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因現(xiàn)金短缺陷入困境的基因治療企業(yè) Bluebird bio,在被凱雷集團與 SK 資本伙伴公司以約 5000 萬美元私有化收購后,于 2025 年 9 月正式更名 “Genetix Biotherapeutics”,回歸 1992 年創(chuàng)立時的原始名稱。新公司不僅獲 “巨額資本” 注入,還明確了未來戰(zhàn)略:一年內擴大生產(chǎn)產(chǎn)能、優(yōu)化患者干細胞冷凍保存技術、推進已獲批的三款基因療法(Lyfgenia、Skysona、Zynteglo)的普及,并持續(xù)開展 Lyfgenia 針對鐮狀細胞病低齡兒童的 III 期臨床試驗,旨在打破商業(yè)化困境,讓更多患者受益于基因治療技術。
從 “藍鳥” 到 “Genetix”:一場承載初心的更名
2025 年 9 月的一個周五,基因治療領域傳來一則標志性消息 —— 曾以 “Bluebird bio” 為業(yè)界熟知的企業(yè),正式宣告更名為 “Genetix Biotherapeutics”。這并非一次簡單的品牌煥新,而是一場對初心的回歸:Genetix,正是這家公司 1992 年成立時的原始名稱。
時間拉回 2010 年,彼時公司將名稱改為 “Bluebird bio”,并在此后十余年里走出了一條 “研發(fā)突圍” 之路 —— 成功將 Lyfgenia、Skysona、Zynteglo 三款基因療法推向市場,跨越了基因治療領域嚴苛的監(jiān)管門檻。但光鮮的研發(fā)成果背后,商業(yè)化難題始終如影隨形:盡管手握三款獲批療法,該公司卻難以在市場中打開局面,最終在 2025 年初陷入 “現(xiàn)金危機”。
為破局求生,Bluebird bio 在 2025 年 2 月與全球投資巨頭凱雷集團(Carlyle)、SK 資本伙伴公司(SK Capital Partners)達成私有化收購協(xié)議,并于同年 6 月完成交易,交易估值約 5000 萬美元。收購完成后的數(shù)月里,這家 “新晉私募控股企業(yè)” 始終處于 “低調運營” 狀態(tài),直到此次更名官宣,才正式揭開 “重生” 的面紗。
新資本 + 新戰(zhàn)略:Genetix 瞄準 “制造” 與 “可及性” 雙突破
“這次更名遠不止是換個名字 —— 它承載著數(shù)千名潛在受益患者的新希望?!盙enetix 新任 CEO David Meek 在聲明中強調的這句話,道出了公司轉型的核心目標。而支撐這一目標的,首先是新投資者注入的 “巨額資本”(具體金額未披露),這筆資金將成為 Genetix 推進戰(zhàn)略落地的 “彈藥庫”。
從目前披露的規(guī)劃來看,Genetix 的未來布局清晰聚焦兩大方向:制造能力升級與患者可及性提升。
在制造端,公司明確提出 “一年內擴大生產(chǎn)足跡” 的目標:不僅要對現(xiàn)有生產(chǎn)設施進行升級投資,還計劃新增 “患者干細胞冷凍保存” 技術。這一技術改進并非小事 —— 對于需要接受基因治療的患者而言,干細胞的保存條件直接影響治療流程的順暢度,新技術的加入將大幅 “優(yōu)化治療體驗”,為后續(xù)規(guī)模化服務患者奠定基礎。
在患者可及性層面,Genetix 雖未公布詳細路線圖,但已確定 “強化與優(yōu)質治療中心合作” 的策略。David Meek 坦言,盡管 Genetix 是基因治療領域的 “市場領導者”,但 “絕大多數(shù)潛在患者仍未獲得治療”—— 這正是公司希望通過合作解決的核心問題:通過與更多具備資質的治療中心聯(lián)動,讓 Lyfgenia 等療法觸達更廣泛的患者群體,打破 “獲批卻難落地” 的商業(yè)化僵局。
臨床持續(xù)發(fā)力:Lyfgenia 劍指鐮狀細胞病低齡兒童群體
除了制造與合作端的布局,Genetix 在臨床研發(fā)上的動作同樣值得關注 —— 公司將持續(xù)推進核心療法 Lyfgenia(通用名 lovo-cel)的臨床試驗,目標是讓這款鐮狀細胞病療法覆蓋更年輕的患者。
Lyfgenia 的 “出身” 本就自帶關注度:2023 年 12 月,它與另一款療法共同獲批用于鐮狀細胞病治療,當時獲批的適用人群為 “12 歲及以上、有血管閉塞事件病史的患者”—— 而血管閉塞事件正是鐮狀細胞病最典型、最痛苦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如今,Genetix 已啟動一項 “完全入組” 的 III 期臨床試驗,聚焦 “成人與兒童鐮狀細胞病患者”,通過 “單劑量給藥” 的方式,探索將 Lyfgenia 的適用人群擴展至 “更年幼的兒童”。這一舉措背后,是鐮狀細胞病兒童患者的迫切需求:該病在兒童期即可發(fā)病,且并發(fā)癥風險隨年齡增長升高,若能讓低齡兒童盡早接受基因治療,將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疾病軌跡。
基因治療 “老兵” 的新考題:能否打破商業(yè)化魔咒?
從 1992 年創(chuàng)立時的 Genetix,到 2010 年更名后的 Bluebird bio,再到 2025 年回歸初心的 Genetix Biotherapeutics,這家基因治療 “老兵” 的二十余年歷程,恰似基因治療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 既見證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突破,也經(jīng)歷了商業(yè)化落地的陣痛。
如今,手握新資本、新戰(zhàn)略與成熟的產(chǎn)品管線,Genetix 站在了新的起點。但挑戰(zhàn)依然存在:基因治療的生產(chǎn)工藝復雜、成本高昂,“擴大產(chǎn)能” 能否平衡成本與質量?與治療中心的合作能否真正打通 “最后一公里”,讓患者切實享受到治療紅利?Lyfgenia 針對低齡兒童的臨床試驗能否順利推進,進一步拓寬適應癥邊界?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決定著 Genetix 的未來,也將為基因治療行業(yè)的商業(yè)化路徑提供重要參考。正如 David Meek 所言,基因治療的終極目標是 “讓技術惠及更多患者”,而 Genetix 的重生故事,或許正是這一目標落地過程中的關鍵一章。我們將持續(xù)關注這家 “回歸初心” 的企業(yè),看它如何用新行動改寫基因治療的商業(yè)化敘事。
參考來源:https://www.biospace.com/business/bye-bye-bluebird-gene-therapy-biotech-emerges-from-private-buyout-with-rebrand
識別微信二維碼,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編,符合條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請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lián)系(cbplib@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不本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