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作為美國堅定的“盟友”,在歐日都與特朗普簽訂貿易協(xié)議后,一直沒有實際性的進展,而最近從韓國一系列動作來看,美韓關系出現(xiàn)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自從8月份李在明訪美之后,已經過去了數(shù)周時間,而李在明訪美的直接目的,就是奔著美日貿易協(xié)定去的。
為此,李在明在赴美之前,還專門去了一趟日本,找日本前首相石破茂“取經”,深入了解特朗普的喜好,避免出現(xiàn)美日、美韓談判時的尷尬局面。
李在明的充足的準備,確實為他與特朗普的會面,帶來了一個不錯的開局。但隨后面對特朗普的提出的條件,李在明雖然還保持著微笑,但明顯非常勉強。
在白宮接待李在明的特朗普,除了之前敲定的3500億美元投資和一些關稅條件外,還希望李在明能轉贈駐韓美軍基地那塊地皮。
這可要了李在明的老命了。雖然特朗普說得輕描淡寫,但這無疑是在蔑視韓國的領土主權,變相要求韓國“割地”。這種賣地求關稅豁免或降低的情況,在國際歷史上幾乎從未出現(xiàn)過。與其說這份美韓之間的協(xié)議是貿易協(xié)定,不如說是變種的“賣身契”。
面對這種近乎羞辱的關稅條件,李在明自然很難答應,也沒辦法答應。這也導致李在明帶著一肚子火氣回國數(shù)周,美韓貿易談判一點動靜都沒有,陷入僵局之中。
雖說按照美韓一直以來的關系來看,韓國肯定是想依附在美國旗下,畢竟面對虎視眈眈的朝鮮,如果失去美國的安全承諾,韓國無異于待宰的羔羊。因此美韓貿易談判雖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約束性文書,但韓國也沒有明確拒絕,而是保持著一種曖昧的態(tài)度。
按照韓國的想法,美韓之間的“曖昧”肯定是能拖多久拖多久,最好拖到特朗普自己“忘記”這事。但特朗普從來都不是個慢性子,韓國這種不接受不拒絕的態(tài)度,讓特朗普感到十分不滿,決定對其施壓。
本月初,特朗普“虛空造牌”,以在美韓國技工簽證不合規(guī)為由,將其歸為“非法勞工”,對佐治亞州一家韓企工廠進行抓捕行動,逮捕超300名在美韓國工人。
特朗普想以此迫使韓國在美韓貿易談判上低頭,進而達到建立“國中國”的目的。
物極必反,特朗普的舉動非但沒有讓韓國感到害怕,反而激起了韓國的民憤,讓整個韓國輿論炸了鍋。
韓國民間爆發(fā)抗議特朗普的游行示威,而韓國政壇也開始質疑起如今的美韓盟友關系,其中最為尷尬的當屬李在明。
李在明費盡心思討好特朗普,又是研究特朗普的喜好,又是送上“見面大禮包”,如今特朗普反手抓人的行為,讓李在明活像一個小丑。
面對特朗普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李在明也明白,所謂的“經美安美”路線,暫時是走不成了。必須要表現(xiàn)出對美強硬態(tài)度,安撫國內民眾暴躁的情緒。
李在明當即發(fā)布4道命令,除了將在美韓國技工接回來外,其余三道命令都在有意向華示好。其中開放對華游客免簽和限制國內反華活動,意在拉攏中國游客赴韓消費,彌補韓國輸美商品,遭受高關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要知道,中國一直都是特朗普的眼中刺肉中釘,韓國對華示好的舉動也意味著,韓國下定決心,不會屈服于特朗普。
韓聯(lián)社援引總統(tǒng)府9月16日的發(fā)言表示,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雖然希望盡快達成美韓協(xié)議,但絕不會讓韓國企業(yè)承擔不合理代價。
韓國會如此表態(tài)也不奇怪,韓企費勁在美建廠投資,結果卻被特朗普“背刺”一刀,眾多韓企都因此望而卻步。而此次“簽證”事件的受害者,韓國現(xiàn)代和LG,兩者的美股直接蒸發(fā)近18億韓元。
韓國外長趙顯也在韓國國會直言,如今的美國已經變了,不再是以往那個與盟友關系密切的國家,更像一個“抽血泵”,完全不顧盟友死活。
如今韓國國內反美之風盛行,加上李在明對華示好,這是否意味著韓國會徹底走到美國對立面,成為中國的“朋友”?
