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日記”“探秘機器狗”“非遺手工課”......9月18日,古藺縣丹桂鎮(zhèn)巖灣小學校里,山里娃們跟著北京來的老師,用"游戲"模式開啟了“全新”的校園生活?!昂芏嗬砟詈驮O備,我們都沒見過,孩子更是頭一回接觸。”站在教學樓前,“90后”校長邱正望著蹦跳的孩子們,眼角微彎。這位扎根山鄉(xiāng)教育7年的公費師范生常常思考“教育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而今,北京宸星教育基金會“石頭計劃”公益幫扶項目,用兩周時間給了他清晰的答案——"鄉(xiāng)村教育要打通'精神傳承'與'資源下沉'的雙通道,既要補硬件短板,更要育心靈火種。"
北京宸星教育基金會“石頭計劃”公益幫扶項目來到古藺縣丹桂鎮(zhèn)巖
車輪碾過盤旋的山路,駛向秋意初染的烏蒙山區(qū)。北京宸星教育基金會老師們駕車1400公里,從云南支教點轉(zhuǎn)赴古藺。初次進入烏蒙山的她就遇到了車輪掉溝,“這里的彎太多了。”她爽朗大笑,語氣輕松卻帶著韌勁兒?!叭缃裎乙菜恪倪M丹桂’的老司機了?!边@還是剛來支教時的一幕,如今回望,這段支教歲月宛若她在這片群山間一次次走過的盤桓之路,雖曲折往復,卻始終向上。
聽見:讓大山的聲音跨越年輪
"老師好——"走廊上,黝黑的小腦袋總會特意繞到支教老師們的跟前,脆生生喊完又笑著跑開。這是孩子們表達喜歡的獨特方式。
“我感覺比之前快樂多了,我好喜歡老師和這些聲音?!薄袄蠋熥屛衣牭搅耸澜绲拿篮煤投鄻??!?.....學生們舉著自己錄制的"聲音日記",爭相訴說,眼睛亮得像星星。
學生們繪制專屬自己的尤克里里(徐嘉欣 攝)
在大山里上音樂課,來自支教團隊的音樂老師、獨立音樂人、瀘州城市宣傳官鄒頔早就摒棄了刻板的“學院派教學”方式,她帶著學生們走進山林、蹲守田埂。在清晨,錄下“雞鳴空山”的聲音;在山間,聽風穿過樹林,聽山泉潺潺。她教孩子們用手機記錄下生活里常聽見卻被忽略的聲音,教他們制作獨屬于自己的“聲音日記?!被氐秸n堂,鄒頔又給孩子們播放“北京的鴿哨聲”“國防裝備的轟鳴聲”......“聲音可以跨越時空和地域。我渴望引導孩子們用最本真的心去傾聽和感受世界,在被治愈的同時,生出對遠方的向往。”她說。
驚喜,悄然萌芽。在音樂創(chuàng)作課上,黑板上只有一行字:“寫下你聽見的聲音,寫出你此刻的心跳?!睕]有格式束縛,唯有一句叮囑:“別抄別人,山不會說假話?!笔畾q的劉嬌同學寫下:“無盡的天空,無盡的我,無盡的世界,無盡的歌。” 而高年級的毛茂華同學則寫:“草場終會萎,天真終會散,你若想重聚,何懼無天涯”......鄒頔被這些句子打動:“那不是句子,分明是孩子心里那個充滿力量的強大自我?!边@樣的歌詞,印證了“全國最美教師”肖惠文的觀點:每個孩子都能在旋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光。
讓學生們感受傳統(tǒng)樂器之音(張宇雙 攝)
美育:為心靈繪一道彩虹
“這不是老輩人的手藝,是我們的'超能力'!”五年級教室里,孩子們舉著自己扎染的團扇,臉上的寫滿自豪。
“將非遺與美育結(jié)合,是孩子們找回自信、表達自我、認識世界的一把鑰匙。”老師們對非遺有著自己的理解,“我們不做非遺的傳承者,只做非遺的傳播者。只有讓‘非遺’具有生命力,它才不會消失?!?/p>
學生制作的蠟染團扇、麒麟溫酒器剪紙馬克杯(韋紅莉 攝)
