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曾經流行過校園民謠,很多學生都喜歡唱,很多唱片和磁帶都在發(fā)行。而到了現在,校園民謠流行不起來了,甚至很多青年不知道什么叫校園民謠。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上世紀九十年代發(fā)行的中國現代民歌里面有很多是余光中譜的詞,或者說歌詞是余光中的詩,還有的以徐志摩的詩為歌詞,唱出來就算是校園民謠了,很多人都喜歡,尤其是大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歌曲。因為歌詞并那么直白,而是含蓄蘊藉,曲子譜的也不錯。到了八十年代,很多校園民謠就出現了,而且流行在臺灣。當時港臺電視劇和電影流傳到內地,尤其是一些電視劇,簡直風靡大江南北,連同電視劇中的主題曲都是那么迷人,一直到現在都有人在傳唱。到了九十年代,商品經濟出現了,市場正在形成,大陸的校園民謠也就出現了,或者說由于商業(yè)資本的推動,校園民謠被資本運作,最終風靡所有校園,連同大街小巷都整天回蕩著校園民謠和諧的聲音。那時候賣磁帶的非常多,整張磁帶反正面都是校園民謠。賣磁帶的老板為了招徠顧客,整天播放流行歌,而當時最流行的就是校園民謠。那時候大學生包分配,連同中專生和技校生都包分配。很多學生刻苦學習,就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他們認為讀書是有出路的,即便讀中專和技校,出來也可以當技術工人,掙錢不少,還算是國家正式職工,享受國家福利待遇。而那時候大學生比較稀少,很多人讀了大學以后,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覺得是從象牙塔中出來的高級知識分子。很多校園民謠描寫的都是校園里的事,旋律比較優(yōu)雅,有的比較歡快,總是能迷倒很多學生。
而到了現在,校園民謠基本上流行不起來,甚至很多青少年不知道什么叫校園民謠,究其實還是資本投入了其他領域,尤其是投入了其他流行歌曲領域。雖然校園民謠,也算是流行歌曲,但流行一段時間就過去了,因為其中描寫的一些事情和突出的情感都比較青澀和幼稚,算是青少年喜歡的東西,中老年人也可以通過校園民謠回憶自己青澀的少年時光,回憶過后就不再回憶。校園民謠本身是美好的,可以帶給很多人無限的遐想,但很多校園民謠流行起來,之后就沒有后續(xù)了,或者說校園民謠創(chuàng)新乏力,創(chuàng)作者能夠寫的素材并不多,不像其他流行歌曲能夠收集很多素材。寫校園民謠中青澀的愛情,就不如寫社會上成熟的愛情。因為青澀的愛情并不是誰都有,受眾比較少,而社會上成熟的愛情受眾比較多,很多人都經歷過,也認為那是一種美好的情愫。主要還是資本轉移了陣地,投入到其他的流行歌曲中,甚至出現了造星計劃,也出現了粉絲經濟。校園民謠大爆發(fā)的時期,很多校園中的事情都被開發(fā)出來。無外乎那些青澀的友情和愛情,當然也有一些懵懂的認知,卻并不成熟。人畢竟要走向成熟,不能總是沉浸在過去美好的回憶中,也不能總是認為自己還是青少年,尤其是一些中老年,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可以通過校園民謠回憶青少年時期,卻并不能總是沉浸在那樣的回憶之中。
畢竟校園民謠題材比較狹窄,而社會上的其他事情卻很多,可以供詞作者來選擇。時代在飛速發(fā)展,市場經濟形成以后,音樂、電影全都走向了市場,靠資本運作來賺錢。似乎校園民謠成了過去式,沒人再喜歡了。倘若詞曲作者再創(chuàng)作校園民謠,就很可能被人嘲笑為老套,不但賺不了錢,反而浪費時間和熱情。但并不是說校園民謠不是藝術,而是說很多人都走出了那種青澀的回憶,都面對現實,認為權和錢才是最重要的,而校園時期的愛情和友情只能算是美好的回憶,一點都不值錢,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倘若可以憑借校園時期的愛情和友情聯絡關系,發(fā)現商機,獲得權力,也算是有意義。但很多人已經完全脫離了回憶,不愿意再聯系校園時期的同學和老師,不愿意回憶過去讀書時青澀的狀態(tài)。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大學出現了擴張的現象。資本進入教育行業(yè),使教育走上了產業(yè)化道路。一直到現在,大學都在擴招,最終投入教育行業(yè)的資本迅速增值,而大學生人數激增,即便是本科生,也找不到工作。很多大學生畢業(yè)之后不得不去考公、考編、考研,有的一邊考,一邊送外賣,還有的直接進入工廠打工,算是進入了低端產業(yè)鏈,出賣廉價勞動力。
大學再也不是純凈的象牙塔,而是很多人鍍金的地方,也是很多大學生混日子的地方,即便寫論文也是抄來抄去,蒙混過關,當然也就沒有學到什么真本事了。至于中專生和技校生,更是一塌糊涂。因為職業(yè)教育本身并不是太好,甚至很多中專生和技校生畢業(yè)的時候被學校賣到血汗工廠,要工作三個月到半年,每月只能獲得一兩千塊錢的工資,多掙的那些錢都被學校拿走了,算作實習費用。倘若中專生或技校生不去血汗工廠打工,就算是沒有實習期,拿不到畢業(yè)證。有了這樣的教育,很多學生就對教育失去希望了。雖然教育并不是完全功利化的,但起碼應該給學生提供謀生的手段,讓他們獲得謀生的機會,不能讓很多學生讀了大學以后還找不到工作。倘若大學生去送外賣或送快遞,到工廠擰螺絲,就沒必要去讀大學了,讀完初中就可以了。校園不是人們的理想之地,也讓很多人失去了希望,那么校園民謠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雖然校園民謠歌頌的是青澀的愛情和友情,很多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但時代已經變了,教育完全產業(yè)化,成了賺錢的企業(yè),學生成了被培養(yǎng)的工具,而不是人才。或者說在教育產業(yè)化的運作下,學生成了被買賣的商品,卻不是被培養(yǎng)的人才。還有什么值得歌唱的呢?
校園民謠曾經承載了一代人的美好理想和希望,但到了現在,似乎已經完全過時了,不但沒有其生存的土壤,而且很多人都不再傳唱了,轉而被資本吸引,關注那些相聲或小品演員,關注那些喜劇明星,關注那些所謂的流行歌曲頂流,卻沒有幾首歌曲真的震撼人心,也沒有幾首歌曲讓他們迅速回想起校園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