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14日
全國夏糧收購超1億噸
目前,我國秋糧也陸續(xù)進入收獲期
又到豐收的季節(jié)!
古人如何稱量糧食?
今天一起來認識歷史悠久的斗
01
又是一年豐收季 快來量量收獲了多少糧食
中國不僅是一個農業(yè)大國
也是世界上農業(yè)發(fā)展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
農業(yè)生產(chǎn)對國家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國古代發(fā)展出了一套
非常完整且精密的糧食稱量體系
以確保公平交易
從而推動稅收征收和國家治理的施行
△ 這件木斗兩面分別有墨寫的年份和店鋪名稱,應是一件“商斗”
斗既是中國傳統(tǒng)容量單位
也是古代用于計量糧食的容積量器
斗常為全木制作
開口呈正方形,四個側面為梯形
質地堅硬、結構穩(wěn)固
相對的兩邊有一木提梁
上部有直形提手與斗上邊緣平齊
△ 中國農業(yè)博物館藏
在稱量時,人們會用尺子或橫棍
將多出的糧食刮平(即平斗)
以保證計量的準確和公平
02
“斗”的發(fā)展變化
反映度量衡的統(tǒng)一
“斗”作為中國古代的容量單位
雖然現(xiàn)如今已幾乎不再使用
但它曾經(jīng)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更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
度量衡的變遷與文化的發(fā)展
△ 西周·蟬紋斗,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最初的斗并不是量具
而是一種有柄的盛酒器具
在《詩經(jīng)·小雅·大東》中有言
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意思是北斗星有“斗”的形狀
但卻不能作器物舀酒盛漿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割據(jù)
度量衡單位不統(tǒng)一
這導致了商品交換和賦稅征收上的不便
影響了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戰(zhàn)國·商鞅方升,底部有40字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隗狀)、綰(王綰):法度量則不一歉(嫌)疑者,皆明一之?!鄙虾2┪镳^藏
直到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商鞅借鑒齊國量制
監(jiān)制標準銅方升,推行統(tǒng)一的度量衡
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
頒布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令
△ 漢·青銅斗,容量約2000毫升,出土于劉賀墓。西漢10升為1斗,1升約合200毫升,此量折合漢制1斗。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藏
漢代又進一步將其制度化
“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的標準
才逐漸被固定下來
一直被后世沿用
△《王禎農書》中關于斗的記載,中國農業(yè)博物館藏
03
那些與“斗”有關的 成語俗語真不少
除了作為量具
與“斗”相關的故事還不少
謝靈運認為曹植才華橫溢“才高八斗”
趙咨奉命出使魏國時
夸吳國人才多得“車載斗量,不可勝數(shù)”
杜甫稱贊李白才思敏捷“斗酒百篇”
陶淵明高風亮節(jié)
“不為五斗米折腰”
另外
“日進斗金”“膽大如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等成語俗語流傳至今
也表明斗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
包括斗在內的各種量器
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功能
見證了農業(yè)生產(chǎn)的歷史變遷
也承載了農民們對豐收的期盼與文化的傳承
監(jiān)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鋒 文案丨邵希煒 視覺丨汪澤源 技術丨湯沛 審校丨郭琪紅 趙軍慧 統(tǒng)籌丨劉瑩 張悅彤 特別鳴謝丨中國農業(yè)博物館 總臺北京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