早在今年三月,北京宸星基金會團隊便赴瀘州,用一個月時間走訪四縣三區(qū),返京后研發(fā)專屬課程,并針對古藺村小進行定制化調(diào)整。古藺花燈、分水油紙傘、苗家扎染、藤編等傳統(tǒng)技藝被引入課堂。孩子們以種子、茶葉、花瓣等家鄉(xiāng)元素創(chuàng)作作品,讓美通過感官直抵心靈。
今年三月北京宸星基金會團隊在古藺考察古藺花燈(鄒頔 供圖)
為了讓美的種子更深扎根,團隊還與學校師生共建“山間博物館”,將學生制作的花燈、紙傘、面具等作品陳列于教室,并借助二維碼技術(shù),讓觀眾在觀看的同時,聆聽非遺現(xiàn)場音效和孩子的創(chuàng)作心聲。“我們希望結(jié)合地方文化創(chuàng)新美育,讓孩子在傳承中樹立自信,在彩色的夢中成長?!钡す疰?zhèn)中心校曾松偉校長說。深山里的美育之花,正通過“非遺”為載體,綻放在更廣闊的天空,照亮更多渴望色彩的心靈。
科教:讓夢想在掌心起飛
初來乍到時,為了能和學生們盡快熟悉起來,支教團隊科教老師帶來的第一節(jié)課是“無人機飛行課”。當孩子們看到無人機“嗖”的一下飛上天時,興奮得拍手叫好。老師們瞬間明白,科教并非城市專屬,大山里同樣需要且渴望科技的種子。
為了讓這瞬間的升空留下更深的印記,老師將操場變成試驗場,教給孩子們最基礎的指令,讓他們攤開手掌作停機坪,輕輕托起無人機。開啟跟隨模式,讓無人機如靈巧的飛鳥,記錄他們奔跑、跳躍、嬉笑的瞬間。輕輕抬手,它便穩(wěn)穩(wěn)降落,像一個被馴服的精靈。有學生在作文中寫道:“老師的無人機像一雙能翻越大山的眼睛,托起它,就像讓夢想在掌心起飛!”
學生們近距離看“機器狗”跳舞(韋紅莉 攝)
從云南“自駕”而來的“機器狗”,同樣拓寬了學生視野。課堂上給學生們“機器狗”編程基礎以及它在軍事國防、搶險搜救等方面如何運用,再到操場上讓“機器狗”模仿學生走路、跳舞,讓孩子們牽引“遛狗”。這些體驗,都在在學生們的心里悄然播下科技的種子?!翱茖W教育,重在喚醒好奇。知識是過去的積累,好奇才是未來的引擎?!敝Ы痰睦蠋焸冋f。
北京宸星基金會團隊和巖灣小學老師共同研發(fā)的教案(鄒頔 攝)
轉(zhuǎn)眼,支教臨近尾聲,但創(chuàng)新教育如何持續(xù)?該問題自支教團隊抵達便已被丹桂鎮(zhèn)中心校校長曾松偉納入考量。鎮(zhèn)里抽調(diào)10名骨干教師,與本校20余名教師共同參訓、聽課,并合作開發(fā)出適合本地的“語言、聲音、非遺、科技”四本教案?!斑@不僅是一次送教,更是一次融合紅色文化、非遺傳承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三維一體’教育模式探索,為鄉(xiāng)村孩子打開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鼻裾判臐M滿,“這一模式將在我校常態(tài)化實施,真正實現(xiàn)賦能鄉(xiāng)村教育、助力孩子成長?!?/p>
“創(chuàng)新教育”從不是驟落的暴雨,而是細水長流的浸潤,它能讓某個孩子忽然發(fā)現(xiàn):山林里會唱金色的歌謠,夕陽會融化在肩頭,深埋心底的孤獨亦可化作希望的羽翼,乘風飛翔……當山里的孩子開始用聲音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美,用科學的思維探索未來的路,用色彩描繪心中的圖像時,那一盞照亮鄉(xiāng)間的“庠序之燈”,便真正擁有了不滅的火苗,這片大山的土地才真正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內(nèi)生動力。
文:韋紅莉 徐嘉欣 張宇雙(古藺縣融媒體中心 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