘的繪本,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保護卷羽鵜鶘。
小雪和她設計的“零柒”
在爸爸的幫助下,小雪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完成了《跟著鵜鶘去旅行》家庭繪本。繪本的主角是一只漂亮的卷羽鵜鶘,小雪給她取了一個名字“零柒”,爸爸、小雪和家里的貓咪“雞塊”成了繪本故事里的配角。
故事圍繞小雪一家跟著卷羽鵜鶘的遷徙路線一路前行,并聯合世界上愛鳥的專家和動物,探尋如何更好地保護大自然,為“零柒”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生存的環(huán)境的故事。
浙江漩門灣濕地公園拍到的卷羽鵜鶘(供圖:焦盛武)
小雪的英文很好,在創(chuàng)作繪本的過程中,她還精心設計了中英文雙語版本。
小雪手繪的《跟著鵜鶘去旅行》插圖
另一件近乎“瘋狂”。父女倆決定,沿著遷徙路線,尋找卷羽鵜鶘。
此后的5年時間里,父女倆開啟了“全世界尋找卷羽鵜鶘”的行動,他們走遍很多國家,尋訪各地的卷羽鵜鶘專家,越來越深入了解卷羽鵜鶘,也遇到了許多有趣的事。
卷羽鵜鶘追尋之旅
時間:2020年冬
地點:中國林業(yè)科學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杭州富陽):
小雪第一次遇見焦盛武博士
俞潤源騎著改裝的自行車,載著女兒來到了富陽,他們見到了當初發(fā)現卷羽鵜鶘在杭州出現的鳥類專家——中國林業(yè)科學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的焦盛武博士。在焦博士的指導下,小雪父女對卷羽鵜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為接下來的追尋之旅做足了準備。
時間:2021年5月12日
地點:中國林業(yè)科學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杭州富陽)
首屆卷羽鵜鶘東亞種群保護國際研討會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專家及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鵜鶘專家組主席Giorgos Catsadorakis博士、蒙古國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中心Nyambayar Batbayar博士、日本野鳥會Simba Chan博士等分享了卷羽鵜鶘種群趨勢和保護發(fā)展的現狀。
焦博士是卷羽鵜鶘國際工作組的中國區(qū)負責人,在他的推薦下,小雪也受邀在研討會上分享了自己與卷羽鵜鶘的故事。
時間:2021年11月
地點:杭州灣濕地
這里是卷羽鵜鶘每年越冬途經或停留的地方,因為種群數量實在太小,小雪依然沒能見到卷羽鵜鶘。
時間:2023年7月
地點:蒙古國
小雪父女在卷羽鵜鶘繁衍地蒙古國哈爾烏蘇湖,劃船穿越比人還高的蘆葦蕩尋找了兩周,還是沒遇見卷羽鵜鶘。這一趟也有收獲:他們拜訪了蒙古國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蒙古野生動物保護科學中心的專家們,了解到卷羽鵜鶘在蒙古的生存狀態(tài)。
小雪和爸爸在蒙古
2020年,蒙古生態(tài)學家曾對13只亞成體卷羽鵜鶘進行“環(huán)志”,為其中兩只體形最大的個體佩戴鳥類衛(wèi)星追蹤器,追蹤250余天后獲得了卷羽鵜鶘完整的秋季遷徙路線——
以第一只卷羽鵜鶘為例:2020年9月25日開始冬季遷徙,經過105天、4200多公里的漫長遷徙,于2021年1月8日到達了位于中國溫州灣的越冬地。
它們通常白天飛行、夜晚休息,整個遷徙途中僅休息了14-15次,白天平均飛行5-9個小時,中間??康牡攸c是:滄州北大港、黃河三角洲、海州灣、中路港、長江入??诟浇?、杭州灣、臺州灣和溫州灣等區(qū)域。
小科普:什么是“環(huán)志”?
就是在鳥的腳上戴上唯一編號的金屬環(huán),通過全球各地監(jiān)測,識別出這些編號,就可以繪制出卷羽鵜鶘的飛行遷徙路線。
時間:2024年1月
地點:韓國
父女倆也沒能在韓國見到卷羽鵜鶘。
巧合的是,他們在這里見到了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伙伴協(xié)定(EAAFP)國際組織的專家,向他們贈送了《跟著鵜鶘去旅行》的家庭繪本。
時間:2025年1月
地點: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布魯姆環(huán)志項目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涉禽研究,迄今已有44年,除了澳大利亞本地,有50%參與活動的人群來自全世界各地。
小雪在澳大利亞看到了白鵜鶘
得知布魯姆有環(huán)志的項目,小雪打算參加,她期待可以和世界各地的鳥類專家一起工作。因為環(huán)志項目地點位于澳洲偏僻的西部,父女倆背著睡袋帳篷來到了澳洲。
遺憾的是項目申請人員已經滿額,他們轉而到當地的博物館,贈送了自己的繪本。這一趟旅行,小雪在澳洲停留了一個月時間,她見到了白鵜鶘和斑尾鵜鶘。
小科普:中國自1982年成立全國鳥類環(huán)志中心以來,已存儲了亞洲第一的環(huán)志量。
讓更多人認識并保護卷羽鵜鶘
小雪還跟著爸爸到過俄羅斯、日本、土耳其、尼泊爾等地,每到一處,他們都會訪問當地的鳥類專家,送出自己的繪本。
為何不遠萬里追蹤卷羽鵜鶘?小雪的想法很簡單:“希望有更多人來關注卷羽鵜鶘,有更多人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p>
小雪把繪本送給旅行中遇到的友人
第五屆世界生物圈大會即將在杭州舉行,小雪和爸爸在原來繪本基礎上重新創(chuàng)作了家庭繪本《循著鵜鶘遷徙的路去旅行》,他們也想借這次大會的契機,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繪本送到大會現場,讓更多人認識并保護卷羽鵜鶘。
卷羽鵜鶘東亞種群數量
2024年1月,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濕地生態(tài)研究團隊在全國16個省市發(fā)起卷羽鵜鶘東亞種群同步調查,調查期間,研究團隊共記錄到卷羽鵜鶘161只。
調查結果顯示,作為卷羽鵜鶘最重要的越冬地,浙江溫州灣調查到101只,卷羽鵜鶘第二大越冬地福建福州市連江縣濱海濕地調查到29只。
此外,江蘇調查到13只,上海、安徽、陜西、河南、貴州、四川六省市也首次記錄到一定數量的卷羽鵜鶘。
中國境內哪些地方能偶遇?
