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孛嬷律盥竦妮斢凸艿莱霈F(xiàn)破損,若不及時察覺,便可能引發(fā)能源泄漏、環(huán)境污染甚至安全事故。如今,一項嶄新的技術及設備,正讓這樣的隱患無所遁形——在地面,便可以對地下的管道進行“隔空把脈”!
近日,因持續(xù)強降雨,云南省楚雄市境內的某段天然氣管道所在的山體發(fā)生滑坡災害,嚴重威脅管道運行安全。獲悉險情后,西南石油大學安全與智能管道團隊師生們奔赴現(xiàn)場,在沒有開挖的情況下,對埋于地下的管道開展檢測。該團隊僅用1小時就快速識別出3處異常焊縫,并準確評估了鋼管的安全狀態(tài),為現(xiàn)場的治理方案及管道修復措施提供了關鍵數(shù)據(jù)支撐。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
實際上,早在今年7月,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的“寧納線”一段管道也發(fā)生過類似險情。當時,西南石油大學安全與智能管道團隊同樣在非開挖的條件下,僅用2小時便快速識別出2處高風險管段。
不開挖,如何在地面對深埋地下的管道進行檢測?該團隊相關負責人進行了科普,“深埋地下的鋼質管道會形成磁場,通過專業(yè)設備可以在地面進行磁應力檢測,采集分析來自地下的磁異常信號,便可以對鋼管進行安全評估,精準定位產生異常焊縫、腐蝕缺陷的部分。實現(xiàn)了在地面非開挖條件下,對地下管道‘懸絲診脈’。”
據(jù)其介紹,西南石油大學安全與智能管道團隊自主研制的最新設備“非接觸式管道磁應力檢測系統(tǒng)PMSI-Sentinel 3.0”,便采用埋地鋼質管道交變電磁非接觸檢測技術,具備非接觸測量、操作便捷、不受工況限制等技術優(yōu)勢。
據(jù)了解,近10年來,依托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西南石油大學師生們圍繞該項技術和設備,開展了大量實驗測試、模擬仿真、樣機試制及工程應用,不斷對技術與設備進行迭代升級,從核心傳感器依賴進口,到逐步完成國產化替代,再到如今的智能化、集成化,還實現(xiàn)了無人機搭載檢測,可以做到“日行千里”的非接觸實時智能診斷。
“基于這項技術,我們已經多次完成滑坡管道應急搶險任務,極限探測埋深達10m,定位精度為不超過0.1m,核心指標‘遙遙領先’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眻F隊相關負責人說道。
封面新聞記者 楊旭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