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和習慣的聯(lián)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緊密。
科學家們?yōu)榱烁闱宄晳T在大腦中產(chǎn)生的機理,用老鼠來進行了研究。他們把老鼠放進迷宮,讓老鼠尋找迷宮中的巧克力,然后觀察老鼠的大腦活動。
當老鼠在不熟悉的迷宮里四處走動時,它的大腦活動非?;钴S,一直在處理新接收到的各種信息。
但是隨著科學家不斷重復這個實驗,同樣的迷宮,老鼠走了幾百次,一連串的變化就開始出現(xiàn)了。老鼠變得輕車熟路,穿越迷宮的速度越來越快,而老鼠的大腦內(nèi)部,它的思維活動變得越來越少。
一開始不認識路時,老鼠的大腦極其活躍,經(jīng)過幾天重復走同一條路之后,老鼠不再需要分辨氣味或者是通過撓墻來認路,所以與抓撓和氣味相關的腦部活動就停了下來。再過一段時間,甚至與記憶有關的大腦結(jié)構(gòu)也停止了活動,換句話說,老鼠幾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在迷宮中暢通無阻。
那連記憶都不需要調(diào)動,老鼠跑迷宮的習慣儲存在哪里呢?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大腦很像是一顆洋蔥,它的結(jié)構(gòu)是一層一層的,最外層的部分是最后進化出來的,那里控制著那些復雜的思維,而在大腦的深處,有一小塊區(qū)域,叫作“基底核”,這塊區(qū)域儲存著那些已經(jīng)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隨著老鼠在迷宮里跑得越來越熟練,它的大腦工作就開始變得越來越少,而基底核開始取代大腦其他部位,變成主要的工作區(qū)域。
人類也是如此,基底核掌控著習慣,即使在大腦其他部分沉睡時,基底核也在存儲著習慣。也因此有些人會因生病或者衰老而了記憶功能,卻還可以產(chǎn)生新的習慣。
因為在大腦深處,所以基底核出現(xiàn)得很早,它不像之后進化出的大腦部位一樣,能處理那么復雜的思維。但是基底核有一個好處,就是當它控制我們的行為時,大腦的其他部位就能解放出來,去進行其他的思考活動。
所以說,記憶和習慣的聯(lián)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緊密。
平常我們說一個人做事草率,會說這個人說話辦事“不過腦子”。但是,大腦還真的希望我們做有些事的時候別過腦子,給自己省點腦力。這種不過腦子還能正常做到的事情,就是習慣。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nèi)绻瓴蛔鰯?shù)學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知道怎么用那些三角函數(shù)的公式,但是就算十年不騎自行車,還是不會忘掉怎么騎自行車。因為數(shù)學題調(diào)動的是我們的記憶和推理能力,而騎車已經(jīng)經(jīng)過練習成為我們的習慣,存在基底核中。習慣就像是大腦開啟了“自動駕駛”模式,不用動用腦力甚至不用動用記憶,就能完成一套固定的動作,這是大腦給自己省力的方式。
科學家發(fā)現(xiàn),習慣的形成會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一個暗示,就像老鼠進入迷宮,暗示能讓大腦開啟自動駕駛模式;
第二步叫作“慣常行為”,就是找到一套自動駕駛的路線;
第三步是獎賞,就像是老鼠找到了迷宮里的巧克力,獎賞會讓大腦把路線存在基底核里,以便將來還能用得到。
暗示、慣常行為,還有獎賞,這是我們形成習慣的三要素,暗示決定了什么時候開始一個習慣,慣常行為決定了習慣到底能做什么,獎賞讓我們能加深對一個習慣的印象,讓我們有足夠的動力長期保持一個習慣。
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少一個,習慣也不能養(yǎng)成。而且它們仨還能形成一個閉環(huán),是一個不斷強化的回路,作者在書中就稱之為“習慣回路”。
怎么改正壞習慣
以往我們會以為,改正壞習慣,就是不斷告訴自己,以后別這么做了。但是,越是告訴自己,我要停止一個習慣,其實越難改正這個習慣。
比如假如我們被告知,接下來的10秒鐘內(nèi),腦子里想什么都可以,唯獨不能去想一只藍色的大象。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極其困難,我們的腦子里可能真的就出現(xiàn)了一只藍色的大象,越想把它趕走,它就越是賴在那里。
