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于婷
在普陀山慧濟寺內(nèi),一株高約14米的普陀鵝耳櫪已經(jīng)孤獨地存在了250余年。這個雌雄異花同株植物,由于授粉難、發(fā)芽難等原因,在人為環(huán)境稍有破壞后,迅速走向了滅絕邊緣。
曾經(jīng),全世界只剩1個野生植株,成為極度瀕危植物。數(shù)十年后的今天,走進成都植物園珍稀瀕危植物專類園,5株普陀鵝耳櫪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據(jù)悉,通過就地保存、遷地保護、人工授粉、播種和扦插等方式,其暫時擺脫了滅絕危險。像這樣的保護故事,在成都植物園里,已經(jīng)持續(xù)了近40年。
9月18日上午,由成都市植物園與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聯(lián)合舉辦的“植物保護研究與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研討會在成都召開。通過參觀交流、實地考察、圓桌論壇等方式,中英雙方共話植物多樣性保護。
遷地保護讓“地球獨子”不孤獨
與64種重點野生保護植物“當鄰居”
走進成都市植物園,從寫著“珍稀植物園”的大石頭左側拾級而下,曲折的小徑,滿眼的綠色,伴隨著頭頂木橋下噴出的水霧,仿佛穿越進了童話中的仙境。
據(jù)了解,這個10590平方米的空間,是植物園內(nèi)小范圍生境差異最大的區(qū)域,依托地形優(yōu)勢,配備完善的噴灌系統(tǒng),采取模擬自然方式配植,營造既適宜遷地保護珍稀植物又便于游人觀賞的場所。
在深深淺淺的綠色中,隱藏著不少植物界的“大咖”。
“這個就是普陀鵝耳櫪,世界上最孤獨的植物?!毖刂ぷ魅藛T手指的方向,一株不足1米高的綠色長葉植物映入眼簾。很難想象,這抹綠色曾經(jīng)差點就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930年,植物學家鐘觀光在浙江普陀山采集到它的標本,由于它雌雄異花且花期不一致,自身授粉困難,受到人為影響,僅存1株野生植株?!睋?jù)工作人員介紹,1987年,普陀鵝耳櫪被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列為全球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人們開始對這個物種唯一的幸存者進行保護,并花費數(shù)十年研究它的人工授粉、繁殖技術。
2015年,普陀鵝耳櫪的數(shù)量達到了4萬株,這4萬株都是那株唯一幸存者的后代或者克隆體,僅僅是數(shù)量上多而已,嚴重缺乏遺傳的多樣性,讓它依然脆弱。隨后,研究人員又把它送到了全國不同地區(qū)的13個單位進行遷地保護,因此,也就有了安家成都植物園的這5株。
如今,在成都植物園內(nèi),像普陀鵝耳櫪一樣,通過引種保育成活的植物共有4600余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就有282種。
一場研討會
探索植物保護合作“新路徑”
“我們已成功破解近20種莢蒾的播種技術,包括珊瑚樹、水紅木、傘房莢蒾等,完成30余種莢蒾近10萬枝的大規(guī)模扦插擴繁,為大規(guī)模育苗提供了技術支撐。”9月18日,在成都市植物園與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聯(lián)合舉辦的“植物保護研究與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研討會上,成都市植物園的專家分享了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四川經(jīng)驗”。
四川省林業(yè)和草原局科研教育處副處長、二級調(diào)研員田延方對英國駐重慶副總領事施博榮和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科學主任兼副園長彼得?霍林斯沃思一行的到來表示了感謝。相信此次研討會必將為推動我省植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為創(chuàng)建成都國家植物園提供寶貴的國際經(jīng)驗。
英國駐重慶副總領事施博榮在會上發(fā)表致辭,回顧了中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合作歷史與成果,強調(diào)未來在全球植物保護領域雙方應繼續(xù)深化交流合作,共議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路徑。
隨后,成都市植物園、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專家圍繞植物多樣性資源本底、遷地保護、科研進展以及成都國家植物園創(chuàng)建等關鍵議題展開了專題報告與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