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 山東不斷探索水土保持治理新模式新路徑,“十四五”以來,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守護住好山好水。
今年的旅游旺季, 沂源“桃花島”景區(qū)成了游客的熱門選擇。沂源是山東平均海拔最高的縣,有“山東屋脊”之稱,再加上近些年生態(tài)持續(xù)治理,森林茂密,水系連通,平均氣溫比周邊平原地區(qū)低3-5℃。 游客董文淇說:“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好,山清水秀的特別治愈,拍照很漂亮,特別出片。 ”
這樣的好生態(tài)來之不易。因為地處北方土石山區(qū),幾年前,這周邊水土流失面積超80%,溝壑縱橫,植被稀疏,是沂蒙山泰山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qū)。沂源縣魯村鎮(zhèn)龍子峪村黨支部書記董方新說:“你看以前就是荒山野嶺,這地沖得都是溝溝坎坎,每年到雨季都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給防洪造成巨大壓力,用老百姓的話形容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年肥、兩年瘦、三年露出干骨頭?!?/p>
治理水土流失當地也上過不少手段,但效果一直不好。隨著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理念深入人心,當地統(tǒng)籌水利、自然資源、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部門,把周邊近30平方公里,全部納入龍子峪小流域項目,加快全流域系統(tǒng)治理。沂源縣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任玉坤說:“按源頭涵養(yǎng)段、生態(tài)修復段、污染控制段、景觀提升段整體提升,兼顧流域治理、水質改善、生態(tài)修復、防洪安全、鄉(xiāng)村振興等多重目標?!?
在這樣的理念下,當地一邊植樹造林,完善植被生態(tài),一邊建設淤地壩、攔水閘等水利工程,蓄水攔沙。同時,實施坡地改梯田,配套農田道路、排水渠等設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耕地質量。沂源縣水利事業(yè)服務中心主任李愛學說:“通過連續(xù)治理,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70%以上,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打牢生態(tài)基礎,當地大力發(fā)展林果業(yè),引入社會資本,打造了桃花島景區(qū)、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帶動周邊群眾年人均增收1.2萬元,成為首批鄉(xiāng)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qū)。去年,山東又開始探索生態(tài)價值轉化新路徑,龍子峪小流域將水土保持治理形成的碳匯進行交易,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山東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孟凡榮說:“去年以來,全省開展了8單水土保持生態(tài)產品價值轉化交易,交易資金達到1540萬元,這些資金全部反哺項目區(qū),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水土流失防治的投入循環(huán)機制?!?
“十四五”以來,山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314平方公里,建成102條生態(tài)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率由84.97%提升至86.5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72個百分點。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凈減少2495.75平方公里,下降10.5個百分點,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凈減少843.04平方公里,下降50.2個百分點,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
閃電新聞記者 張潤澤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