這就是我們大腦的特點,你是沒有辦法把一個念頭拿走的,我們的大腦厭惡真空,所以當我們越說不要想,就越容易想。
習慣也是這樣,我們總想著要停止一個壞習慣,就像是別想那只藍色的大象一樣,反而把我們的注意力全部鎖死在這個壞習慣上。原本想不起來抽煙,但是滿腦子想的都是“我要戒煙!我要戒煙!”反而提醒自己抽煙的時候還挺快樂的;原本想不起來吃甜食、喝可樂,但是滿腦子想的都是“我要減肥!我要減肥!”,結(jié)果反而提醒自己喝可樂的時候,有多快樂了。
所以越想停止一個習慣,它反而會讓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投射在這個壞習慣上,投入的注意力多了,那個壞習慣的誘惑力反而就變得更大。我們就必須拿出更多的意志力來對抗,那如果意志力沒有那么堅定,或者一開始有意志力,但是中間稍一松懈,就會前功盡棄。
面對如此叛逆的大腦,我們該怎么辦呢?
回到上面的那個那個實驗,不要想藍色的大象,我們越是提醒自己別想,就越容易想,其實有一種辦法可以讓自己真的不去想藍色的大象,這個辦法是,告訴自己,我去想象一只粉紅色的長頸鹿。那只長頸鹿的形象在你腦中越清晰,細節(jié)越多,我們就越想不起來那只大象了。
要想改掉壞習慣,當我們想的是“懸崖勒馬”,那么我們?nèi)康淖⒁饬头旁谀莻€壞習慣上,就只能用更多的意志力去克服了。但是,如果我們想的是“偷梁換柱”,用另一件事情去替代,就能繞開意志力這個關口。
所以改掉壞習慣,不像我們一直認為的那樣,是踩一腳剎車,制止一個動作,而更應該是“變道”。不要想著終止壞習慣,而要替換壞習慣。
對于讓習慣“變道”,書中根據(jù)習慣回路的三要素(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給出了一個建議:要改變習慣,你必須留住舊習慣回路中的暗示,提供舊習慣回路中的獎賞,但要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
如果你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你就可以換掉慣常行為,改變自己的習慣。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一個例子,那就是美國的匿名戒酒互助社。
匿名戒酒互助社可能是世界上在幫助人們改變壞習慣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機構(gòu)之一。每年有200多萬人從那里尋求幫助,至今有多達1000萬人在那里成功戒酒。
匿名戒酒互助社有一個著名的戒酒12步法。不過,這個戒酒12步法不是哪位心理學家提出來的,而是一位參加過一戰(zhàn)的老兵提出來的。
一直以來,總有科學家覺得這12步太不嚴謹了,但是很多人確實經(jīng)過這12步,就成功戒酒了。后來這12步還被借鑒到其他領域,幫人戒煙、戒賭博、戒暴飲暴食。于是,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高校的研究人員就做了專項研究,想要找到戒酒12步法其中的科學原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匿名戒酒互助社的成功,就是幫助酗酒的人識別他們酗酒習慣中的暗示和獎賞,然后保留同樣的暗示、同樣的獎賞,但是替換掉喝酒這個慣常行為。
比如,很多人酗酒是因為他們想逃避現(xiàn)實,緩解焦慮,又或者是在酒吧可以放下心里的戒備,輕松地和其他陌生人聊天。而匿名戒酒互助社建立了一種集會和陪伴的制度,給每一位戒酒的人都安排一位咨詢師,還會定期安排團體聚會。如果某個人因為對現(xiàn)實感覺焦慮想要向他人傾訴,又或者只是因為無聊想找個人聊聊,他總能找到人,他可以和自己的咨詢師交流,可以參加團體聚會,總能在他人的陪伴中獲得寬慰。你看,同樣的暗示、同樣的獎賞,但是用定期的交流和聚會,替換掉喝酒這個慣常行為,這是改變酗酒這個壞習慣中最關鍵的部分。
如果你想讓自己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同樣,你還是要建立起一個習慣回路。
過去我們總說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方法很簡單,無非就是堅持、重復,你做得次數(shù)多了,自然就能固定成一個習慣。咱們聽過各種各樣的理論,有人說堅持7天就能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有人說堅持21天能夠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還有人說堅持90天能夠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
