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路透社一則爆料揭開了特朗普政府的新動作,美方正暗中盤算在全球范圍內針對中資港口“使陰招”。
美方的核心目標很明確,試圖削弱中國企業(yè)在全球港口的影響力,把更多“戰(zhàn)略碼頭”攥進西方手里。
美方給出的理由是因為“美國商船船隊戰(zhàn)時難保障軍隊后勤,對外國船舶和港口依賴太深”。
實際上,這不過是塊遮羞布。真正讓美國坐不住的,是中國在全球港口布局與造船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截至2024年8月,中國已在全球投資129個港口項目。而美國海軍估算,中國造船業(yè)產能是其230倍以上。
這些數(shù)字可謂是讓美國政客“如坐針氈”,于是炮制出所謂的“中國港口投資威脅論”,渲染“沖突時美國會陷入被動”,為自己的霸權行徑找借口。
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險惡目的,美國可謂“煞費苦心”。
據了解內情的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把目光聚焦在中國企業(yè)投資的海外港口上,尤其是地中海、加勒比海這些區(qū)域的項目。
美方的計劃是支持美國本土或是其他西方國家的私營企業(yè),通過收購股份的方式介入這些港口。
在地中海區(qū)域,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作為串聯(lián)歐洲、非洲與亞洲三大洲貿易往來的重要門戶,這座港口的戰(zhàn)略價值不言而喻。
同樣的戲碼也在西班牙上演。
由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積極推動與中國的貿易合作,且中遠海運已在瓦倫西亞、畢爾巴鄂運營集裝箱碼頭,美國對此更是表現(xiàn)出“過度的擔憂”。
在加勒比海,牙買加金斯敦港的遭遇也具代表性。
作為憑借優(yōu)越地理位置和深水設施崛起的海上轉運樞紐,只因有中國投資,就被美國智庫無端扣上“對美國構成重大安全風險”的帽子。
不過,美國這套操作卻不得人心。希臘、西班牙、牙買加等國要么明確表示“沒聽說要改港口控制權”,要么直接無視美國的“擔憂”。
畢竟這些國家心里清楚:和中國合作能帶來真金白銀的發(fā)展,跟著美國瞎折騰,只會斷了自己的財路。
中方也早就明確指出,中國在國際法框架內開展正常合作,堅決反對美國非法無理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
但顯然美方聽不進去。
在針對中資港口布局的同時,美國政府還推出了一項直接指向中國海運業(yè)的政策,對中國制造或運營的船只征收高額港口費。
按照美方規(guī)劃,這項所謂的 “海運服務費用” 將于今年 10 月 14 日正式落地,收費標準為船舶每凈噸位 50 美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費用并非固定不變,未來三年內將以每年每凈噸位 30 美元的幅度遞增,到 2028 年時,單凈噸位的收費金額將飆升至 140 美元。
對于這一政策的意圖,分析人士看得十分透徹:美國政府并非單純?yōu)榱嗽黾痈劭谑杖耄窍胪ㄟ^高額費用制造經濟壓力,再搭配此前針對中國制造設備的一攬子關稅,形成 “組合拳”。
其最終目標很明確,一方面逼迫相關企業(yè)放棄使用中國船舶,切斷中國海運企業(yè)在全球航線中的參與度;
另一方面則試圖將這些企業(yè)的造船需求 “拉回” 美國本土,為美國本土造船業(yè)創(chuàng)造 “保護性市場”,本質上是用行政手段干預正常的海運市場選擇。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把自己造船業(yè)不行的鍋甩給中國,可實際上,它的造船業(yè)早就因為過度保護失去了競爭力。
如今妄圖靠使些“陰招”打壓中國,說到底是霸權思維在作祟:自己沒本事留住優(yōu)勢,就妄圖直接“搶生意”。
說到底,美國真正怕的,不是所謂的“安全威脅”,而是忌憚中國通過平等合作在全球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動搖了美國習慣的霸權秩序。
但時代早已變了,靠“陰招”和施壓維系的霸權,注定抵不過互利共贏的人心所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