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管
文/侯國平
那不管,是一句徐州方言,大約是不能那樣作,或者那樣使不得吧。
龍年初秋,受袁成蘭大姐之邀到徐州睢寧訪古。這里就是東漢末年大帥哥呂布退出歷史舞臺的下邳古城,中國四大美女貂蟬也是從這里走出人們的視線,再無消息的。我徜佯在古城街頭,似圖聆聽當(dāng)年古戰(zhàn)場上,人吶喊,馬嘶鳴,我想貼一張尋人啟事,從人群中尋找貂蟬走失的模樣,在依稀可辨的白門樓土垣上,我想象著,曹劉聯(lián)手,大戰(zhàn)中布的壯烈場景。有多少英雄豪杰都在歷史的長河里灰飛煙滅。獨留下,生長在睢寧大地上的父老鄉(xiāng)親,仍在世世代代抒寫著人生傳承,生生不息。
秋風(fēng)拂面,漫步在睢寧街頭,我看到了新時代淮海兒女匆忙的腳步,熱鬧的市井,健美的小伙,美麗的姑娘。徐州女兒的美,沒有江南女子的蒼白,也沒有關(guān)東俊女的黝黑,而是一種健康、活力的太陽色,獨具誰海風(fēng)韻,讓人心生愛意,羨慕不已。
尤其讓我感慨良多的,是一句方言,那不管。
當(dāng)你站在古城街頭,有一道風(fēng)景會讓你感嘆不已。十字街頭,紅綠燈下,很少看到搖小紅旗,穿黃馬甲的交通協(xié)管員,人們過馬路都是彬彬有禮地走斑馬線,看見紅燈就會微笑站立,很少看到亂闖紅燈的,我問一位路人,為什么不闖一闖?他馬上理直氣壯的說,那不管。
為什么說那不管呢?有人說,這話是睢寧百姓的口頭語。如今在官場中也耳熟能詳了。睢寧官場中的禁酒令,在全國小有名氣,只要在上班期間飲酒,哪怕在中午的接待中,喝一杯,立刻就會丟官免職,而且是先免后查。在我們初到睢寧的接待中,果然無酒,只有便飯。我問陪行的作協(xié)管主席,為什么不能小飲一杯,他斬釘截鐵的說,那不管。
不知是清廉的官風(fēng),吹動了純樸的民風(fēng),還是純樸的民風(fēng)生成了清廉的官風(fēng)。有名人言,有貪官必有暴民。換言之,有良民,就一定有清官,每一個感動社會的好人背后,一定有親民愛民的清官。在廣序的睢寧大地上,由于吏治清明,社會和諧,好人就象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出來,好人故事就象春風(fēng)一樣吹遍了睢寧的每一寸土地。好人張廣之就是其中的代表。
張廣之是睢寧縣的普通農(nóng)民,今年84歲了。他的口頭語就是那不管。張廣之老人家徒四壁,每天僅靠者杏兒一般大的土豆,和蠶豆一般大的大蒜為炊,過著一塊餅,一碗湯,一頭蒜的簡單生活。但他卻把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都用在了做好事上。
張廣之居住的張集村,緊鄰一條老濉河,河的對岸就是安微省小宋莊,一條河阻斷了蘇皖兩岸父老鄉(xiāng)親的來往交流。張廣之把這事當(dāng)做了自家的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把家里的豬和雞賣了,買了一條小木船,開始了免費擺渡,過河的人絡(luò)驛不絕,有人要給擺渡錢,張廣之不要,他說,那不管。有人問,你花錢又出力,又不收費,圖個啥?張廣之笑著說,圖個做好事,心里高興。
再普通的人一輩子也會做上幾件好事,難的是年復(fù)一年,堅持下來,幾十年如一日。張廣之老人,就是這樣幾十年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的好人。
免費擺渡十幾年后,張廣之發(fā)現(xiàn),小木船雖好,只能渡人,不管擺車,還是不方便。于是就決心自己動手修一座橋。對一個普通農(nóng)民來說,修橋是大事,錢從哪里來呢?他把家里的樹,羊賣了,雞蛋舍不得吃也賣了,錢還是不夠。于是,他就給五個兒子兩個女兒逐一打電話說,我要修橋,錢不夠,你們都要拿一點,權(quán)當(dāng)孝順我看病了。孩子們紛紛掏錢,最多的一個女兒拿了七千塊,總算湊夠了三萬多元。
歷時半年多,一條橫跨在老濉河上的小橋建好了,看著來往兩岸的三輪車,拖拉機(jī)從橋上走過,張廣之高興得就象小兒得餅。這時候有人勸他,何不向高速公路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設(shè)個收費站,每天也能見點銀子。張廣之老漢連連擺手說,那不管。
張廣之老人的事跡,感動了睢寧大地,縣里把他評為睢寧好人。王軍書記親自把二十萬資金送到他手上,并號召人們向他學(xué)習(xí)。有人對他說,這下好了,拿著錢到港澳臺轉(zhuǎn)一圈,風(fēng)光風(fēng)光。張廣之老人還是說,那不管。一轉(zhuǎn)眼,他又把二十萬一分不少地用在了修路上,把村里的泥濘土路,修成了水泥路。
稻花飄香時節(jié),我們見到了張廣之老人,八旬之人,依然手腳麻利,滿臉紅光,每天還要纏棉錢,掙個塊兒八角,貼補(bǔ)三餐。我們走在老人捐資修建的水泥水道上,路面不寬,但干凈整潔。我們見到了橫跨在老濉河上的那座便民橋,雖沒有長江大橋的雄偉,但依然奪目壯觀。我們問及老人修路建橋的善事。老人淡淡一笑說,都是小事。當(dāng)我們提及要為老人寫幾句文章的時候,老人又?jǐn)[手說,那不管。
這一刻,我的心顫抖了一下,我想起了燈紅酒綠的名利場,想起了洶涌澎湃的三公潮,想起了制假售假的黑作坊,想起沽名釣譽(yù)的是非地。這時候,我們多么需要這一聲親切的鄉(xiāng)音喲,那不管!
(本文系水緣文學(xué)(ID:sywxwk)原創(chuàng)首發(fā),作者:侯國平)
侯國平。河南正陽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曾在南風(fēng)窗、中國經(jīng)濟(jì)時報、等十幾家媒體開設(shè)專欄、主創(chuàng)故事新編。省作協(xié)會員?,F(xiàn)居平頂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