總之,習慣似乎就是堅持。
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純靠意志去堅持,往往就很難堅持下去。不管是培養(yǎng)個讀書的習慣,還是培養(yǎng)個運動的習慣,每天堅持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就會不斷磨損你的意志力,結(jié)果這個過程就變成了對意志力的單純消耗,什么時候把意志力磨沒了,我們也就半途而廢了。
這本書告訴我們,意志力可以讓習慣養(yǎng)成得更快,但是并不是養(yǎng)成習慣的必要條件,真正重要的,還是習慣回路的三要素: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這是養(yǎng)成習慣缺一不可的。
本書小結(jié)
在我們大腦的深處,有一小塊區(qū)域,叫作“基底核”,這塊區(qū)域儲存著那些已經(jīng)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缀顺霈F(xiàn)得很早,它不像之后進化出的大腦部位,能處理那么復雜的思維。但是基底核有一個好處,就是當它控制我們的行為時,大腦的其他部位就能解放出來,去進行其他的思考活動。
所以,習慣的養(yǎng)成,就是大腦把一系列動作打包成“自動駕駛”模式。
科學家發(fā)現(xiàn),習慣的形成分成三步。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這是我們形成習慣的三要素。暗示決定了什么時候開始一個習慣,慣常行為決定了習慣到底做什么,獎賞讓我們加深對一個習慣的印象,讓我們有足夠的動力長期保持一個習慣。
意志力可以讓習慣養(yǎng)成得更快,但是并不是養(yǎng)成習慣必要的條件,想要養(yǎng)成一個習慣,真正重要的,是習慣回路的三要素: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改正一個壞習慣,最好的策略不是“剎車”而是“變道”。你應該保留同樣的暗示、保留同樣的獎賞,但是替換掉中間那個慣常行為。
最后,作者在書中給了我們一個提醒,不要小看一個微小習慣的改變,他建議我們在人生中,應該去追求“小成功”。他說,小成功能夠帶來改造性的變化,因為它能將細微的優(yōu)勢轉(zhuǎn)變成一種模式,讓人們相信更大的勝利即將到來。
有人提出過一個現(xiàn)象叫“狄德羅效應”。狄德羅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這個人比較窮,但是他認識很多社會名流。有一次,狄德羅的一個有錢的朋友給他送了一件絲絨面料的睡衣,穿起來非常漂亮。狄德羅穿上對著鏡子看的時候,覺得很有感覺,但是當他坐在椅子上的時候,就顯得很難看了,那個椅子一下子就顯得很破。
他就想要把這個椅子給換掉,要配得上這件華貴的睡袍。換完椅子,他再一看那個桌子,也非常難看,必須得把那個桌子也換掉。椅子、桌子都換掉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這個屋子很糟糕,很寒酸,那就必須要把這個屋子重新裝修。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再買一棟大房子。
原本,狄德羅效應是告誡人們得知足,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但是,你可以把狄德羅效應用在好的方向,用小變量去撬動大改變。
當你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再去回頭看那些耳熟能詳?shù)母裱?,比如老子說的“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p>
以往你可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種勸誡,你要時刻保持警惕,防止“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但是現(xiàn)在看,反而你會覺得這是一種鼓勵,再難的事情,也可以有一個簡單的開始,再大的事情,也可以從細微處推動。
小成功也好,小變量也好,雖然開始是微小的,但是在一個不斷重復和強化的系統(tǒng)中,就能撬動巨大的變化。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來源:虎叔讀書筆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