全球主要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有3條路線貫穿中國全境,分別是東非—西亞、中亞—印度,以及東亞—澳大利西亞。其中,東亞—澳大利西亞又細分西線、中線和東線三條,據統(tǒng)計,每年有20%-25%的遷徙候鳥會由此通過。
浙江自然博物院鳥類研究團隊成員錢程說,候鳥遷徙基本不會選擇純海路或純陸路。我國東海岸所在的東線,沿途遍布水草繁茂的濕地,是候鳥理想的中途停歇處,也是中國3條候鳥遷徙線路中最擁擠的一條。錢塘大灣區(qū)濕地公園就在這條線路上。
每年9月底至10月初,卷羽鵜鶘從蒙古西部的湖泊出發(fā)開始遷徙,進入我國境內后,會先往渤海灣,再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最遠會到達福建羅源灣,大概每年12月初抵達浙江,等到第二年3月中上旬返回。
記者手記:看見每個孩子的“高光”
前不久,我采訪了一對“瘋狂追夢”的父女:爸爸俞潤源和女兒俞恩雪。從2020年開始,俞爸爸支持女兒對于卷羽鵜鶘和生態(tài)保護的熱愛,5年間帶她走遍了世界各地,追尋這只從未謀面的,東亞種群數量不足150只的瀕危鳥兒。
在“尋夢”的過程中,俞爸爸鼓勵愛好畫畫的女兒設計制作了一套《跟著鵜鶘去旅行》的家庭繪本,父女倆一路走,一路將繪本送給旅途中遇到的友人。
也許有人會問:創(chuàng)作繪本、歌曲,帶著孩子滿世界跑,只為追一只鳥?
俞爸爸發(fā)給我的這段話,也許就是答案:
我陪著女兒一起做繪本,一起去追鳥,是因為我想通了一件事:讓會讀書的孩子成材,讓不會讀書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正因為了解女兒,所以我的選擇是:與其把錢花在補習課上,不如和孩子來一趟長途旅行,珍惜我陪她長大,她陪我變老的過程,不參與內卷,內卷就不存在。
俞爸爸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動物園里有許多動物,猴子、大象、老虎……在爬樹比賽中,大象使出了吃奶的力氣,還是沒能贏過猴子。這個故事道理很簡單:爬樹是猴子的天賦,也許大象窮盡一生也很難爬上最高的那棵樹。
小雪就是俞爸爸故事里的那頭“大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她的成績就一直徘徊在班級中下游。俞爸爸想明白了一件事:與其逼著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不如換個視角找找孩子擅長的領域。
小雪喜歡畫畫和小動物,他就鼓勵女兒把小動物們都畫下來,這才有了后來的《跟著鵜鶘去旅行》家庭繪本。小雪喜歡英語口語,每一次到國外他都鼓勵小雪和別人溝通交流,如今小雪的口語可以在英語國家暢通無阻。小雪關注卷羽鵜鶘,那就陪她滿世界尋找這只鳥……
這一系列看似“不務正業(yè)”的背后,藏著一個父親的教育邏輯:每個孩子都有屬于他自己的“高光”。
俞潤源自己是大學生,當時他考入了南京理工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西安從事機械相關工作,從傳統(tǒng)意義上說,他是那個年代的“學霸”。
小雪還有個姐姐,從小成績就很好,一路考試綠燈,拿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畢業(yè)后回國成為一家外企的財務高管,這樣的經歷,也算得上傳統(tǒng)觀念里的“學霸”。
滿世界追卷羽鵜鶘的小雪,何嘗不是另一種“學霸”:她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充滿了熱情和自信。除了繪本,她還創(chuàng)作了3D明信片、玩偶、有聲卡片等許多卷羽鵜鶘的周邊。
她在國際研討會上用英文大方自信地講述自己和卷羽鵜鶘的故事,贏得了眾多國際專家的肯定;她還想成為生物圈保護大會的志愿者,為生態(tài)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俞爸爸坦言,周圍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總認為小雪浪費了許多本來應該學習的時間。小雪的老師也找他談話,說“從95分到100分有難度,但從60分到70分其實沒那么難”。
俞爸爸認同老師的觀點,但他覺得,與其拼命努力去提高這“10分”,不如找找孩子本來就已經“95分”的賽道,去沖刺頂峰。
大家都知道,成績并不是評價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但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很少有家長或孩子能夠做到無視成績。小雪父女的經歷也許是一個特例,他們的故事至少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示:
不是每一只鳥都能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在自己熱愛的賽道上努力奔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只“卷羽鵜鶘”。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諸蕓
編輯 成嘉怡
審核 毛迪 陳奕
BREAK AW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