答案是不見的。
韓國被美國影響得太久,無論是政壇上還是軍事上,其實韓國都沒有和美國“叫板”的資格。此次李在明的表態(tài),更像是一種“求饒”,向特朗普傳達一種你要得太多,超出自己能力范疇的意思。
中時新聞網援引時代雜志專訪時李在明的發(fā)言稱,面對特朗普提出的苛刻條件,倘若首爾屈服,我就會被彈劾。
李在明這話說的就很直接了,我這個總統(tǒng)的位子坐得不穩(wěn),簽字等同于下臺。這對李在明來說自然是無法接受的。
李在明在2025年的總統(tǒng)大選贏得非常勉強,相比第二位候選者的支出率,僅有0.73%的優(yōu)勢。
而李在明之所以會以低姿態(tài)訪美,就是寄望于特朗普,想借助美國在韓國強大的影響力,幫助自己穩(wěn)固總統(tǒng)寶座。但特朗普“打臉”行為,不僅沒為李在明帶來半點幫助,反而將其架在民意的火爐上炙烤。
一旦李在明同意特朗普的要求,一方面將會面對,當年尹錫悅單方面原諒日本二戰(zhàn)行為那樣的尷尬局面。
到時候,不僅會讓敵對黨派抓住“把柄”,對李在明發(fā)起抨擊,恐怕連黨內支持者降低不少。在這種情況下,彈劾李在明,讓其成為背鍋俠幾乎是板上釘釘?shù)奈磥怼?/p>
另一方面,在反美之風盛行的當下,李在明低頭的行為,也會讓民間支持率也會狂掉。前任總統(tǒng)尹錫悅就曾因單方面原諒日本,導致支持率一度跌落至31%,距離“提前下崗”僅有一步之遙。而李在明作為當初的“重要參與者”,自然不愿這種情況在自己身上重演。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在沒達成“國中國”的目的前,不會在關稅問題上松口,這就成了一個死循環(huán)。
李在明簽署協(xié)議,自己要下臺,不簽協(xié)議,面對美國的高關稅,韓國商品不具備任何競爭力,最終結果依舊是下臺。
韓國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經濟極度依賴對外貿易,而韓國出口三大支柱,汽車、造船、半導體,完全被美國限制死了。
美韓日都是半導體主要出口國,在該領域要和美國正面硬鋼搶飯吃,無疑會讓美國安全承諾不再“安全”。
造船方面,美國直接表明想要“借雞生蛋”的態(tài)度,這方面韓國更沒得選。
最后在汽車方面,韓系車的主要出口地就是美國,僅去年韓國就有超過半數(shù)的汽車出口到美國,而由于美日協(xié)議的簽訂,日系車在美關稅稅率由27.5%下調至15%。這就意味著即便韓系車和日系車在同一質量,日系車也會比韓系車更有性價比,從而導致市場份額被日本侵占。
所以面對特朗普的苛刻條件,李在明為了保住總統(tǒng)寶座,也不會簽署這一協(xié)議。而這也是李在明對華態(tài)度轉變的原因。
話說回來,李在明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不管是對華示好,絕食抗日,還是如今對美強硬,所有的行為都彰顯著一種精致利己主義。
所以對李在明來說,從來都沒有什么“立場”存在,哪邊能撈到好處,哪邊就是李在明的“立場”。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在明如今對美強硬態(tài)度,不過是在待價而沽,只要特朗普那邊一松口,立馬又會回歸成美國的“泥腿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