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醫(yī)送藥到邊防
王艾珠、王小玲講述∕劉光福整理
當年軍民共筑邊防銅墻鐵壁,今朝藏漢攜手同建教育基地。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貢當鄉(xiāng)黨委、政府預計在原貢當邊防民警隊駐軍遺址打造成“邊境黨性紅色教育基地”長廊發(fā)展思路(后為162團1營、5團5連駐地),于2024年度將申報國家級“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貢當鄉(xiāng)黨委指派“黨委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黨建辦”)主任達娃頓珠等人赴內地采訪原駐防貢當部分老兵,除邀請“陜甘川渝”1960年至1979年期間曾在貢當邊防民警隊、162團和獨立5團5連駐防在貢當娘村、汝村、果仁、樟村部分指戰(zhàn)員,講述貢當1營隸屬分隊一茬又一茬指戰(zhàn)員在衛(wèi)國戍邊期間守邊固邊歷程而外,還特別邀請曾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日喀則陸軍第八醫(yī)院王艾珠、王小玲兩位女士講述送醫(yī)送藥送文藝到邊防的經歷(以下簡稱“醫(yī)療小分隊”)。
現依據王艾珠、王小玲(后調分區(qū)政法部)兩位女士,于2024年01月02日,在四川省溫江全季酒店8706房間,兩位女士應邀接受西藏吉隆縣貢當鄉(xiāng)申扱國家級“紅色美麗村莊”錄像錄音采訪,同臺同時講述她倆隨“醫(yī)療小分隊”到邊防的始末,講述時間為89分05秒。她倆重憶往事,記憶猶新,觸景生情,時不時的揉眼睛;特別是講到62分26秒到65分04秒期間,艾珠、小玲女士旁若無人的用左右手同時揉搓雙眼十多次,聲音有些哽咽。讀者就會理解兩位女士現已年近古稀之年在講述17、8歲姑娘刻骨銘心的經歷之事難忘深情。她倆把1971年送醫(yī)送藥送文藝到邊防所見所聞講述得淋漓致盡。我將倆位女士錄像錄音講述部份內容“原汁原味”的綜合整理分享于諸位讀者。
第一節(jié)
我叫王艾珠(以下稱艾珠),今年(2024年)69周歲。我是1969年12月在西藏拉薩市應征入伍,但是軍齡從1970年1月算起,被分配在西藏日喀則軍分區(qū)。同年入伍被分配到日喀則軍分區(qū)的共有10名戰(zhàn)友,其中有4名戰(zhàn)友被分配到日喀則軍分區(qū)機關工作;有6名戰(zhàn)友(包括我)被分配到日喀則陸軍第八醫(yī)院工作。
我們被分配到八醫(yī)院后,就進行條令條例、隊列、投彈、軍事基礎訓練,在訓練期間也鬧了許多笑話。我們八醫(yī)院駐地有一半是平地,有樹林,后邊還可以種疏菜;另一半上面是坡地。訓練到最后實施每人一枚木柄手榴彈實彈投擲。教練官怕我們投彈時發(fā)生事故,就站在半坡上往下邊一個坑里扔手榴彈,讓手榴彈在坑里爆炸,這樣就可以避免發(fā)生意外。當教官作示范動作投擲第一枚手榴彈,轟隆一聲爆炸后,嚇得我們幾個新兵抱著頭,臥在掩體內,不約而同的發(fā)出尖叫聲:哇,還是有點害怕。爾后由新兵投擲,扔出去的手榴彈爆炸后,就再也不怕了。期間,有一枚手榴彈投擲到坑里沒有爆炸,等了一會兒,訓練我們的那名教官就下到坑里去撿那枚手榴彈,教官去坑里撿手榴彈的那段時間,大家弊住一口氣,感到很恐懼和害怕,后來還好,那枚手榴彈是枚臭彈(啞彈)。