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政壇之中,盡管一份最新的民調將高市早苗推上了風口浪尖,38%的支持率讓她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而緊隨其后的小泉進次郎,支持率僅為33%。
這一數(shù)字看似距離首相寶座僅一步之遙,但數(shù)字上的領先,真的能轉化為選舉的最終勝利?在這份民調之中,哪怕高市早苗高居首位,但其鮮明的反華立場,卻早已使得她深陷“難以登頂”的困境。
民意是蜜糖也是砒霜
高市早苗,這位備受矚目的政治人物,以激進的態(tài)度和極端的言論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從民調數(shù)據來看,高市早苗以29%的支持率領先其他候選人,在民眾中擁有較高的呼聲,但這僅僅是這場復雜政治角逐的表象。
高市早苗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毫不掩飾的強硬標簽,她將自己清晰地定位為“安倍路線的忠實繼承人”,這為她贏得了黨內舊安倍派系的基本盤。
在部分日本選民眼中,她頻繁參拜靖國神社、與臺灣地區(qū)高層保持公開互動的行為,非但不是麻煩,反而是“有骨氣”和“立場堅定”的體現(xiàn)。
她開出的經濟藥方也極具誘惑力,面對日本社會持續(xù)的通脹、匯率和工資難題,高市主張推行“積極財政出動”政策,說白了就是擴大政府支出。
這種能帶來直接資金效果的承諾,在民眾中相當受歡迎,畢竟誰不希望看到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呢?
然而這些吸引選民的亮點,恰恰也是她最致命的弱點,是她政治聯(lián)盟基礎異常脆弱的根源,而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積極財政”的錢從何而來?這是一個繞不開的靈魂拷問,日本早已背負著龐大的政府債務,社會老齡化帶來的財政負擔日益沉重,同時防務預算還在持續(xù)增加。
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擴大支出的承諾都顯得有些蒼白,也讓那些務實的政治家對她敬而遠之,而她的外交姿態(tài)更是柄雙刃劍。
在國內,這能幫她鞏固保守派票倉,但在國際上,這些行為被普遍視為可能引爆地區(qū)爭端的“挑釁”。
一旦她當選后真的前往靖國神社,幾乎可以預見中日關系將再起摩擦,而這正是周邊國家乃至美國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派閥大佬們的小算盤
如果說政策和外交立場是高市的“軟肋”,那么自民黨獨特的選舉制度,就是擺在她面前一道冷冰冰的“硬墻”,要想在這場游戲中勝出,光有民意支持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懂得并玩轉黨內的派閥政治。
這次選舉采用的是“黨員參與型”規(guī)則,總票數(shù)590張,其中295張來自國會議員,另外295張則由地方黨員和黨友的投票折算而來,關鍵在于選舉設有兩輪投票制。
首輪投票,誰能獲得超過半數(shù)的選票,誰就直接勝出,聽起來很公平,但如果無人過半,好戲才真正開始。
得票前兩名的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對決,而在這一輪中,國會議員票的比重會變得格外重要,派系間的合縱連橫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這幾乎是為高市量身定做的一個陷阱,歷史上,自民黨總統(tǒng)選舉多次出現(xiàn)基層支持率高的候選人最終慘淡落敗的案例,高市的極端立場,很容易促使其他候選人形成一個“反高市聯(lián)盟”。
那些被視為“老派務實”的代表,如林芳正和茂木敏充,他們一個有留美經歷、熟悉美國政治,另一個則擅長在各方利益間搞協(xié)調。
再加上形象年輕、倡導變革的小泉進次郎,以及專注于科技領域、與主流派系保持距離的小林鷹之。
這幾位同樣參加了2024年9月那場選舉的“老對手”,完全有可能在第二輪為了阻止高市上臺而策略性地將票源集中到另一位候選人身上。
高市的個人影響力,似乎也并沒有民調數(shù)據看起來那么強大,同時,一個細節(jié)值得玩味,在2024年眾議院選舉期間,她曾不遺余力地為超過130名黨內議員站臺助選。
結果她支持的候選人戰(zhàn)績是31勝28負,落選率將近一半,這說明,她的個人聲望并沒能有效地轉化為幫助同僚當選的政治實力,自然也難以在黨內構建起一個穩(wěn)固而廣泛的支持網絡。
美國穩(wěn)定論
除了黨內的重重阻礙,一股來自太平洋彼岸的無形壓力,可能成為壓垮高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前宮崎縣知事東國原英夫最近在電視節(jié)目中的一番評論,可謂一針見血,他直言:特朗普不希望日本出現(xiàn)一位“反華首相”。
這番話背后,是美國對亞洲地區(qū)戰(zhàn)略的深層考量,對白宮而言,日本領導人是鷹派還是鴿派,其實沒那么重要,他們最核心的訴求是“穩(wěn)定”與“可控”。
美國絕不希望看到中、日、韓、朝之間再起任何新的爭端,擾亂其在亞洲的布局,而高市的鷹派立場,恰恰是這種穩(wěn)定性的最大破壞因素。
她那種被一些人評價為過于“日本化”和固執(zhí)的行事風格,在美國人看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們更需要的是一位能夠維持現(xiàn)狀、易于合作的伙伴,而不是一個可能隨時點燃火藥桶的“麻煩制造者”。
不久前,石破茂政府剛剛與美國達成了一項15%的汽車關稅協(xié)議,這是日美之間來之不易的經貿成果,華盛頓自然不希望一位可能破壞現(xiàn)有格局的新首相上臺,讓一切重回談判桌。
相比之下,小泉進次郎、林芳正、茂木敏充等人,由于大多有過留學美國的背景,被認為更能理解美國的思維方式,也更能與美國保持默契,在維系日美同盟的可靠性上,他們顯然比高市更讓美國放心。
可以說,對美國而言,地區(qū)的可控性遠比日本領導人一時的強硬姿態(tài)來得重要,而這張來自外部的潛在“否決票”,分量十足。
結語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綜合來看,高市早苗她的民意領先,被自身的政策風險所對沖,她在基層的聲望,又被黨內復雜的選舉規(guī)則所消解,她對內的強硬姿態(tài),最終還可能遭到來自最重要盟友的外部否決。
這場選舉,早已不是高市一個人的戰(zhàn)斗,而是其個人特質、黨內權力結構和國際地緣政治三重力量相互博弈和制衡的縮影,10月4日的最終投票結果,將是對這三重困境的最終裁決。
但無論誰最終在石破茂辭職后接任,這次選舉都深刻地揭示了當代日本政治在內政與外交、民意與黨意、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艱難權衡。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qū)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