每人投擲了一枚木柄手榴彈后,就算完成了新兵訓練任務。爾后,我們6名新兵就分到各個科室。有4名戰(zhàn)友分到傷病員廚房去做炊事工作,我和羅德芬戰(zhàn)友分到通信總機班守總機。到了三個月以后,我就被調到本院政治處去學放電影,羅德芬戰(zhàn)友就分到院務處學打字、打印文件。我和羅德芬是通信班的,入伍后就和醫(yī)院醫(yī)療業(yè)務技術沒有接觸,其她4名戰(zhàn)友分別分到各科室當護理員。
1970年醫(yī)院舉辦護訓隊,把我們年青的戰(zhàn)士挑選出來,進行醫(yī)療專業(yè)技術培訓…。
1971年大約是9月份,我們八醫(yī)院挑選了5名男同志,5名女同志組成一支深通醫(yī)理、文藝的“醫(yī)療小分隊”到邊防,有眼科的、有化驗室的、檢驗科的、五官科的、外科的、內科等科室醫(yī)術高明的同志。
為了這次送醫(yī)送藥到邊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而外,我們還專門排練了兩臺節(jié)目,有一臺節(jié)目專門演兵的節(jié)目,根據當年全軍掀起大比武熱潮,我們利用快板,小品,詩朗誦,小歌劇等形式,表演連隊戰(zhàn)士在大比武中發(fā)生的各種故事,宣傳“四好連隊”〖“四好”即:三八作風好(三大紀八項注意)、政治思想好、軍亊技術好、遵守紀律好〗的故事,宣傳部隊的好人好事;另一臺節(jié)目是歌舞節(jié)目,有女聲獨唱、男聲獨唱、男女二重唱,京劇輕唱,舞蹈,器樂小合奏等,主要反映部隊和老百姓軍民魚水情深等內容。我們倆獨唱(艾珠扭頭指著坐在其左側的王小玲女士)、二重唱、笛子、揚琴,舞蹈都會跳,我倆是多面手,那兒缺人就補那個位置。
小玲:我們接受了這次任務后,“醫(yī)療小分隊”組織的人員卻很精干,一共10人:符開簗(男)主治醫(yī)生,小分隊隊長;童素華(女)政治處干事,小分隊指導員;王啟壽(男)外科(五官科)醫(yī)生;王端榮(男)檢驗病理科技術員;丹增(男)外科護士;王艾珠(女)政治處戰(zhàn)士;林毅平(女)內科護理員;廖小玉(女)手術室護理員;王小玲(女)外二科護理員;王業(yè)民(男)駕駛員。好巧哦,小分隊男女各五人,干部戰(zhàn)士各五人,姓王的占五人,異姓的占五人,這可不是刻意安排的哦,這是緣分,我們開玩笑地稱“醫(yī)療小分隊”為“三五牌”。我們這次主要是到駐仲巴的獨立五團、駐吉隆的獨立六團所屬部(分)隊,為干部戰(zhàn)士們以及當地群眾體檢、看病、送醫(yī)送藥、慰問演出。
艾珠:我們“醫(yī)療小分隊”的10名同志乘坐本院的一輛大卡車,車頂棚搭蓋著帆布篷,一是擋風遮雨防冰雹防下雪,二是防塵土。車輛從駐地八醫(yī)院啟程,行駛在中尼公路上,在拉孜縣境內渡過雅魯藏布江,向吉隆方向馳騁,一路挺驚險的。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挺驚險的事情是:
我暈車就坐在駕駛室,其他(她)同志坐在“二樓”上面,唱歌又練快板詩,有說有笑很興奮,那簡值是一路風塵一路歌聲相伴。過了佩枯錯湖,就進入了峽谷地帶,公路坎坷很難走,途中要翻越馬拉山公路埡口,海拔已達5380米,比珠峰第一個大本營(海拔5200米)還高180米。因為我暈車,我在打盹(打瞌睡)。剛在下坡時,駕駛員王業(yè)民就問我,他說:“小王:你聽到什么聲音了嗎”?我才驚醒過來,我靜心的聽到嘎吱嘎吱的聲音,對他說:可能是你車上的工具箱里的什么工具磨擦鐵皮聲音嗎。他說:“不對”。他邊說邊立即剎住車輛,剛一剎車,我立即從駕駛室下來,低頭看見汽車前轱轆,鏍絲滑脫,發(fā)現車的右前轱轆出來一半了,如果是慢剎車一腳,車輛可能就會是另外一個場景,后果就不是這么停車了。車箱上面的人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人吼道:“怎么在山頂上停車了?”我回應車上的人說:“車輛出了點小毛病。”車上的人聽到車輛出毛病了,他(她)們從車箱尾部下來,看見車輛有一個輪胎脫落一半的樣子,有的說:“哎呀,我的媽呀,真見鬼,怎么輪胎脫落出來一半了?這座山也太邪門了吧”!有的同志說:“還好,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好在有驚無險?!贝蠹翌D時驚出一身冷汗,如果不及時停車,后果難以預測。當時,王業(yè)民同志嚇得額頭冒冷直汗,眼淚都流出來了。
我站在公路邊上看著山下面峽谷的營房說那可能是營部吧?小玲說那是獨立六團團部。這是下邊防第一天遇上驚險的一個場景,出門不順,給我們一個“下馬威”,讓我們感到毛骨悚然。我們領教了!在大家齊心協力幫助下,校正了輪胎,鉚緊了鏍絲,檢查了車輛其它部位,大家上車,又繼續(xù)前進。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行駛,終于到達吉隆榮哈獨立六團團部駐地。
我們下邊防最主要的是為邊防連隊、哨卡的干部戰(zhàn)士體檢身體,還有給駐地老百姓體檢。下到邊防去后,設身處地的才感受到那些邊防戰(zhàn)士真的是挺辛苦的。他們最怕的是患腸梗阻,還有蘭尾炎。因為他們所在的連隊,如果那位戰(zhàn)士患病了,抬著患者送到團部,走路最快也得半天時間,不通車呀,有的兩、三天才到營(團)醫(yī)院。我們那次下邊防連隊,車輛只能停在團部,下連隊只能走路與騎馬相結合(小玲:團里有個騾馬運輸隊),騎馬到邊防連隊。有的邊防連隊、哨卡,騎馬都很危險,只能走路,那道路全是名符其實的羊腸小道。不知在那個連隊駐地嗎還是在什么地方,但這件事我記得非常清楚,給老百姓檢查白內臟,最典型的一名老阿媽雙眼患了白內障(艾珠對小玲說:“你等一會講,你講得清楚些),我們去的有眼科大夫給她動了白內障手術。給她拆除繃帶后,老阿媽不相信是她自已的眼睛,挺高興的,她用藏話對眼科大夫連聲說“金珠瑪米門巴拉,吐吸氣、吐吸氣啦”(解放軍醫(yī)生啦,感謝、感謝啦)。那件事在當地群眾中流傳四方,震動挺大的。
每天老百姓絡繹不絕的來到診所門前排起長長的隊伍,等候看病。有的指著手腕、有的甩甩雙手指著肩膀、有的指著頭部、有的指著太陽穴,搖著頭,咿哩啊啦的,我們也知道他(她)們是手疼痛、頭痛。那時的藥都是真材實料的,加上老百姓可能從來沒有吃過藥,當時給他們體檢后,就給他們幾片阿司匹琳、去痛片吃了,回到家里以后,手不痛了,頭也不痛了。他(她)就說:“是共產黨派來的金珠瑪米‘神醫(yī)’”。所以,駐地群眾都來看病,這也是挺轟動的一件事。
小玲:我們“醫(yī)療小分隊”到達貢當1營營部駐地,那里各方面條件較差,其中包括醫(yī)療條件,要想給戰(zhàn)士做一些簡單的手術,連手術室都沒有,何況連隊,怎么辦呢?就在貢當營部會議室里,有一個乒乓球臺當作“手術臺”,用幾張白布床單圍掛在“手術臺”周圍,沒有無影燈照謝,醫(yī)務人員站在乒乓球臺上拿著手電筒照射當無影燈,做手術的地方很簡陋,那真是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上。王醫(yī)生就在營部那個簡陋的手術臺上給戰(zhàn)士做闌尾切除手術,還有其他小手術。我們五官科醫(yī)生是八醫(yī)院最棒的醫(yī)生,醫(yī)療技術特別好。
貢當駐地有一位老阿媽雙眼患上嚴重的白內障,近看模糊,行走不便,她的雙眼基本上失明,她聽說金珠瑪米能治眼睛,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在家人纏扶下來到貢當營部“手術室”外,檢驗科王醫(yī)生、五官科王啟壽“二王”給老阿媽檢查后,給她動了白內障手術,爾后用紗布把她的雙眼一圈一圈的蒙蔽住。我們“醫(yī)療小分隊”檢驗科的王端榮技術員參與了動手術的全過程。因為我們是護理員,我們兩個才17、8歲(小玲和艾珠),入伍才一年多時間,我是護理員,她是政治處的,我倆那時沒有醫(yī)療技術,所以沒有參與在動手術現場,只是在手術場外與群眾連說帶比的宣講一些如何預防疾病的一些基本理論常識。我們醫(yī)療隊就到另一個連隊去給戰(zhàn)士們體檢。
我們回到貢當后,那位老阿媽來到貢當營部駐地拆除紗布,那天來的群眾特別多,把老阿媽圍得水泄不通,他們都來看金珠瑪米派來的“神醫(yī)”給瞎子治眼睛,他們要來看一下,到底治療效果怎么樣,“百聞不如一見”。大人小孩,男女老少,當時那個場面非常壯觀。然后,我們的王醫(yī)生用手慢慢的把纏住的紗布一圈一圈的取下來,取完紗布以后,王醫(yī)生把右手伸在老阿媽眼前適當距離左右晃動,問老阿媽看見了沒有?老阿媽突然尖叫起來,“哦…吱…啦”,她從坐的凳子上站起來說:“看見了、看見了,她連說帶比,看見了金珠瑪米的手。她雙手掌合攏以著輯的姿勢,面向王醫(yī)生連聲說,吐基氣、吐基氣拉金珠瑪米,你給我?guī)砹斯饷?,重見天日?!敝車娜罕姸細g呼起來了,說:“哎呀,金珠瑪米派來的“神醫(yī)”,真了不起,把瞎子都給治好了。
我們回八醫(yī)院后,貢當的一位老百姓把這件事情傳到國外去了,還登載上了異國的報紙,報紙上說是中央軍派來金珠瑪米的“神醫(yī)”把瞎子給治好了眼睛。給老阿媽做白內障手術的事,非常感動群眾。對于白內障,現在來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手術,但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又是在邊防無醫(yī)療條件和無動手術設施設備條件下,給一位藏族老阿媽動白內障手術,而且很成功,你說患者和老百姓怎么不感動呢!這件事對我的印象也特別深刻。
(未完待續(xù))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整理者簡介:
劉光福:籍貫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72年12月入伍,在西藏日喀則邊防服役16個春秋,歷任戰(zhàn)士、班長、排長、副連職干事,連政治指導員,駐崗巴縣56206部隊副部隊長轉業(yè)返渝。轉業(yè)就職于重慶市石柱縣建設銀行支行至光榮退休?!扒啻簾o悔、賦閑懷舊”,律詩、隨筆等“思念戰(zhàn)友,追憶邊防”的真情流露,被軍地友人廣泛稱贊…
作者:劉光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